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货币生产的伦理

[德]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德]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页数:

250  

译者:

董子云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控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货币当局宣称的政策目标之一。然而事实是,通货膨胀有利于新增货币的第一个拥有者——货币的生产者,在现今的货币银行体制下,也就是各国央行及其政府;其代价则是损害经济体中其他民众的利益。  作者指出,现今的货币银行体制——合法伪造、法定垄断、法定货币法、合法中止偿付——是问题的根源;它所造成的法令性通货膨胀,不只危害经济,更对社会造成文化和心灵的贻害。  关于货币获取和使用的伦理讨论和训诫从古至今不绝于耳,而现在是到了重新对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加以认真检视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Guido Hülsmann),出生于1966年,现为法国昂热大学法律、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米塞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的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2007年出版的Mises:The Last Knight of Liberalism 是第一本关于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长篇传记,在一千多页的篇幅中,详细叙述了米塞斯的生平,并在历史背景中解读其作品和思想。其他专著还包括:Kritik der Dominanztheorie(1993)、Logik der W?hrungskonkurrenz(1996)、Ordnung und Anarchie(2007)、The Ethics of Money Production(2008)、Praxeological Papers(即出)。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导论第一部分 自然的货币生产原理第一章 货币第二章 货币凭证第三章 市场过程中的货币第四章 关于货币生产的功利性考量第二部分 通货膨胀第五章 通胀概说第六章 地下通货膨胀:伪造货币凭证第七章 政府?了:法律特权下的通胀第八章 合法伪造第九章 法定垄断第十章 法定货币法第十一章 合法中止偿付第十二章 纸币第十三章 法令性通货膨胀的文化和心灵贻害第三部分 货币秩序和货币体系第十四章 货币秩序第十五章 民族国家内的法令性货币体系第十六章 国际银行体系,1871—1971第十七章 国际纸币体系,1971—?结论注释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译后记


编辑推荐

  金融危机之后,为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来恢复经济和信心。这些政策当中就包括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样做可谓立竿见影,但可能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却不能不让人担忧,一旦猛虎出笼,为害更甚。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在哪里,根源又在何处呢?对此,《奥地利学派译丛:货币生产的伦理》给出了一个大胆然而彻底的解决方案。一般人们都关心货币取得和使用的伦理问题(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关心货币供应量是过多还是过少,但少有人会对国家发行货币、规定法定货币的行为本身产生怀疑,即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作者从奥地利学派主张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国家垄断货币生产的伦理正当性提出质疑,指出法定货币才导致了法定或授权的通货膨胀(fiat inflation),这进而导致一系列在社会、文化乃至精神方面的严重后果。作者呼吁变革现有的货币体制,认为解决之道并不是要废弃纸币,而是要废除国家在货币生产上的一系列特权,允许公民自由选取货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货币生产的伦理 PDF格式下载



    最近读的书,首先是关于经济学,刚刚读完的有这两本:
  
  
    随身读(在公交地铁上看的书):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
  
  
  
    枕边书(在卧室里看的书):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这两本书是基本同步阅读的,在家里,在路上,思维在两边乱窜。两本书都涉及到一些共同的话题,就是银行业、金融,乃至货币的生产。但两本书立场不同,但又不能说处处针锋相对。《货币生产的伦理》可以说是奥派货币观的集中概述,而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在货币方面,带有主流的凯派观点,认为创造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
  
  
    相较而言,我更赞同奥派的货币观,那就是货币并不是人商业交换的最终目的,而是以换出为目的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本身并不等于财货。货币量的多少,与财货的多少不成正比。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本书的分歧仅仅是词义的表层上的对立,更多的是可以结合的。我们可以把陈志武先生说的“财货货币化”看成是“财货的运用效率”,他的体现并不是在法币社会下,有关联性的“货币量”,而是“财货运用的水平”。在非国家化的货币系统下,比如黄金、白银等不能随便“印刷”的货币体系中,这种财货运用效率的提升,应该表现为“货币的升值”或者货币种类的增加即“固定资产产权凭证的货币化”。财货运用效率的提升,应该不是赞美印钞机的理由。
  
  
    比如,一份地契,或者一家酒楼的股权,在利用率不高的时候,持有者只能听凭借其产权获得收益。当产权被资本化后,持有者可以通过质押,获得贷款,投入到自己擅长的生意之中,以期获得足以支付利息之外更多的利润。而借款人本身没有经营这一生意的才能,通过借款获得利息,通过财产质押获得了保证,这导致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财货的增值。而在法币或者纸钞的体系下,银行印钱给物主。
  
  
    也就是说,财产的资本化,本质上是将产权变成某些可以交易的收到保障的政券,向有钱的人借钱,让没有资本化的财货成为资本流动起来。在自然货币体系下,你没有“钱”(金银等)即使你是银行,你是国王,物主也不会把资本化的财货质押给你,但是在纸币/法币体系下,印钞机的掌控者可以制造“钱币”来换你的抵押品。这就导致了诸多道德风险。
  
  
    1、纸币的发行者——央行和政府,获得了“财货资本化”这门生意的优先权甚至垄断权。有印钞机做支撑相当于有无限的储备。最后就是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非市场化,被垄断和操控,有悖于自由市场的基本伦理。
  
  
    2、什么叫“自由货币”?金银本身是一种财货,因为其本身带有的易携带、易切割、易储存、相对稀有等特性(门格尔观点)。而其他财货没有货币化是因为他们在这五项标准方面有所欠缺,被市场所淘汰。最初的纸币就是黄金的活期存单,法郎、马克都是黄金的重量单位。金融技术将“财货”作为抵押物作为“生产纸币”的依据,但金融技术并不能改变这些财货不能被“自然选择”成为“自然货币”的本质特点,这就面临着风险“贬值、损毁、湮灭”。以普通财货质押生产的“货币”与以金银等作为质押物的普通货币,在质量上是不等价的,所以应该是不同种的“货币”。也就是期货以期货凭证流通、房产以地契票据流通、股票以股票的形式流通,货币多元化给人以“收益”和“风险”相权衡的自主选择。
  
  
    陈志武教授表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货币量有了迅猛的增长,标志着经济的繁荣,这都是因为金融带来的“货币化”。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至少不够严谨。并不是货币多了,而是能够购买以满足我们需求的财货多了,而且财货的利用效率增强了。
  
  
    陈志武先生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中国皇朝缺乏金融手段导致覆灭于经济危机,每一个王朝喜欢在国库积累大量的金银,而没有很好的流通手段,到了王朝末期,内忧外患,在财政危机中覆灭。而在欧洲,公国之间战乱频仍,通过与银行家的合作,发售战争债券,在债台高筑中富强起来,同时王权收到“债主”和“纳税人”的双重钳制。
  
  
    而在许尔斯曼的《货币生产的原理》中,提到了自然货币“法币化”历程中,政治强权对自由市场越来越强的干扰和扭曲。这让我想起中国皇朝虽然在金融手段上很落后,但是在货币的国家化方面却“遥遥领先”,三国时期孙权就搞过“大泉当千”,最早的纸币、法币也都诞生于中国。而中国式的极权式皇朝与欧洲封建式皇朝的对比,似乎诠释了许尔斯曼教授在《货币生产的原理》中的奥派论断:法币、纸币来源于政府强制力的增强,如果没有政府的逼迫,法币和部分准备金制的纸币不会战胜金银等自然货币,占据今天的统治地位。劣币驱逐良币这样的逆淘汰,只在政府强制使用某种货币,法律保护劣币超过本值的偿付能力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在自由的、非国家化的多元货币市场下,劣就是劣,良就是良,天理昭彰。
  
  
    《货币生产的原理》揭示了货币的自然与非自然的演化进程,特别具有洞见的是,描述了全球法币体系下的囚徒困境。但对于不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入门级选手如我,里面对国际货币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这一点需要读菲利普•巴格斯所著的《欧元的悲剧》来弥补。
  
  
     而陈志武教授《金融的逻辑》中对儒家思想的金融学分析也饶有趣味。
  


  最近在写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不由得再次重温了这本著作。
  
  关于货币伦理的著作,我只找到这一本,希望各位先贤帮我多多推荐则个。
  
  关于此书只是觉得前面的回顾与铺垫太多,后面展开的篇幅稍显局促,看得有点不过瘾,不解渴。私心觉得那些常识用较为概括的语言带过就好。
  
  
  这是美好的一餐,只是面包给的多,主菜给的少,真正想吃的东西没吃足。


  货币最初是用来消费的,适销性是货币的真正本质之一。
  
  现在的货币生产机构依赖于既存的法律秩序,而既存法律秩序本身便是造成持久不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在。法定垄断、法定货币法以及合法中止偿付不知不觉成了制造社会不公的工具,它们引发通货膨胀、不负责任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通常是劫贫济富主要的货币机制可能会被废除:中央银行、纸币和部分准备金机制。
  
  货币生产必然导致货币价格上涨的趋势,这反过来暗示着每个货币单位的购买力下降了。(论通货膨胀)
  
  银行信贷不能创造资源,它只是引导现存资源从不存在信贷时原本会使用这些资源的行业流向其他行业。(作者论银行破产)
  
  通货膨胀是任意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以超出其在只有市场本会有的产量而进行的扩张。
  
  不考虑行为主角的经济约束和动机就无法充分理解制度的历史。
  
  纸币的创造:首先,通过直接地禁止其他贵金属的使用,或间接地利用强制手段推行复本位制,政府设立了垄断钱币体系;然后,政府赋予一家拥有特权的部分准备金银行发行的银行劵以垄断法币体系的低位;最后,当特权银行劵把所有其它交易手段逐出市场后,政府允许这家它宠幸的银行拒绝其(契约协定的)银行劵的兑现,这种中止偿付于是把之前的银行劵转变为纸币。
  


  2010年3月10日,美国犹他州参议院以17:7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犹他州认可金银币为本州法定货币。这项法案上周五在州众院以47:26已获得通过。不少人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这些人看到的仅仅是纸币倒退回金银币的外在形式。而我们要考察的历史进步,是特权秩序的终末以及自然秩序新纪元的开启。法案并指出,任何人不能强迫对方使用和接受金银币。这也就意味着,犹他州议会通过的法案只是选择性恢复金本位制度。可以看出,可选方案本身是去特权化的,是对自然秩序的初步回归,是历史的进步。
    
    这里说的自然秩序指行为人自愿合作中形成的秩序。自愿合作在这里指的是,在丝毫不侵犯他人财产,且自身财产也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相互提供支持。相对而言,这里说的特权秩序是指那些侵害自愿、侵犯个人财产的制度安排。这里仅挑选几个史实,让普通人了解货币生产从自然秩序向特权秩序堕落简史,或者说,通货膨胀的几个案例。
    
    通货膨胀是任意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以超出其在自由市场本会有的产量而进行的扩张。“自由市场”一词是略为冗长的定义——“以尊重私有财产权为基础的社会合作”——的缩略语。由此可知,通货膨胀意味着通过侵犯财产权来扩展名义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胀可以被称为一种强制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手段,它和通过采矿和铸币进行的“自然”货币生产大相径庭。这也是该词的本义,源自拉丁语动词inflare(使膨胀)。[《货币生产的伦理》第5章第1节,通胀的起源和本质]
    
    在银行业时代来临以前,减低成色(debasement)是通胀的标准形式,是改变贵金属铸币的具体方式之一。使铸币减低成色有两种意思:(a)不更改印记而降低纯金属的含量;及(b)为硬币印上名不副实的数值。[《货币生产的伦理》第6章第1节,减低铸币成色]
    
    当政府垄断铸币权,它们就会这么干:在实际只有半盎司贵金属的钱币上标上“一盎司”,将另一半盎司装入自己的口袋。亨利.都铎则是将另外四分之三装入自己的口袋。我们知道,亨利八世削弱乡绅阶层重要手段就是“吸血”,即用钱币贬值来敛财同时削弱对方。从1544年起,银币groat的纯银含量从.925降至.333,再加之钱币尺寸缩减,含银只有.250。他的继承人爱德华六世继续贬值银币。若不遏止放血,所谓的有限政府只能是名义上的有限政府,因为任何“社会中间力量”(如乡绅阶层)的脸色和力量均是缺血和苍白的,以致乡绅们的抗争迎来的只能是遭到血腥屠杀。《大宪章》践行者大法官布雷克顿所倡导的“如果国王没有约束,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约束,那么法官和男爵们就应当给国王施以约束”在都铎王朝亦沦为一句空话。
    
    不过请注意,减低成色形式的通胀跟银行业时代,尤其是我们这个纸币时代的通胀相比还是轻度的。1066年至1601年,英国的银磅成色减低了三分之一。 换言之,500年跨度的时间段里,英格兰国王膨胀了货币供应量0.3倍。相比之下,见证现代银行业出现的其后200年,膨胀倍数是16。而从1973年1月到2003年1月短短三十年间,美元(M1)几乎增至原来的5倍。[《货币生产的伦理》第6章第1节,减低铸币成色]
    
    早期的银行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而是钱币仓库。成立于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发行了纸质凭据,证明票据持有者是若干盎司存于银行金库的纯银币的合法所有人。现有持据人只要到该行的柜台提出要求,这些银行券任何时候都可以即刻兑现。于是,银行券替代白银本身被用于交易。人们不再在交易过程中使用实物白银,而是利用银行券采购商品。这些银行券保证对存放于银行中的一定数量白银的所有权。阿姆斯特丹银行于1781年开始发行超量的银行券,不过没有更改其银行券的外观(掺假,货币替代物“名义数量的扩张”)。即开始伪造自己的银行券。它不再是一个钱币仓库,已经成了部分准备金银行。成立于1656的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开办没几年,它就使得自己的银行券大范围流通。在1664年,这家银行也首先经历了部分准备金银制行业反复得到的报应——银行挤兑。部分准备金制的根本现实问题是开证银行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兑现要求(而钱币仓库银行可以)。只要银行客户对自己的钱在银行的安全性稍有疑虑,他们就会“挤”向银行,要做尚能兑现到银行券的少数幸运儿。银行因此破产。
    
    有一种的银行不会因为挤兑而破产,那就是央行,因为法律赋予它中止偿付的特权。它发行的银行券因此不再是商品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替代物,而成为法令性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本身。央行不是银行,而是法令性货币体系下的货币生产者。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与此同时,为遏制法国的扩张,以英国为盟主的欧洲国家结成奥格斯堡同盟,与法国开战。到1694年,战争已经打了6年,什么时候打完,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是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其明确目的就是在当时为英王提供120万英镑的巨额贷款。英格兰银行的特许状授权该行在一定的法律限制内发行钞票,为了向政府提供更多的贷款,这些限制随即被放宽。英格兰银行同样也被赋予了多种法律特权,最显著的就是有限责任和单边中止向债权人偿付的特权。银行在运作了两年之后就不得不开始使用后一条特权。此后,在1707年王室再次阻止了东印度公司对英格兰银行的挤兑,而在1720年,王室却没有阻止英格兰银行用挤兑手段令其对手剑刃银行(南海公司的控股银行)破产。
    
    当我们为光荣革命欢呼为宪政欢呼的时候,却忽略了法令性通胀的创生。我们谴责铸币掺假所带来的货币发行“名义数量的扩张”(超出货币在自由市场本会有的产量),却没有人谴责纸币发行“名义数量的扩张”侵犯私人财产权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法令性货币三部曲:第一步,通过直接地通过禁止其它贵金属的使用,间接地通过强制手段推行复本位制,政府设立了垄断钱币体系;然后,它赋予一家拥有特权的部分准备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垄断法定货币的地位;最后,当特权银行券把所有其它交易手段逐出市场后,政府允许这家它宠幸的银行拒绝其(契约协定的)银行券的兑现,这种中止偿付于是把之前的银行券转变为纸币。
    
    今日的自然货币秩序当然不会和16世纪的相同。我们不赞成废除信用卡,支票存款和其他任何生于市场、有独立生存能力的金融机构。要点是回归财产权受到普遍尊重的状态。我们无需改变诸如银行券、纸币这样的金融工具以及央行之类的组织,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笼罩在中央银行运作和纸币生产之上的法律法规。我们需要废除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的各种法律特权。根本就没有站得住脚的理据去阻止公民使用最好的货币和货币替代物,相反,倒是有很多理由说明,以扩展公民此种自由为方向的改革是必要的。[《货币生产的伦理》结论,货币改革]
    
    犹他州的《足值货币法案》在这方面走出了有力的一步。


   书中认为最理想的货币应该是自由竞争出来的货币,这个观点与我们平常的认知,即货币应该由国家生产相悖。这个观点虽然极端,但是极具有启发想,极端到常人难以接受。
   说道常人难以接受,我又想到书中说的心灵灾难。人们已经习惯了国家作为货币的唯一生产者,是不是就是一种心灵灾难?是不是纸币已经改变了人的思想,让真理变得难以接受了?
  


  某读书人曾说,但凡2个人以上翻译的作品,基本读不得;我也一直深以为然。
  但自从在译言网上浏览协作翻译的一些文章后,多少改变了这个想法。译文的好坏,其实不在于译者的多寡,而在于译者们是否对这个话题有浓厚的兴趣(倒不一定非得是业内行家),以及工作的认真态度;当然,还有赖于科学的协同机制。本书信达的翻译,是极佳的印证。
  
  我是被所谓的哈耶克“废除法定货币”的传言吸引来读此书的。作者高屋建瓴,援引圣经与诸位教宗的宣喻,从财产法理与道德伦理的角度,铺陈法定货币与央行制度的弊端。但坦率地说,全书学术有余,但震撼力不足;如此轰动的观点,未能给予生动的故事演绎,不足以得5星力荐。
  
  另外,第83页,“被高估的货币黄金将被低估的货币白银逐出市场”一句,这一译法极容易引起误读,不如译成“被高估的货币黄金把被低估的货币白银逐出市场”为佳。另外,随后的格雷欣法则,不妨依旧译成耳熟能详的“劣币驱逐良币”更通俗易懂。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48249
  
    通货膨胀有害的观念是经济科学的一大主题。但是大多数教科书低估了有害的程度,因为它们把通胀过分狭隘地定义为持续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也不重视通胀的具体形态。要完全领会通胀的破坏性本质,我们必须牢记通胀源于对社会基本规则的违背。人们通过诈骗、强加和违背契约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才产生通货膨胀。
  
    一旦通胀是由政府来鼓励和推动,事情会变得更糟。政府的法令授权使通胀持续,从而我们可以观察到与通胀特别相关的机构体制和习惯的形成。
  
    法令性通胀并非指任何由政府发起的通胀。政府秘密地伪造货币凭证在中世纪极为普遍,但这并未制造法令性通胀。法令性通胀的典型特征是,它是公开地、合法地进行。
  
    法令性通胀对企业财务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负债(贷款)比自由市场上更为廉价,这激励企业家更多地通过贷款而非通过股本(由公司所有者投入公司的资本)来为它们的运营提供资金。
  
    在自然货币生产的体系下,银行只能像金融中介那样发放贷款,也就是说,它们只能出借自己的积蓄或是其他人积攒下来借给银行的资金。银行当然可以自由地根据任何它们喜欢的条款(利息、抵押、期限)放贷,但是它们的条款不可能比它们自己的债权人给它们的条款还要优惠,否则对它们而言是自取灭亡。因此,在自由市场上,可赚钱的银行业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个范围转而取决于存款者。银行不可能既维持经营,又开出比有意将自己的资金出借一段时间的存款者更优惠的借贷条款。
  
    但是部分准备金制银行能做到这点。由于它们能够以几乎为零的成本增发银行信贷,它们可以比过去普遍水平更低的利率发放贷款。贷款受益人通过举债为项目融资,而不再用自己的钱投资;若贷不到款,他们根本不会投资项目。纸币起着同样的效果,但是影响更为重大。纸币生产者几乎可以出借任何数量的资金,开出任意的条款。到后来,有时它实际上付钱给向它借钱的人。
  
    少有企业能抵制这样的开价条件。竞争在各领域都很激烈,企业唯恐失去这份关系到企业利润甚至生存的竞争优势。可见,法令性通货膨胀使企业经营空前依赖银行,它创制了范围更广的等级制度和更强大的中央决策权力,而这样的情况不会在自由市场上出现。在10%所有者权益和90%负债下经营的企业家已不再是真正的企业家。他的债主(通常是银行)才是真正的企业家,做出一切重大决策。原先的企业家不过是一位薪酬丰厚的执行者,一位经理。
  
    因此,法令性通胀减少了真正的企业家(以自己的资金经营的独立人士)的人数。虽然这样的自立人士依然数量惊人,但他们必须要有出色的才智应对他们面临的恶劣融资条件。他们必须比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具创新能力、更勤奋。他们知道独立的代价,并决心为之付出。相较于银行家的傀儡,他们往往更在乎家业,更关心自己的员工。
  
    由于法令性通货膨胀带来的贷款能够轻易提供财务优势,它们会刺激企业管理者的轻率投机行为,能够轻易进入资本市场的大型企业经理尤为如此。他们的轻率常常和创新混为一谈。实际上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将部分准备金制银行定性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认为,这种银行可以用它们凭空制造信用的能力(无中生有)为创新型企业家提供资金。
  
    我们可以想见有时候部分准备金银行起到了这个作用。但它们更多的是起相反的作用。通常来说,商业组织的任何新产品和彻底的创新都是对银行的威胁,因为它们多少已经向既有的生产旧产品、沿用旧组织方法的公司投了巨资。它们所有的经济动力都在于,要么通过减少对创新项目的金融支持来阻止它,要么把新点子传达给商业界现有伙伴。于是,它损害了创新的新入者的利益,而创新更有可能源自独立的实业家。■
  
    《货币生产的伦理》,(德)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著,董子云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本文摘自该书第十三章“法令性通货膨胀的文化和心灵贻害”,略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这篇介绍译自米塞斯研究所。原文参看
  http://mises.org/store/Ethics-of-Money-Production-P536.aspx
  
  (这是朋友们利用google translaor toolkit协同校译的阶段结果,不断修订中。文中援引的原文,摘自董子云翻译的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中译本)
  
  
  这本精装的著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作者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是法国昂热大学经济学教授,也是《米塞斯传:自由主义最后的骑士》一书的作者,本书是对当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货币生产伦理的第一个全面研究。
  
  还有一个理由是,这本书已被翻译成中文、德文、西班牙文、捷克文,另有更多其他译本在译。这本书在思想上击出了一记好球,谈论了一些左右着当今的经济事件的论题。我们必须以一种有原则的方式来对待货币问题,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可持续繁荣的路线上去。
  
  作者所说的“货币生产”不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赚钱”,而是在整个经济生活中作为一种商品的货币的实际生产。我们选择何种货币用于交换,是不需要由政府来确立和规定的。
  
  事实上,他的论点是,政府垄断货币生产和管理没有任何伦理方面或经济方面的根基。法定货币法、援助担保、税收支持的存款保险,以及用于维持国家货币体系的所有国家机器,完全是不正当的。他认为,货币,应该像任何其他东西,如穿的、吃的一样,成为私人生产的东西。
  
  他如此理论,是在反驳好几个世纪以来关于货币的假设——这个假设很少得到论证。人们仅仅假设政权控制下的政府运作或央行运作应该把货币管起来。许尔斯曼通过探索从古代世界到中世纪再到当代的货币思想,表明垄断者是错误的。货币生产应完全私有化的思想,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伦理方面都有着有力论据。
  
  他对付“稳定”的倡导者以表明,政府管理并不导致稳定,反而导致通货膨胀和不稳定。他更进一步驳斥稳定的理论论据,指出货币的价值应该由市场支配,并指出与私人生产相关的成本实际上是一个优势。他记录了货币一旦国有化后的衰败,从法令上许可的钱币掺假到纸币的创立,所有干预直至恶性通货膨胀。在其规范分析中,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14世纪的主教尼古拉•奥雷姆的货币著述,奥雷姆的货币著述甚至被经济思想史家所忽视。他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即“纸币从没有通过自愿合作而进入流通领域。在所有已知情形中,它都是由于强迫和强制,有的时候甚至伴随着死刑的威胁,才得以流通。……借助垄断和法定货币特权的纸币,本质上包含着对财产权利的侵犯。”
  
  本书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先知先觉的预言:
  
  试看当前的美国房地产热。许多美国人完全相信,美国房地产是经济生活中一场必赢的赌博。无论在股市上或其他经济层面发生了什么,房地产都会升值。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摇钱树,历史数字可证实这一点。当然,这种信仰是一种幻想,并且恰恰是经济过热的特征,人们把各种重要的考量抛诸脑后。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货币生产者——美联储——有可能已经进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早期阶段,大体上还看不出来的唯一原因,是由于大部分的新钞票已输出到了美国境外……因为纸币生产者貌似可以令任何人走出困境,市民们在投机中铤而走险;他们指望纸币生产者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尤其当很多其他人都这么干时。为有效打击这种行为,人们必须废除纸币。各种规制只不过是将铤而走险的行为驱赶到新的渠道而已。
  
  许尔斯曼带来的不仅是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入门读本,更是对门格尔、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及其他人的著述的一项突出的拓展,他为货币与国家彻底分离、为货币生产私有化勾勒出经济上彻底、伦理上富于挑战的论据。本书是一本总括而富有学识的专著,严谨、学术且彻底。
  


  首先我承认我很欠打,欠打的第一条理由就是。我没看过这书,却在这里大放厥词。
  
  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国家拥有发行货币的权利,更甚者。中国的央行是人民的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而美联储则是私人的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人民的银行。是不是很讽刺?
  
  这本书为何我想看的原因在于,其实我个人作为一个公民而言,我自己也觉得纳闷,为何国家有权利公开地巧取豪夺,将我所创造的财富一点一点儿地盘剥掉,还不见踪影,甚至毫无声息。
  
  记得OOXX的某位经济学家说过,通货膨胀就是从你手里慢慢的抢钱。就是把政府自己的债务消抵于无形,就是把别国的债务彻底赖掉的最爽的方法。
  
  流氓一般的行径~~
  
  导致很多国家和地方在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面前,只能做一件事情。采用自然的以物易物。导致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某位【具体你们自己去百度】,在大会上直接指责:【克鲁格曼,你MLGB的两面派,公开建议搞全球通货膨胀来赖掉你们的帐,你MB的不是个东西,人前说一套美国精神,人后就赤裸裸的抢劫!!】
  
  这不是一篇多么严肃的经济学评论,告诉你通胀的几种类型,通胀的几种原因。
  
  或者告诉你,一定量的通胀甚至有利于刺激经济。有利于公司们抵消掉自己的债务,有利于全世界人民的和谐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是想试图告诉你
  
  你是否有权利去选择,去选择和大家一起去承受这通胀,去选择是否炒掉你的老板,仅仅因为他根本没有执行任何法案上规定的薪金随通胀上调政策,去选择另一种货币和支付形式,而不必为政府的政策上的失误,为进出口的逆差,为种种银行销帐的企图去埋单。
  
  当然,也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不仅仅如此。
  
  ==========================
  PS:
  明白一件事,UBUNTU下的SUNPINYIN不好用!!!


看陈志武教授对儒家思想的金融解读,确实耳目一新,觉得这个是该书的亮点。


brilliant.


虽然不知楼主是谁,但感觉好强啊


在自由秩序下,人类行动表现为趋良竞争,例如良币驱除劣币;而在法令性垄断秩序下,人类行动表现为趋劣竞争,例如劣币驱除良币。
书中论证了这些原理。


初译是由董子云一人完成的。校译是多人合作。
编辑说,学习第一,译名次之。最重要的是把作者的原意和思路搞清楚。
责任编辑相当于制片人、出品人、产品经理。他/她来名义主持研讨会,发言的机会留给译者和其他愿意来学习的朋友。


想问一下,这本书和货币的非国家化之间有理论关系吗?


我认为有关系。货币的非国家化,这个书名译错了,应该是货币的去国家化。笼统而言,我们也可以说,货币生产必须“去垄断化”、“去中心化”。《货币生产的伦理》传承和发展了《货币的去国家化》的智识,文摘一段如下:
今日的自然货币秩序当然不会和16世纪的相同。我们不赞成废除信用卡,支票存款和其他任何生于市场、有独立生存能力的金融机构。要点是回归财产权受到普遍尊重的状态。我们无需改变诸如银行券、纸币这样的金融工具以及央行之类的组织,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笼罩在中央银行运作和纸币生产之上的法律法规。我们需要废除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的各种法律特权。根本就没有站得住脚的理据去阻止公民使用最好的货币和货币替代物,相反,倒是有很多理由说明,以扩展公民此种自由为方向的改革是必要的。


“部分准备金银行”?原文是什么?


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 部分准备金银行制
这里的“部分”实质是“非足额”,用uncovered一词更确切。


原文是德语版还是英语版的,中文是从英文版译过来的吧


中文是从英文版译过来的。
原文是英文版的吧,一直没有听说德文版的事。


请不要拍我,其实我写这片书评最大的目的是实验一下SUNPINYIN打字的效率


低调路过,和谐。


鼓励一下。我摘录米塞斯研究所对该书的介绍,粗译如下:
试看当前的美国房地产热。许多美国人都完全相信,美国房地产是经济生活中一个有把握的赌注。不管在股市上或其他经济层面发生了什么,房地产都会升值。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摇钱树,历史数字可证实这一点。当然,这种信仰是一种幻想,并且恰恰是经济过热的特征,人们抛弃了各种重要的考量。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货币生产者——美联储——有可能已经进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早期阶段,大体上还看不出来的唯一原因,是由于大部分的新钞票已输出到了美国境外……因为纸币生产者貌似可以令任何人走出困境,市民们在投机中铤而走险;他们指望纸币生产者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尤其当很多其他人都这么干时。为有效打击这种行,人们必须废除纸币。各种规制只不过是将铤而走险的行为驱赶到新的渠道而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