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
2004-12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杜越 编
275
无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主要关注当前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这里所说的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包括基于城市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而异地流入的人口,也不包括在城市购置物业的高收入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农民,在当前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中占据了压倒的多数,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推进城市化政策实施之后迅速出现的一个群体,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第一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一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人口流动的社会历史背景二 曲折与艰难: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三 谁的城市和什么样的城市化: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反思第二章 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意义一 突破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的群体瓶颈二 促进社会流动、提升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三 全纳教育的新领域与新支点四 贯彻全民教育思想的具体行动五 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六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三章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的现状一 群体规模二 入学机会三 就学途径四 经费保障五 师资力量六 学业成就第四章 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的主要障碍一 政府层面二 学校层面三 家庭层面四 学生层面第五章 政府宏观政策的构建一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二 中国有关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主要政策的文本分析三 未来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的政策构建第六章 基层学校的革新一 提升办学理念二 探索办学思路三 创新管理模式四 改进教学方法五 深化课程改革六 开展师资培训七 加强科学研究八 丰富课内外活动……第七章 亚太地区若干国家处境不利群体子女的基础教育附录一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大事记附录二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摘要汇编附录三 部分省市有关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的政策法规
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均等。进入到城市中的农民工是具有“城市人”和“农村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出中国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社会产生敌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就潜伏了冲突的危险,甚至这种敌视和仇恨的指向也会扩散。 从长远来看,政府应改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与工业平衡发展,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就业权、教育权和发展权,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依照“城乡协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当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有效地控制如此规模庞大人口的单向流动,才能把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压力减小到流人地可接受的程度。 令人欣喜的是,中央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温家宝总理上任之初就提出了本届政府协调发展的“24字”施政方针,“城乡协调”位居首位。在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突出了“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向,更加关注生态、就业、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农村教育等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这六个醒目的大字,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