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然哲学

陈其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7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其荣  

页数:

271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跨入了21世纪。展望新世纪哲学的发展前景,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这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哲学转向的一大特征。哲学交叉学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学科群,它包括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人生哲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生态哲学、心理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艺术哲学、管理哲学等学科分支。  21世纪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世纪,恐怖袭击、两极分化、知识经济这些复杂的问题使近代以来传统的学科分类无能为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学科交叉,哲学交叉学科正是代表了这一国际、国内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1996年,复旦大学哲学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我们研究了国内外28所大学哲学系课程设置,发现交叉学科是国外大学普遍开设的课程,而在国内则几乎是空白。尤其是牛津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对我们触动很大。牛津大学哲学系有七个交叉方向,包括哲学与生理、哲学与宗教、哲学与现代语言、哲学与数学,但是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哲学与政治、经济,选择这一方向的占全体学生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当代最重大的交叉是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经济的交叉,这正突现了哲学在解决政治与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

内容概要

  自然哲学是追思“自然”的哲学理论。《自然哲学》以一种新的视角把自然哲学解读成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互相渗透的交叉科学,以自然存在论、自然演化论、自然人化论、自然价值论的新构架,展示了当代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第一章,通过对自然哲学史的回顾与反思,揭示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论述自然哲学在哲学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审视,阐述“自然”的基本含义,论述自然存在的普遍方式和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第三章,根据当代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新认识,描绘自然演化的全景画面,展示自然演化的分叉、突现方式,揭示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第四章,讨论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方向,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阐释“多宇宙”理论及其意义。第五章,从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论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即自然的人化,以及作为自然人化的同一过程而发生的自然的异化,阐发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第六章,在界定广义价值的概念基础上,论述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与自然价值密切联系的自然的权利。跋,通过对科学哲学史的审视,揭示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科学哲学研究与自然哲学探索相结合的思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第一节 回顾与反思:自然哲学史第二节 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 崭新的特点与内容第四节 植根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沃土之中第五节 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二章 自然存在论第一节 “存在”的意义一、“存在”范畴的提出二、“存在”之意义的追究第二节 “自然”的基本含义一、“自然”的原始含义:生长二、作为“存在”本身的自然:自然物之本性和根据三、作为存在者之整体的自然:自然物的集合四、人类认识和改造的自然:人化自然五、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命共同体第三节 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一、何谓“系统”二、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三、系统与环境: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四、自然系统的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第四节 自然系统的结构层次一、自然系统的结构性:结构与功能二、自然系统的层次性:系统与层次三、物质层次划分的判据四、无限层次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第三章 自然演化论(上)第一节 从存在到演化一、“演化”和“进化”的释义二、时间存在于演化之中:“内部时间”三、演化:从“潜态”(“无”)到“显态”(“有”)四、演化:复杂性源于简单性五、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共济进化第二节 自然演化的科学图景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三、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四、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第三节 自然演化的基本方式一、分叉:稳定性与不稳定性二、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三、“内在随机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四、自相似性:分形理论和菲根鲍姆常数第四章 自然演化论(下)第一节 自然演化的方向一、有序与无序二、对称与破缺三、可逆与不可逆四、时间之矢五、自然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第二节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一、“自组织”概念二、开放、非平衡态:自组织的必要条件三、非线性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四、涨落:“生序原理”第三节 自然界的无限发展:循环发展律一、自然演化的周期性二、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第四节 “多宇宙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一、可居住世界多元性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多宇宙思想三、“多宇宙论”的哲学意义第五章 自然人化论第一节 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化自然”一、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二、现代科技革命:自然界的全面人化第二节 自然对人的异化:“生态危机”一、作为自然人化的同一过程而发生的自然的异化二、自然对人异化的集中表现:“生态危机”三、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与生态自然观第三节 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重大转折:可持续发展一、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四、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六章 自然价值论第一节 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一、价值概念的起源: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外界物之间的关系二、广义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第二节 自然的价值一、自然的工具价值二、自然的内在价值第三节 自然的权利一、何谓自然权利二、自然权利的基本性质:主体性、自然性和平等性第四节 自然价值论的重大意义: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变革一、突破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奠定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二、突破传统的事实与价值截然两分的观念,体现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统—三、超越传统的“天赋人权”观念,引发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相结合的思想跋:自然哲学的复兴与科学哲学的发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系统与环境: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按照普遍联系的观点,不仅自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整体与其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而且某一系统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其一,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土壤,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其二,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独立性,它可以通过输入和输出对环境发生影响,系统可将环境要素变为自己的要素,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其三,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环境中事实上有其他系统的存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系统有并存关系、互依关系、竞争关系、吞食关系等等。  自然系统的存在是多样的。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系统进行分类。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依据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自然系统区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孤立系统,是与其环境隔绝的系统,亦即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一般说来,孤立系统只是一种理想或近似的状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统中,物质的微观状态可能性总是趋向最大的数,从而达到熵最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然哲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