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野狗之丘

刘克襄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克襄  

页数:

255  

字数:

14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故事主要以小冬瓜为主{一只被遗弃的瘦小黄狗,皮肤大面的红斑。} 小冬瓜已经在小山滞留了一段时日。它的眼神充满不信任,全身紧绷,只要有人接近垃圾场,就迅速远离溜回小山上。它也和巷子野狗保持距离,仿佛有稳情,不想和其他的野狗为伍。 一只和它体型同大的母狗蛋白质,从容地出现了,蛋白质住在101巷的口的摩托车店里,日子过得优闲,平常爱随乱晃,没事还会对路过的感觉不对的车子,追吠一番,非常惹路人讨厌! 小冬瓜并未躲闪蛋白质,他们用鼻子互闻,似乎有着某种生活的共识,只有它们才能理解。那互闻也透露了许多讯息其中之一,蛋白质知道小冬瓜生小狗了。另外彼此也互闻中相互打气………

作者简介

刘克襄,诗人、自然观察作家。年轻时以鸟类生态为散文题材,开启台湾自然写作风气。在多年的散文创作过程里,不断尝试各种自然写作文体和题材的试验,大至地理文史的论述,小及昆虫花草的研究,都曾潜心着墨。近年来创作主题则以生态旅游,古道探查,以及小区营造为主。曾出版诗集、散文、小说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著作三十余部,并获台湾诗奖、吴三连奖、台湾自然保育奖等。

书籍目录

主要野狗介绍主要野狗分布图美好的小山生活死亡,或者继续残存垃圾消失的最后时光附录狗大便狗咬人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人类可能没有这种预知的本事,却有另一个简单的辨识方法,仔细注意母狗的肚腹就一目了然。这时,小冬瓜肚腹下方的乳头是肿胀、肉红而下垂的。蛋白质并没有吃任何东西。它似乎只是想出来游逛,找一些乐趣似的。这大概是多数家狗的特性。很像一些有钱有闲的贵妇,吃饱饭没事做,外出购物般。蛋白质在巷子里东闻西嗅,寻找新鲜、好玩的有趣事物。小冬瓜回山里时,蛋白质并未尾随,兀自神采奕奕地,继续沿着巷道溜达.  小山不高,最高点不过海拔六十米。小冬瓜暂时把它的住家安置在那儿。一处居高临下的平缓台地。一对幸存下来的小狗,就窝在那儿。一白一黑,分别叫马铃薯和小不点。  为什么只有两只呢?我们大致可从食物和疾病的角度,作一综合分析。  通常,一只野狗没有多少食物可吃,营养不良下,很难像家里的母狗,一胎八九只,甚至十来只。但少说也该有四五只吧,若剩下两只,一定是小狗群在生长过程里遇到了麻烦。  在野外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譬如,随便一个皮肤的传染病,很可能就导致危害。  气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只要来个寒流,小狗有可能受冻或挨饿,迅速死亡。又或者,初次怀胎的母狗,不懂得照顾,奶水不足,或是来不及提供充裕的奶水,都可能让小狗无法存活。  质言之,原因太多了,以至于不适合,也没有意义,朝此一方向,深入讨论小野狗的死亡问题。无论如何,这两只幸存下来,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时期,那意味着,两只小狗想必是活得健壮,有着坚强的生存毅力了。  事实呢?却有一些不尽然吧。当小冬瓜接近巢位时,它们起身摇尾迎接,就清楚分出端倪。站出土坑摇尾的是马铃薯,看来精瘦结实。但瘦弱许多的小不点只是略微抬头,用前脚撑着身子,似乎连抬起后脚的力量都没有。  它们的模样不会超过两个月大,若是一般家里的小狗,这时长相肥胖,最是可爱活泼。到处乱跑乱钻,惹是生非。随便丢个球过去,都会把球当成玩伴或敌人,一下子躲闪,一下子攻击它,整天就绕着球团团转。  野外的小狗根本没有这种快乐的童年,若有也很短。多半时候,脑海浮升的恐怕都是如何填饱肚子的想像。整天都待在土坑里,保持体力,设法不让自己虚弱下去。  小冬瓜一回到土坑,马铃薯便迫不及待地凑上前,仿佛饿了好几餐,紧咬住一个乳头开始猛吸。小冬瓜似乎被咬得有些疼痛,还几乎站不住呢。那小不点也慢慢地趋近,好不容易挨着另一个乳头,仰着头,忘情地吸吮起来。


编辑推荐

  人们是因为憎恶野狗而捕杀它们吗?相信这个立论是不可能成立的,仔细深思,我们会恍然发现,人类只是因了城市干净和安全的需求,竟形成一道捕杀野狗便可以解决的论述。换言之,野狗并非严重地危害到我们,或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再从野狗的角度思考。它们并非来自野生的世界,人类的世界其实便是野狗的世界。它们不曾以野生的形态存在过,却在城市里,因为人类的遗弃,逼得去摸索着这样的一条绝径。只可怜,人们未尊重动物在城市的生存权利,继续扑杀它们。  谨以此纪念一座城市尚未开始大量捕杀流浪狗的以前,一群野狗的生活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野狗之丘 PDF格式下载



书是很不错 值得购买 只是封面有些脏 后来办理了退货 当当的服务很好 但是书的品质这一块需要加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