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

孙悦湄,范晓峰 著 孙悦湄、 范晓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孙悦湄、 范晓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

孙悦湄,范晓峰 著  

页数:

304  

内容概要

  从音乐表演学科的角度来讲,声乐和器乐就是音乐表演的两大不同类别。从学科隶属关系来看,声乐隶属于音乐表演学科。声乐作为表演学科应该包括嗓音训练技术和演唱表演理论两个部分。该论题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历史学语境下的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以声乐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生、传播、演变、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为主要论域,属于断代史专题研究的范畴。《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共八章节,主要内容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概述,西方声乐艺术的传入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发展之先声——学堂乐歌,声乐教育的兴起——近现代学校声乐教育(1919—1937)等。

作者简介

范晓峰(1961—),男,生于青海西宁,祖籍上海市。198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主修理论作曲,获学士学位。1992年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研究生班结业。2003—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与表演》常务副主编。孙悦湄(1963—),女,生于浙江宁波,祖籍湖北威宁。1985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修声乐。2006—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访问学者。1999年获浙江省教育系统第二届艺术节论文评比一等奖;2000年荣获宁波市教育系统第四届艺术节艺术教育先进个人(“晨风”奖)。2000—2001年度获宁波市华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两项。出版声乐教材两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全国高师声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现为宁波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概述第一节 古乐时期的传统声乐形态第二节 变乐时期的传统声乐形态第三节 宋元明清戏曲声乐形态第二章 西方声乐艺术的传入及其影响第一节 西方声乐传入中国历史背景概述第二节 基督教唱诗班与教会学校声乐传播情况第三节 西方声乐艺术传入的其他途径第三章 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发展之先声——学堂乐歌第一节 学堂乐歌对声乐演唱实践的启蒙第二节 学堂乐歌对声乐创作实践的启蒙第三节 学堂乐歌作为声乐艺术发展之先声的现实成果第四章 声乐教育的兴起——近现代学校声乐教育(1919-1937)第一节 音乐社团与声乐教育第二节 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业声乐教育第三节 其他学校中的声乐教育第四节 近现代学校声乐教育基本特征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艺术歌曲概述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第三节 主要作曲家与作品第六章 抗战时期国统区声乐教育与创作实践活动第一节 主要城市抗战歌咏活动第二节 国统区学校声乐教育第三节 综合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第四节 国统区声乐作品创作第五节 抗战胜利之后的音乐社团与专业学校第七章 解放区声乐教育与创作实践活动第一节 群众歌咏活动第二节 解放区学校声乐教育第三节 解放区声乐作品创作第八章 流行歌曲与作品创作第一节 流行歌曲的兴起第二节 沦陷区学校声乐教育与主要作曲家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与机构需要雇佣会外语和懂得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华人职员,具备类似条件有利于谋职。由于这些原因,教会学校成为不少求学者及家长的首选目标,教会学校也由此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在这些教会学校中,除传授西方基督教教义、科学知识(大多中西并重)、外语之外,传授西方古典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特别是教学中有关声乐艺术方面的内容较为充实,并且形成了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和要求,对于西方声乐艺术相关知识、歌唱观念、训练方法等都有较为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据当年曾在圣约翰书院任教的库伯夫人(MrSCooper)回忆,圣约翰的学生对多声部合唱就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试着通过增加男高音和女低音声部来充实礼拜仪式的合唱部分”。多声部合唱的引进使得专业的嗓音训练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901年美国传教士亮乐月(LauraM.white,1867-?)在一篇题为《中国嗓音之训练》的文章中提到,她所主持的南京汇文女子大学堂“每天都用半小时学习声乐”。所学唱曲目已不再是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旋律简单的齐唱曲,而是选自海顿、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的清唱剧以及古诺、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多声部大型合唱作品。教会学校声乐水平的提高还可从20世纪初福建监理会举办的合唱节中窥见一斑。福州合唱联合会从1902年4月开始,每年都举办合唱节。第一届合唱节在福州开幕时,吸引了众多观众,当时福州最大的可容纳2000人之众的教堂被挤得水泄不通。在场的中国听众极为满意。至五四运动时,教会所办合唱节已初具规模。如1919年复活节举办的合唱节,有16所学校参加,合唱队人数150人。值得注意的是,除上海、福州等沿海城市外,内陆城市的教会也不断有类似大型合唱节,如湖北每年都有圣乐合唱节举行。亨德尔的大型清唱剧《弥撒亚》和门德尔松的《伊利亚》,分别于1916和1917年在湖北省的轱岭上演。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