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空间经济学

赵伟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赵伟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近年我在区域与空问经济学研究方面两类学术活动的重要结晶之一:一类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自2003年以来,我们以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为学术交流平台,连续举办了多个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选择地邀请了国内与海外的多位经济学名家聚首杭州,就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两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两次研讨会聚焦于中国区域经济开放与区际经济协调发展论题,由此引出了对空间与区域经济的纯理论研究和中外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另一类是我与我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们的合作研究,由此产生了一批成果,这类成果大多也曾提交国际会议讨论,并经过与会专家的审视与论争。这两类学术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说来,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研究所国际会议,为博士生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术交流及“大开眼界”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使学子们与国内外经济学名家有了近距离接触与交流的机会,这无疑有助于开拓他们的研究视野。国际学术交流则为导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及研究视野的拓展创造了一个重要渠道,借助这个渠道,得以提升学术水准,追踪专业前沿。

内容概要

  本书是近年我在区域与空问经济学研究方面两类学术活动的重要结晶之一:一类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自2003年以来,我们以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为学术交流平台,连续举办了多个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选择地邀请了国内与海外的多位经济学名家聚首杭州,就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两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两次研讨会聚焦于中国区域经济开放与区际经济协调发展论题,由此引出了对空间与区域经济的纯理论研究和中外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另一类是我与我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们的合作研究,由此产生了一批成果,这类成果大多也曾提交国际会议讨论,并经过与会专家的审视与论争。这两类学术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说来,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研究所国际会议,为博士生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术交流及“大开眼界”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使学子们与国内外经济学名家有了近距离接触与交流的机会,这无疑有助于开拓他们的研究视野。国际学术交流则为导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及研究视野的拓展创造了一个重要渠道,借助这个渠道,得以提升学术水准,追踪专业前沿。

作者简介

  赵伟(ZHAO Wei),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CRPE首席教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1955年生。1982年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3年两度赴英国,先后在剑桥、曼彻斯特等大学进修。曾任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国外高校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与区域一空间经济学研究,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近800篇,著有《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模式与趋势》、《干预市场》等专著多部。  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现任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所长、日本甲南大学教授、京都大学特聘教授。曾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亚洲经济研究所所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教授。1943年生。197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区域科学博士学位。长期研究空间经济学。著有《城市经济理论——土地利用和城市规模》、《集聚经济学》(与J.-F.Thisse)及《空间经济学》(与Paul Krugman及Vellables)等著作多部。被国际经济学界视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郑小平(ZHENG Xiaoplng):日本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教授。1962年生于中国杭州市。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社会工学研究科并获博士学位。曾任筑波大学副教授、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兼任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城市与空间经济学。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英文论文多篇,著有《区域政策之理论和实践》(日文版)等专著。  魏后凯(WEI Houkal):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先后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以及中央区域政策等问题。现巳出版学术专著13部(含主编),参与了40多部学术著作的写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100余篇,一些研究成果已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

书籍目录

上篇 区域-空间经济学现实论题1 多层次核心-外围模式:长三角经济的一个综合框架1.1 问题的提出1.2 长三角经济:内外分层交汇的区域经济1.3 长三角经济:多级政府干预的区域经济1.4 长三角经济:多种微观主体博弈的区域经济1.5 长三角经济:内外多重互动的区域经济1.6 长三角经济:一个简单的区域经济综合框架1.7 结论性推论2 资本化于品牌农业:从源头上转变发展战略2.1 农业作为领跑者:两个实践后面的寓意2.2 经济理论与品牌农业2.3 日本品牌农业的演进:一村一品运动和MichinoEki2.4 为了品牌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推广附录:品牌农业区位的势函数路径3 战后日本京阪神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问题3.1 京阪神地区的概况3.2 京阪神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3.3 京阪神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3.4 关于京阪神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原因的思考3.5 结束语4 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4.1 文献回顾4.2 地理集中与产业特征分析4.3 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统计描述4.4 地理集中与产业特征关系的计量检验4.5 结论及政策建议5 制造业区域同构抑或异构: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实证5.1 问题的提出5.2 趋同抑或趋异:区域专业化视点5.3 趋同抑或趋异:行业集中度视点5.4 趋同、趋异及其转化:主要因素分析5.5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下篇 区域经济增长与空间经济学方法论6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研究述评6.1 引言6.2 经济增长收敛基本分析模型6.3 经济增长收敛及其分类6.4 经济增长收敛的微观机制6.5 经济增长收敛中政府的影响6.6 经济增长收敛的速度6.7 经济增长收敛的检验方法6.8 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检验6.9 结论性评价7 产业区域集聚研究:模型、方法与命题7.1 引言7.2 产业区域集聚:老传统与新理论7.3 产业区域集聚:NEG基础理论7.4 产业区域集聚:空间集聚度的测度7.5 产业区域集聚:实证检验命题7.6 结论性提示8 劳动力流动与经济集聚:新经济地理学视野的拓展8.1 引言8.2 劳动力流动性与集聚:NEG之经典理论8.3 经典理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8.4 福利分析及其政策含义8.5 结论性提示

章节摘录

  1 多层次核心-外围模式:长三角经济的一个综合框架  1.1 问题的提出  长江三角洲经济(简称长三角经济,下同)是近些年国内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论题之一。迄今为止的研究文献,大体上围绕以下四个论题展开:第一个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涉及面极其宽泛,有揭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特点、趋向与协调机制的(如朱家良,2005),有考察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竞争效应的(如姚先国等,2004),有将经济一体化作为整个社会经济一体化来考察的(如刘兆德等,20004),亦有在一体化框架下分析区域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移动的(如范剑勇,2004)。第二个是产业结构与空间集聚论题。这个论题下的研究较窄,大多聚焦于产业结构趋同及产业空间集聚上,只是切人角度不同。有从体制角度切人分析各地区之间产业同构及其原因的(如陈建军,2004),有以产业结构趋同为主线,考察长三角制造业空间扩散与集聚现象的(如杨京英等)。第三个是区域比较研究。其中最多的是对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有宽泛的经济发展比较,有狭窄的产业结构及其效益比较的,亦有将比较聚焦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如樊纲等,2005)。第四类属于对策性构想或建议。早先有王维工、浦再明的《加速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概括为七个一体化,颇有些“泛一体化”味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空间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