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关节
2004-1
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慰年 编著
352
人工膝关节多年来在模型设计、部件可调换性、手术器械、手术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发 展,其手术效果之优异与人工膝存活率之高令人鼓舞。超过10年的存活率已可作为长期良好效果的评价标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1年国内报刊记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骨关节病发病率占80%以上。我国有人工膝置换指征,而尚未手术者估计有200万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7月9日)。 2002年全世界范围内人工膝置换术,全年估计超过60万例(Stiehl, 2002)。按此比例, 国内上述估计有可能偏低。置换人工膝的目标在于使患者重新获得一个无痛,功能良好,耐用、长期存活的膝关节,从而根本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甚至在高龄时仍能自理生活。这对于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无疑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扼要介绍人工膝的发展历史,自然膝关节相关重要解剖生理特点,以及人工膝生物机械学基本原理、欧美的市场概况、主要代表模型及其手术原则和要点、有关并发症及术后康复处理等,希望对矫形外科同道,人工膝设计工作者,相关计算机工作者,负责手术前、中、后处理的有关医务人员,在临床人工膝置换手术与人工膝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参考。目前在欧美临床应用中,表层髁型人工膝占重要地位,本书以较大篇幅加以描述。在较长时间,较大量病例的随访中,人们发现新型轴链密接型人工膝的效果不逊于表层髁型人工膝。由于后者提供的稳定性以及其手术技术与手术器械相对简单,具有表层髁型人工膝不可替代的优点。由于我国人工膝置换术尚未普遍开展,还有大批年龄较大,因骨关节变性或类风湿关节炎等所致严重破坏、畸形、不稳的膝关节待治,在此以Blauth型人工膝(德国Aesculap公司)为代表的新型轴链人工膝比表层髁型人工膝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其作用不容忽视。 本书作者离开祖国已20余年,对国内资料掌握不够全。经初步了解,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同道在人工膝工作上已获令人鼓舞的好成绩、好效果。但面对国内各地需要置换人工膝的大量患者而言,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人工膝的发展方兴未艾,出现新的设计理论、新模型、新材料、新技术是完全可能的。本书第10章介绍应用计算机导航及计算机机器人辅助置换人工膝的发展概况。随着基因生物工程、干细胞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植入克隆同体关节用以替换病变破坏关节以避免异体、异种关节的免疫排斥反应或异质人工关节的异物反应及异质材料磨损等缺点,甚至在防治关节变性病变的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实际应用上,尚待解决诸如伦理学争议,政府与社会的接纳,应用技术,预料未及的缺陷、并发症及高昂的费用等诸多问题,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以预期,眼前10年甚至几十年内,进一步完善人工膝,为大多数膝关节严重破坏、功能受损、每步伴痛的患者置换以较为实用的人工膝,解决其燃眉之苦,实为当务之急。众所周知,人工膝关节手术对无菌要求比普通矫形外科更高,普通的手术室条件是不够的。进一步开展对人工膝的研究,逐步实现国产化,降低成本,减轻医疗费用,都是国内推广人工膝手术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王慰年,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后在该学院教学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任普外、胸外、矫形外科主治医师。1979年底到德国(前西德)弗莱堡(Freiburg)大学医学进修,1980年初按联邦德国医师法律,作为特例(因显微外科工作)被接纳为外籍正式医师。1980年5月后在巴登-巴登(Badan-Baden)矫形外科、手外科专科医院工作。1985年在巴-符州首府斯图加特(Stuttgart)市自矫形外科、风温外科、手外科医院任主治医师。1983年1月通过博论文《人工膝关节研究》,巴于-符州的图宾根大学(Tubingern Universitat)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经考试后获德国矫形外科专科医师,后获德国风温外科专科医师文凭。曾在德文与英文矫形科专业杂志发表有关人膝关节研究论文。1986年任巴-符州萨林纳矫形外科医院副院长、风湿外科主任。1990年起在巴-符州第二大城市曼海姆市,1998年后在斯派尔市从事矫形外科、风湿外科临床工作。
1 人工膝关节的发展历史及各型人工膝的基本结构2 人工膝关节的分类3 人工膝关节的理论基础4 人工膝关节置换的适应证与禁忌证5 保留关节的手术治疗方法6 人工膝置换术的术前计划与准备7 人工膝置换术的原则与技术8 以Blauth型为代表的新型轴链人工膝9 类风湿关节炎与膝周肿瘤切除后的人工膝置换术10 计算机辅助人工膝置换术1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12 人工膝的术后处理与康复13 人工膝置换术的随访结果与质量评价 附表索引后记
印刷不错,是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