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

陈力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7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力丹  

页数:

339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新闻教育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已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超过本科生招生人数的增长,个别新闻院系研究生在校的人数已接近本科生的在校人数。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研究生的快速增长是对新闻媒体渴求高级采编、管理人才的回应。研究生除了少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和去其他科研、党政机关外,他们中绝大部分将进入新闻媒体。与本科生相比,进入新闻媒体的研究生应该是学者型(专家型)的记者、编辑,他们应该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一两个领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真正成为高级记者、高级编辑、高级评论员和管理人才。在中国新闻传播业面临国际化的竞争之时,他们是一支任重道远的中坚力量。然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却难以达到这一水准,课程设置老化,师资力量不足,都是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许多研究生课程不过是本科生的延续,甚至和本科生大同小异。而研究生教材空缺却是研究生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国几十家新闻院系的硕士研究生点,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生教材。有鉴于此,2001年5月,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决定共同出版一套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与会者共同商定:本教材是一套专著性、学术性教材。教材一定要有原创性。本教材应该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但绝不是编编写写,必须要有原创性见解和观点,教材中除了历史陈述部分外,典型案例必须用最新资料。教材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规范。本系列教材作为研究生核心课程基本教材,涵盖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广告三个专业以及三个专业的十几个研究方向。教材的撰稿人或主编都是这个研究方向卓有成就的学术权威或全国高校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系列教材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凹年来的研究成果,代表着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水平。我相信,它的权威性、前沿性和规范性将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本系列教材的出版如果能够把全国高校研究生的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把新闻传播学研究推向一个新层次,那将是我们全体作者的最大心愿。复旦大学出版社长期致力于新闻传播学著作、教材的出版,品位上乘,累积丰厚,影响广泛。这次,他们调集精兵强将,花费大量心力,确保本系列教材的出版,是深具战略眼光的举措,我谨代表全体作者向复旦大学出版社表达深深的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不同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传播思想、新闻思想、宣传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学术性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他们这方面的思想。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指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列宁以及他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斯大林,和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还有前任党的主要领导人江泽民等。作者注重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性格方面考察每位导师或领导人的新闻和宣传思想的特征,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各种新闻和宣传思想得以提出的背景和条件,对以往研究中注重字面意思、忽略具体背景而形成的某些评价,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再评价,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列宁和斯大林。对毛泽东的评价,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精神。该书依据他们的原著进行论证,中译文采用最新的版本,书后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  作者指出,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闻、宣传思想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系来研究。革命导师和党的领导人的思想在这里是研究对象,不同于围绕某位领导人的讲话或文章进行的“学习”和宣传。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体例清晰完备,论述客观准确,富有学术价值。本书既是研究生教材,同时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和新闻从业者提高新闻理论水平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1951年2月出生,籍贯江苏省通州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八所大学挂名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劳动和工作;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76-1978年为《光明日报》编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工作。1985年起为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起为副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1988年起为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为研究员,1998年起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1979年以来共发表各类新闻研究成果共约 700万字,其中独著10种,独编著3种,合著、合编的书籍十几种;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700多篇,词条18O0多条。代表作有:《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993年)、《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世界新闻传播史》(2022年),《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2003年)。

书籍目录

绪章第一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察的“世界”眼光 第二节 新教伦理的影响:“天职”意识 第三节 欧洲“党”的组织特征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工作实践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特有的“交往”概念 第二节 “世界交往”的观察视角 第三节 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 第四节 以“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设想 第五节 “交往革命”与未来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六节 “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 第七节 世界交往背景下媒体的作用和其构成的“观念世界”第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人类交往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 第二节 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 第三节 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第四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的认识 第二节 报刊与各种社会关系 第三节 “一般的公正”——客观报道的原则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新闻出版政策 第一节 书报检查政策 第二节 知识税政策 第三节 新闻出版自由政策第六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思想 第一节 从狭隘的早期工人交往到现代企业化经营的工人政党报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党报工作原则 第三节 总结巴黎公社报刊工作的经验第七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传思想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宣传 第二节 宣传与事实和社会的变动 第三节 宣传手段和宣传艺术第八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党报思想 第一节 从领导人的报纸转变到全党的报纸 第二节 党内自由交换意见的惯例——原则和界限第九章 列宁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特征 第一节 影响列宁的两个参照系:沙皇俄国和西方国家 第二节 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作为职业革命家的列宁 第三节 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第十章 列宁独特的党报思想:通过党报建党 第一节 列宁提出的创办党的全俄机关报计划 第二节 如何理解《火星报》的马克思主义办报方针 第三节 如何理解《火星报》的组织作用 第四节 《火星报》时期列宁论宣传、鼓动及“灌输”理论第十一章 列宁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报体制的变化 第一节 作为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机关报 第二节 一个还是两个中央领导机构 第三节 俄国的环境与机关报体制第十二章 列宁论党报的党性 第一节 列宁在何种情况下提出党报的党性 第二节 衡量报纸党性的标准:党纲、党章和党的策略决议 第三节 党报的党性原则应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十三章 列宁论党内“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原则 第一节 用党章确认党内少数意见流通的合法权利 第二节 列宁关于“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原则和实践 第三节 党报讨论问题的传统和“争论专刊”制度第十四章 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第一节 列宁十月革命前为什么赞扬西方国家的政治自由 第二节 列宁十月革命后为什么激烈批判西方的出版自由 第三节 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基本思想——摆脱资本 第四节 列宁实现出版自由理想的实践 第五节 列宁十月革命后出版自由思想的重点——保障人民的实际自由第十五章 罗莎•卢森堡与列宁关于党内和国家交往政策的论战 第一节 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问题的论战 第二节 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交往政策的论战第十六章 列宁论苏维埃报刊和广播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三次报刊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第二节 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任务的几个基本观念 第三节 列宁论广播的性质和任务第十七章 斯大林的党报思想及传播思想 第一节 斯大林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特征 第二节 斯大林党报思想的几个主要观点 第三节 斯大林直接干预报刊工作而体现的思想 第四节 斯大林论语言与交流 第五节 关于“斯大林新闻模式”第十八章 毛泽东的党报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观 第二节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与毛泽东的党报思想 第三节 建国以后毛泽东党报思想的发展和失误第十九章 毛泽东的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闻观 第二节 毛泽东的宣传观 第三节 毛泽东的舆论观第二十章 刘少奇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第一节 媒体的“桥梁”作用和记者考察党的政策的任务 第二节 党的媒体如何正确把握党的政策 第三节 关于新闻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和立场 第四节 刘少奇关于改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系统思考 第五节 刘少奇新闻和宣传思想的现实意义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的党报思想和宣传思想 第一节 邓小平早期的党报思想和宣传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报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宣传思想第二十二章 江泽民论新闻宣传工作 第一节 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第二节 江泽民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参考文献引证说明

章节摘录

个人的意见发表在报刊上,无论当事人怎样想,实际上变成了一种社会意见,因为它不再只是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或锁在私人抽屉里,这些意见具有了社会生产化的特点:大批量复制和造成同一种意见的传播。关于这一思想,马克思最早在《莱茵报》后期(1843年初)作了表述,他写道:“在报刊这个领域内,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然而不再是在从属关系的范围内,而是在平等的公民权利范围内--已经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理智的力量,作为合理观点的体现者--进行这种批评。”①破折号内讲的“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理智的力量,作为合理观点的体现者”,实际上论述的便是个人一旦在报刊上发表意见,这种意见就转变为社会意见。“理智、合理”的想像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关于个人意见通过报刊转变为社会意见的思想,十分明确。《新莱茵报》后期(1849年),马克思在批评普鲁士《科隆日报》上一篇署名“孟德斯鸠第五十六”的文章时又显现出他当年的思想,他说:“……我们忍受极大的痛苦读完了他在《科隆日报》上发表的全部广告,并把他精神上的私有财产作为‘公共财产’提交普鲁士公众审议。”②这里涉及一个重大的报刊理论问题,即个人“精神上的私有财产”(指个人写的文章,马克思讽刺这篇文章是广告)一旦在报刊上发表,它就不仅仅属于个人了,而成为“公共财产”(das Gesamtei-gentum),人们所以可以对已经发表的意见进行批评,其前提便是它已经公开,具有了社会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把报纸比喻为纸币,指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③他们把报纸的作用用货币来比喻,更说明了报纸的社会性质,因为货币的特点是交换的中介,将私有财产转变为形式上的社会财富。马克思特别强调:货币“是财富的社会性质(gesellschaftlichen Charakters)的独立体现和表现”。恩格斯紧接着解释说:“社会的财富,只是作为私有者个人的财富存在的。它之所以表现为社会的财富,只是因为这些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互相交换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只是由于货币作媒介,个人的财富才实现为社会的财富。这个财富的社会性质,就体现在货币这个东西上。”④报纸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其社会性质也可以用中国式的表达,即“公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序 李良荣中国新闻教育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已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超过本科生招生人数的增长,个别新闻院系研究生在校的人数已接近本科生的在校人数。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 研究生的快速增长是对新闻媒体渴求高级采编、管理人才的回应。研究生除了少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和去其他科研、党政机关外,他们中绝大部分将进入新闻媒体。与本科生相比,进入新闻媒体的研究生应该是学者型(专家型)的记者、编辑,他们应该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一两个领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真正成为高级记者、高级编辑、高级评论员和管理人才。在中国新闻传播业面临国际化的竞争之时,他们是一支任重道远的中坚力量。 然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却难以达到这一水准,课程设置老化,师资力量不足,都是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许多研究生课程不过是本科生的延续,甚至和本科生大同小异。而研究生教材空缺却是研究生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国几十家新闻院系的硕士研究生点,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生教材。 有鉴于此,2001年5月,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决定共同出版一套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与会者共同商定:本教材是一套专著性、学术性教材。教材一定要有原创性。本教材应该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但绝不是编编写写,必须要有原创性见解和观点,教材中除了历史陈述部分外,典型案例必须用最新资料。教材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规范。 本系列教材作为研究生核心课程基本教材,涵盖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广告三个专业以及三个专业的十几个研究方向。教材的撰稿人或主编都是这个研究方向卓有成就的学术权威或全国高校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系列教材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新闻传播学20年来的研究成果,代表着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水平。我相信,它的权威性、前沿性和规范性将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本系列教材的出版如果能够把全国高校研究生的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把新闻传播学研究推向一个新层次,那将是我们全体作者的最大心愿。 复旦大学出版社长期致力于新闻传播学著作、教材的出版,品位上乘,累积丰厚,影响广泛。这次,他们调集精兵强将,花费大量心力,确保本系列教材的出版,是深具战略眼光的举措,我谨代表全体作者向复旦大学出版社表达深深的感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 PDF格式下载



首先,关于质量。在当当上买的这本书质量还不错,是正版。
其次,速度。可能是由于从北京仓库发货的缘故吧,在当当买的这本书比我在**同时间买的书到的要晚些,不过还可以。
还有,快递服务。还行。
最后,关于这本书本身。因为我还没仔细阅读,所以对书的内容不敢做过多评价。但是这本书是闻考研必用,必须得买。总体上,感觉理论性很强。不过考人大的话,这本书,是必须要看的。理论性东西还是得过一遍的。陈力丹的书,我喜欢。


朋友考研用的参考书,还行吧~~


作为教材买的 但是阅读之后发现并不枯燥无味


教科书,买来学习用的,送货有效


有没有人也买了这个书啊一起讨论一下


书还不错。内容也挺好的


望能有所受益


很快就收到了 很不错


书不错 给妹妹买的 正是她需要的~~


陈力丹的又一力作


陈力丹老师的专著之一,很有启发性,不算贵,送货也比较及时。


这本书封面、封底都有质量问题!虽然不影响阅读,但书籍被挤压程度较大,盼在我的第二次订单发货时能调换一本,并且保证其他书籍无此类问题。在此非常感谢!能告诉我你们的有效联系方式吗?


除了装订有点儿小问题。其他还好。


书店里很少卖,当当上有,实惠又方便。


视角不错 还没看完


如果不是学习新闻专业,可能这本书的用处不大,当做教材随便翻翻看还可以,整体上来说内容枯燥


真的很枯燥,相比陈老师其他的书,太。。了。尤其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一样的,更伤心了。考研的童鞋不要买了,考试一般好像也没怎么涉及到的说


我的室友说最后一本有质量问题的书被她买走了……


书不错,看起来比较舒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