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浮士德

[德] 歌德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3.7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德] 歌德  

译者:

董问樵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浮士德 PDF格式下载



  时隔如此之久,终于理解浮士德。人对宇宙和真理的探索无穷无尽,锐意探索最终往往是徒劳。理性和知识的增加并不会让我们更幸福,求知奋进的过程却会让我们失去了本真世俗的快乐。人的精神归宿在于神性(das Unheimliche) ,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把自己交给信仰,最终获得相对的幸福。


  “不提到歌德,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同时,不读《浮士德》,也难以理解歌德所以是歌德。”译者绿原在前言中这样盛赞《浮士德》的作者、德国文豪歌德。首先从译本的质量来看,我是不吝褒奖之词的,绿原在借鉴旧译本和英译本的基础上所做的努力和成绩是值得肯定的。而接下去则开始对文本体悟的记述。
  【成长】
  “类成长主题”是我在初次浏览目录与文本时生成的概念。作者定义下的“悲剧”分为两部,第一步讲述的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这是译者的总结,详细来讲就是由“神魔赌约”、“浮士德皓首穷经难有突破”和“与格蕾琴的爱情悲剧”组成。而在我看来最主要、最生动的当属爱情悲剧。这里我不由想起时下流行于网络的“穿越小说”,其实二者亦可找出不少相似:浮士德由魔鬼梅菲斯特带领,化身为一名贵族青年,与格蕾琴相识相爱。然而这爱情最后却使少女招致灾难,家破人亡,毁了一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而这悲剧的刺激正是浮士德成长的契机,在第二部中,浮士德迈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政治悲剧”和“美的悲剧”由此诞生。
  磨难使人成长,而绝望本身不存在。作者试图通过一次进入社会真实体验的经历反映对人性的种种思考,区别于“成长主题”的是,我们难以在文本中发现明显的“成长”的痕迹,也并不能牵出一条突出的岁月流动的线,但是结合主人公浮士德的诸多经历和心灵的健全,我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类成长主题”。总结浮士德在梅菲斯特带领下的诸多经历,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一部心灵的成长史,在漫长的八十年左右时光里,浮士德体验了苦涩的爱情,失意的事业、幻想的破灭,但是他在百岁高龄依然没有丧失奋斗的热情,因为他的心灵已经在诸多的实践中成长,到达了能使上帝出手搭救,死后进入天堂的高度。
  【知识】
  《浮士德》皓首穷经的炼金术士浮士德、《三体》叶文洁的女儿、求知的科学家,阿根廷国立图书馆被知识无情冲刷的瞽目老人——类似还有无数无数,“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有太多太多的人将没有尽头的汲取知识当作自己的前途和出路。时间荒芜了,青春凋谢了,爱情远去了。
  所谓学识,是相当于金钱的事物。然而人们并不愿赞美金钱而愿意讴歌知识。在我开来,知识与金钱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没有它万万不能,但是多了也是没有益处的——掉书袋也是一种很可恶的行径,“炫富”不是遭人鄙视吗?
  人是很贪心的,知识有时候让你更舒适,而有时候让你更自傲——金钱也是这样。然而并不是知识都是好的,也并不是你汲取了好的知识就是好的——什么是真的好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我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解答,然而人不该做太多无谓与自扰的事情这是我要强调的——我深刻地、凶狠地批判钟表和表格的发明者,这些人——将人的自由划分为格子或者数字、水滴以及阴影、将人们的生机切割成块状的、恶心的片段。
  人类可能是从猴子变过来的,如果是真的(当然我不太相信),那也不容易,那么几十上百万年(是这样吗?)一直在坚持的就是作茧自缚,最开始是为了生存,而到了二十、二十一世纪,却是为了自缚而自缚,这一面东方人普遍做得良好。在博尔赫斯的《扎伊尔》中,我们体验了记忆(知识)的反射性冲动对于一个人的伤害,这将是现代人逐渐将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技术爆炸的二十、二十一世纪,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呈指数型增长,怎样面对和抉择需要也必将引起更多的思考。
  【斗争】
  我在上文已经提及浮士德一生的斗争。一直在成长的浮士德最后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浮士德斗争的敌人是谁?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社会,还有否定的精灵梅菲斯特。
  这里要郑重声明的是,我绝没有将梅菲斯特放到浮士德的对立面,甚至不放到以上帝为代表的真善美的对立面。首先,从神魔赌约中,我们感受到的并非严苛的敌对关系,或者说火药味并不浓重,非敌非友。而魔鬼和浮士德则密不可分,甚至有一种观点声称,二者结合正是人类身上两个斗争的精灵。而在人类历史上,正是这两个精灵的旷日持久的斗争换来了不断的发展。持此观点者例举了资本主义世界入侵美洲的历史事实,近一步证明其利弊两重性。在次重点讨论梅菲斯特。
  《浮士德》在文本的生成过程中由于创作时间跨度较大,猜测由此存在部分细节的冲突,而其中梅菲斯特这一形象就存在诸多问题。然而并不影响其整体形象的塑造。否定的精灵使人陷入怀疑、懒惰和堕落。而和浮士德本身不断奋斗的品格冲击,诞生了不断探索真理的冲劲。生命的张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了极致。这样看来,前面提及的观点似乎可以接受。
  人性善恶共存,在我看来,展开真正的“人”的品格与命运探讨是文本的突出贡献。我们也可以更加正面地正视人类的两面性。而梦想和残酷现实的斗争又可以隐含在此之中,诞生了丰润的、厚重的、多元的道德模型,为人类关于生命的探索提供佐证。
  【宗教】
  西方文学中有大量的宗教参与,这种情况已经数见不鲜。《浮士德》中的恶魔梅菲斯特可以说是文本的线索。故事因其和上帝的赌约而起,而顺赌局的结束而终。我借鉴上文中的观点,将梅菲斯特和浮士德看成两个平等的个体,而上帝则是高高在上的万能的造物主。在《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被赐予了伊甸园的人类偷食禁果,获得智慧,被上帝惩罚。人类在那天起就和上帝渐行渐远,“智慧”作为原罪,被人类提到了几乎等同于上帝的高度,而在此之后,上帝对人类的恶性和骄傲做出了多次的惩罚,例如洪水和巴别塔事件。
  而在《浮士德》中,我们可以将梅菲斯特视为“原罪”或毒蛇。他是有时几乎“理性”的代言,他怀疑、否定,这在很多人看来可以称为智慧。这就说明,平行于“伊甸园”的传说,我们的浮士德吃下禁果(梅菲斯特在这一刻和浮士德同时存在),而其在大千世界所受之苦和所经历的灾难则是伊甸园之外的世界——上帝的惩罚。脱离了上帝的慈爱的人类是无力的,最终上帝解救了这个百岁老人——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牛顿。如果一定要说作者在人类的命运和理想上有所探索,那么我们认为这种探索是终结在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中的,也就是说最终浮士德是承认上帝支配、主持世界的神话框架的。


   这部诗剧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便是浮士德和靡非斯陀,甚至可以把他们两人看做一体,魔鬼仅仅是浮士德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那恶的一面,它拥有邪恶的力量,但是它也是一个中立的东西,就像靡非斯托他是不会逼着浮士德去作恶的,他不会挟持你,但是他一直在洞察你、在等待你,如果你稍有作恶的意愿他便会不遗余力的满足你。
  在开篇中上帝和魔鬼的赌局中,上帝说“人的活动太容易迟缓,动辄贪求绝对的晏安。”因此他要让“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可见这场赌局的目的不是要分出输赢,也不是善恶的角逐,而是一场侧重于过程的游戏,这个过程便是让浮士德不要停留,走一条向上的路。
   那么在这场游戏中,浮士德他干了什么呢,或者说他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书斋生活这个小世界他在刚开始便已经厌倦,他是想看看外面的“大世界”,然后他借着魔鬼的力量变得年轻,经过在游乐场所、爱情生活、官场生涯、神话世界里对美的追求,这些都没有让他停留。到最后他参与围海造陆的伟大工程,在设想到他的目的:“自由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时他不禁喊出了“你真美,请暂时停留。”到这里,这场游戏也就结束了,魔鬼想要掳走浮士德的灵魂,但是被天使拯救。这也呼应了开头,上帝从开始就没有注重这个打赌的结果,只要浮士德不断的追寻,最终便会飞升至天界。正应了那句“人在追求时总是难免迷途”“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
   在歌德这里不停地向上追寻便意味着对善的接近,由浮士德最后的拯救便可以作证。但是人类的局限性是不可能这么永不停息的前进,在普通的状态下人是一个中间状态,向上那里无限靠近神性,而魔鬼在下面引诱你堕落,如果我们能克服那恶的诱惑不断的前进,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浮士德精神”。
   最后,说关于浮士德的“悲剧”,我觉得基本是看不出来,他只是不断给别人带来了悲剧,但是他最终还是能得救,唯一的悲剧或许就是他也有局限性。


读完让我流泪的一本书


一本讨论终极问题的书。。。


读到了一个人在那真正的怀疑,真正质疑世界,质疑自己是谁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那样的。。。。


谢谢你的歌


这本书我没读过,但对汪星所说的这段话却是坚信不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