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也出门
2012-7
浙江大学出版社
叶福明
312
331000
本书为个人新闻作品结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相对发达地区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间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一个地市党报记者长期在基层的新闻实践活动和各类新闻体裁的采写风格。
某日,给自己“画”像:脱下无形的长衫,活脱脱一个其貌不扬的耕夫。1962年生于太湖之滨,8岁上学,在农家的一间堂屋里获取高中文凭。12岁学会种田,18岁在一座石矿拉石头。1981年跳出“农”门,入学嘉兴师专中文科,毕业后当了10年中学教员。1994年调入新闻单位,先后在湖州日报出版部、新闻评论部、新闻中心、编辑中心、要闻部从事编采工作。7年夜编岗位,初识新闻ABc,2001年转岗采访一线,担着权利与责任,怀有天真与美好,行走湖州城乡,观察、思索、记录、描述当下社会的人和事。曾连续10年获得浙江新闻奖,2010年被授予第七届浙江“飘萍奖”,现任湖州日报编委。《好事也出门》为其至今唯一新闻作品选集。
序
第一辑 时光碎片
“你们家乡出了个大英雄”
思念如潮慰忠魂
湖州实行户籍改革2000农村孩城里上学
书香田野——浙江德清县农村“千百读书”活动纪实
裂变后的新生——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纪实(上篇)
阵痛后的奋起——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纪实(下篇)
附评论:改革就是为跨越式发展构筑新的平台
老教师冒酷暑来回奔波小事不小
市领导系民情要求整改实事要实
附评论:群众的事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位普通市民的一封来信在湖州引发大讨论
湖州工业园区完成“格式化”
湖州年度工作考核不唯GDP指标
湖州干部考核之变
我们为啥淡化GDP考核
附:再次想起杨仁争先生
叩开孩子们的心扉
附后续报道: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推出新“配方”
湖州新年推出“456”民生工程
习近平来湖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展翅欲飞杭宁带
率先崛起正当时
湖州定位
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省委决定
德清唱响新版《游子吟》——听文化名流“读”游子文化
这一刻,见证一个创举
湖州农民:不花钱看大戏
浙大湖州共创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
寻求与农民的无缝对接——一位挂职我市的浙大教授一周工作台账
“一核六带”给湖州带来什么
抢得先机谋崛起——“一核六带”给湖州带来什么(下篇)
湖州怎样挺“腰杆”
“湖州模式”的标本意义
浙江湖州力保群众生活如常
附评论:大雪映文明
为了总书记的重托
湖州首批1000顶帐篷启运四川广元
“为了支援灾区,我们不怕累”
供电部门教客户节电省钱
研究生当村主任助理直言“不屈才”
湖州:危机下的新布局
美丽乡村人眼来——安吉县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德清建起全国第一个公民道德馆
大米做成礼品卖
附短评:一个永不过时的产业
再建“天下粮仓”
在这儿当农民真是福气——“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深刻影响安吉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织里街头喧闹如常
公民道德文化建设的“德清现象”
第二辑 县域观察
长兴发放“教育券”扶持民办学校
人一转山转水转——来自长兴西北山区的报告(上篇)
山里人背后有座山——来自长兴西北山区的报告(下篇)
44级台阶是如何跨越的——长兴县首次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追记
执政能力“赶大考”——长兴机关“一讲二评三服务”活动纪实
长兴经济开发区59个项目一字型推进
长兴:请农民上课
“断腕”壮士今更壮
长兴民企兴无限投资
“一户一策”让回车岭低保户站起来
长兴南大门崛起“工业走廊”
“石城”不再卖石头——长兴李家巷镇从“建材大镇”到“经济强镇”的蝶变(上篇)
“石城”不只有石头——长兴李家巷镇从“建材大镇”到“经济强镇”的蝶变(下篇)
长兴两项建设规划人大代表说了算
营造绿色家园创建森林城市
长兴:县领导挂帅工业区
长兴工业“冷周期”里兴起投资热
长兴品葡萄
一个“教育强县”的升级路线图
长兴200硕博士车间田头过双休
长兴30万人同享“科普大餐”
长兴转型之路
长兴1.5万基层党员自找闪光点
“超威动力”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紫笋”续写新茶经——长兴茶叶产业起死回生做精做强的启示
泗安:从“边界小城镇”到“森林小城市”
长兴:文化民享
长兴:33742条民意直通党代会
第三辑 乡村走笔
比血还要浓的——胡力毅赵兰英夫妇与养女小草的故事
喜看西瓜爬上“树”
汪家山上的“农科所”
好心人助学路上意外遇车祸 小唐宁一家安危牵动长兴人
孝子七十六慈母九十九
农民找公安这下便当了
老区人的新家园
德清乡村行(三题)
“枇杷村”的魅力与梦想
对话彭城村
一亩毛竹笋收入上万元
月明村的幸福年
陈小究桃园淘宝记
这里每家农户用上两台空调
一公斤大米卖到20元
南太湖:最后一个“渔民部落”登陆
和孚:接通到农家的“最后一米”
陈塔村的自治路
第四辑 青川纪行
湖州对口援建取得阶段性胜利
“我们的条件向前跨越了50年”
废墟上崛起新农村
“湖州模式”青川结新果
心灵交流传递的是文化
记者手记:心有敬畏
第五辑 人物素描
愿用家财买太阳——记周清泉与他的武校
山村百姓的贴心人——追记安吉县永和乡岭西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国洲
英雄飞行员王伟的故事
新时代的“马天民”——记一心为民的好民警王法金
“社区电工”吴克忠
附评论:吴克忠的幸福观
田宁:“盘石”CEO正年轻
美丽乡村好书记——记一心为民的安吉县梅溪镇党委委员、石龙村党委书记林萍
附评论:向林萍同志学习
百姓家园的守望者——记“平民警官”马长林
附评论:赞“老马精神”
一生只为电闸站岗——记长兴县供电局变电工区操作班长袁春春
第六辑 编采札记
群众“小事”上了党报头版头条
重要的是在于“用心”
时代需要与记者能耐
让人物典型真实可信亲切可学——《美丽乡村好书记》采访手记
“青川行”系列报道体会
冷门话题热处理的操作思路——以湖州日报“大米做成礼品卖”系列报道为例
思考的深度决定报道的厚度——《“断腕”壮士今更壮》案例解析
后记
编者按:改革为了什么?破产也好,转制也好,兼并也好,革故为了 鼎新,目的在于发展,在于破除束缚生产力的桎梏之后创造和发展新的生 产力,也在于让职工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关于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历程的报道,希 望能让我们感受欣喜、得到启迪,从而进一步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创新 办法,在企业改革破难之年,把“彻底改、改彻底”这篇文章做得更深,、更透、更好。市直二轻系统50多家企业有24家企业在过去的3年中先后实施了破产。这一数字,足以让人感慨万千。在这背后,有着太多的泪水与汗水,有着 太多的苦痛与艰辛,更有着无穷的努力与希望…… 在湖州,“二轻”虽不像丝绸、建材业那么耀眼,但50多家企业遍布 城乡不说,这些企业的年纪也还挺大,不少厂子的历史都能追溯到解放前。可以说,二轻系统的动态同样千丝万缕地渗透在湖州人的生活与期盼中。一些企业在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文化,像伞、扇、笔、锁等制造业企业。一些产品在叫响市场的同时,也曾创下了一个个“全 国第一”,如南浔的电机、练市的漆包线、菱湖的皮革机械等。在不少湖 州人的心里,“二轻”更是作为一种情结,沉积着凝重的分量。“二轻”企业,背负着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包袱,体制、机制上的弊端 也与国有企业一样根深蒂固,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 能力也就更显微弱。“二轻”的改革,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湖州电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曾是全市赫赫有名的税利大户,但到90 年代中期后实际上已无法运转,处于停产状态长达五六年。许多有过骄人 业绩的企业,情况也大抵如此,甚至更糟。改革势在必行,可钱从哪里来,人又怎么办?面对难题,改革者没有 退却。于是,联动解困的办法应运而生了——针对二轻企业小、散、多的 特点和各自实际,把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筹措改革成本。这是一段多次碰撞、不断统一思想的艰难征程:1999年,南浔皮件厂、铁马家用电器总厂等4家企业破产;2000年,川菱电气公司、菱湖电缆厂 等11家企业破产;2001年,练市无氧铜材厂、宏图机械公司等9家企业破产。“二轻”发生了“地震”,且余震不断。有人甚至曾为之顿足:这下 完了。真的完了吗?没有!让我们先从2000年实施破产的湖州电工厂说起。一年多过去了,眼下 在练市镇,原电工厂的漆包线产品已遍地开花,还新生了“三环”、“沪 江”、“京润”、“飞碟”等4家规模较大的漆包线厂。原电工厂的最高销 售额为1400万元,而现在仅这4家企业的销售量就已近8000万元,税利也呈 良性增长态势。电机是南浔的一大传统特色产业。就在“新铁马”、“川菱”、“宏 程”等企业破产前后,“新力”、“金龙”、“鸿远”、“前锋”等一批 电机企业迅速起步,年销售总量达到4900多万元。目前,南浔30多家电机 厂,销售总额同样超过了过去的产量。在水处理设备生产领域,一家湖州水处理设备厂“倒”下了,却先后 有10多家水处理设备厂“站”了起来。更可喜的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受到 了外商的青睐,引来了欧美公司落户湖城。在菱湖,“京益”、“金利”等企业也是皮革机械厂破产后创建的,利润都不错,产品还有了出口。当地人印象最深的是,为了保住产品市场,老企业破产不到半年,就办起4家新企业。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二轻”的技术、营销与管理骨干 走出原企业,自立“门户”,执著创业,才支撑起了传统产业新的天地。曾是练市无氧铜材厂技术骨干的胡天林,如今已是湖州三环电磁线有 限公司的总经理。经过几年的创业,“小天鹅”、“荣士达”、“金松”等已成为其固定客户,企业去年已创销售额4000万元、税利100万元。胡天 林干劲越来越高,目前已在练市开发区征地10亩扩大生产,并准备用3年时 间花700万元进口5套设备。他认为,漆包线产业的前景看好,做大做强大 有可为。浙大电机专业毕业、在原“宏程”当了多年常务副总的孙文鸿,自去 年4月办起湖州鸿远电机有限公司,得管生产,管技术,还得跑销售,比以 前更忙了。他坦言,像他这样从破产企业出来再创业的人,都会注重一条,那就是怎样去面对市场。目前,这家拥有百来个工人的企业已打开了局 面。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今天,我们已惊喜地发现:正是改革,使企业 优势技术、优势产品和技术骨干得以扩散,为原二轻产业在更高的档次、更广阔的空间筑就了一条新生之路。南浔电机生产红火时,全国90%以上的电机产自南浔。深爱着电机行业 的孙文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有很好的基础,虽然目前新生的电机企业 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但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了,市场竞争意识明 显强了。说句心里话,要是早两三年,今天我这家企业就大不一样了。”这话,听来让人深思,更让人看到新的希望。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