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解放生产力

姚先国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姚先国  

页数:

23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三年来,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设立10余个系列400余项研究课题。完成230项课题研究,出版20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新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6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当前,浙江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新课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继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作者简介

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评委,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劳动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关系与收入分配、经济转型理论与经济改革。先后在《经济研究》、AppliedEconomics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市场的魔杖 一、浙江经济30年巨变 (一)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 (二)从农业省份到制造业大省 (三)从“资本主义尾巴”到民营经济大省 (四)从“三北”市场到外贸大省 (五)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六)从增长优先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浙江奇迹”的不同解读 (一)“浙江模式”的形成机理 (二)浙江经济发展的经验 (三)浙江经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发展依靠人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四、魔杖的功能:激励重构,资源重组第二章 被禁锢的生产力:计划经济再反思 一、计划经济理论渊源和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二)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 (三)斯大林模式的本质特征 二、计划经济的中国特色 (一)集权程度更高 (二)长官意志盛行,计划缺少科学性 (三)制度激励功能丧失殆尽  (四)“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三、国有经济低效的制度根源 四、城乡隔绝的生产效率损失 (一)二元经济特征及其转化途径第三章 冻土的松动:劳动力市场发育 一、治懒与治贫:城乡改革的不同目标 二、农民的解放:农村改革三部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身份回归:国企改革两阶段 (一)生产经营责任制改革 (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四、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第四章 民营经济崛起:浙江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 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就业 (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概况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就业贡献 二、浙江就业结构变迁的阶段性特征 (一)第一阶段(1978—1984) (二)第二阶段(1985—1991)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四)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 (一)浙江省产业产值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的偏差 (二)产业产值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四、就业弹性的变化 (一)就业弹性的定义 (二)浙江省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 (三)就业弹性变化的原因 五、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机理  ……第五章 创业带动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第六章 人才强省:人力资本投资与能力提升第七章 “浙江奇迹”的主动力:劳动力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第八章 劳资博弈:浙江劳动关系演化第九章 走向双赢:劳动力市场化中的利益格局变化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浙江经验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市场的魔杖  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3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对于中国,这30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是中国经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加到246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67%;人均GDP从381元增加到18665元,年均增长8.15%。全国财政收入1978年仅有1132亿元,2007年达到51321亿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超过1.8万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13亿人口已解决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  这30年也是中国由衰到盛、重新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期。在人类经济史上中国曾经占有毋庸置疑的领先地位。两千年前,中国的经济总产值占世界经济的1/4。到了1820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全球1/3的水平。直到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都大于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过去的20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曾一度失常,沦为落后国家。1950年,中国的总产值只占世界经济的5%。到了“文革”后期,则不到5%。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1978年后,中国“突然醒悟”,改变了发展思路与战略。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果然迅速赶上来了。据统计,中国目前的GDP占世界总数的将近百分之十五”。而且,这一势头还在继续。再经过30年或更长时间努力,中国经济重振雄风、再现辉煌的情景,并非只是美好的想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解放生产力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