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2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海贵  

页数:

605  

字数:

50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闻精品战略的提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界提出的最具魄力的口号之一,也是最具实际价值与意义的重大举措之一。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新闻史,任何一次新闻传播的变革与发展,任何一个新闻传播理念的提出与形成,都是与当时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所密切相关的。 正当世界处于世纪之交,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之时,每日每时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等层出不穷,无可计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作为一个特殊商品,也必然参与市场竞争。随着新闻市场的成熟,可以说,新闻市场也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市场呼唤品质优良的新闻作品。任何不想无为而治的新闻媒体都应当在剧烈的竞争中展示才华,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新闻精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就自然而然地摆上议事日程,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受众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媒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受众。而中国广大受众,过去曾几度接触的是较多的假、大、空、泛的新闻报道,他们企盼真实而优秀的新闻作品问世。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实施新闻精品战略,是时代的需要,是新闻竞争的需要,是广大受众的呼唤,是中国新闻业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面临的一个意义重大的紧迫课题。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及其决议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句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既是对包括新闻在内的整个思想文化战线的要求,也可视为实施新闻精品战略吹响的号角。 所谓精品,原本是一个商业名词,意指高品质的商品。所谓新闻精品,意即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作品,也就是俗称的好新闻,包括好消息、好通讯、好言论、好版面、好栏目、好专题、好图片、好广告作品、好公关案例等。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的著名四句话,完全可以视作新闻精品的一个衡量尺度。联系新闻实际,新闻精品具体的评判标准主要有—— 政治性。判断一则新闻作品是否属于精品,首先应当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视政治性为新闻精品的首要价值标准,这也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历来在新闻价值观上的明显区别。新闻精品必须具有震动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及较大范围产生重大影响的特质,必须能够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为人们排难解惑,树帜引路。这是因为,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正如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所说:“新闻工作者不是单纯的‘写稿匠’,他应该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掘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可以说,新闻作品若是所含政治性因素较弱或不含政治性,就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无冲击力和震撼力可言,也就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新闻精品。当然,真理有时过了头也可能成为谬误,盲目追求政治上的所谓高度,任意添加或拔高,一味追求高、大、全,使新闻脱离客观实际;或是对一些影响社会心理稳定的敏感问题以及处于探索阶段的问题,不慎重对待,盲目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这都可能会成为新闻精品的制约因素,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显著性。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新闻精品必须具有权威性和感召力,笔者十分赞同。新闻精品中涉及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必须具有引人注目、非同寻常的特质。人物和事件要避免雷同,要张扬其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要尽量做到此人、此物区别于彼人、彼物。顾名思义,精品侧重一个“精”字,而这个“精”字则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选择的精心程度上。这些年来,中国新闻媒体先后推出的孔繁森、徐虎、钟南山、杨利伟等人物和1998年抗洪救灾、衡阳火灾消防官兵等事迹报道,影响力、感召力就非常巨大,其中的成功则首先体现在对人和事的精心选择上,他(它)们都具有显著性。 必读性。以往谈及新闻报道如何赢得受众时,往往总要提到可读性、通俗性等因素,这固然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新闻竞争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仅是新闻报道的一般性要求。新闻精品仅含有这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把可读性、通俗性等追求提升到必读性,即受众接触这则新闻后,不看、不听不行,欲罢不能。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反映的是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你报道了他关心的事,反映了他的意愿,令他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共振,感到撩人心怀,因而就不得不看,不得不听。

书籍目录

上篇 新闻特写 沸腾了的北平城——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 采写札记:亲身体验是我难得的阅历 作品评析:再现入城仪式盛况传达军民欢乐之情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采写札记:我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 作品评析:人间正道是沧桑 战后谅山 采写札记:到战斗的现场观察、体验、访问 作品评析:用事实拨开战争迷雾 在被告席上 采写札记:目睹人民意志的胜利 作品评析:史笔风格添异彩 生动描写见真功 国王访问农民家庭 作品评析:构思精巧的写作 亲切自然的文风 赵荣琛教授台北机场停留记 作品评析:于“意料之外”见功底 冲破碧波 直上蓝天——新华社记者报道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情景 采写札记:按精品的要求去采写 作品评析:身临其境绘制磅礴画卷 动感十足展现精彩瞬间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采写札记:一次非同寻常的采访 作品评析:出神入化的瞬间描写 “看到了很好的宝贝”——邓小平同志陪同金日成主席看沼气 采写札记:厚积薄发 得心应手 作品评析:生动活泼 朴实无华 抢菜记 采写札记:头脑有准备现场挖宝贝 作品评析:眼睛“看”出的好新闻 陈香梅到廖公家 采写札记:新闻敏感是记者的必备素质 作品评析:独特的风格——不拘一格做文章“山走了!”——中国村民滑坡蒙难记 采写札记:采写追忆 作品评析:冷静的记录 深邃的思考 邓妈妈和她的天津儿女们 采写札记:记者动情,笔下才“有情” 作品评析:充满生活气息的温情描写 汉城决战的最后40秒——男子4X100米决赛画外音 采写札记:“颠覆”传统新闻报道的尝试 作品评析:新闻写作 贵在创新 从一天看中国的前进 采写札记:找一个有时代特点的主线 作品评析:时代风采 神州画卷 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 作品评析:记录永恒的历史瞬间 战火映红巴格达夜空 采写札记:新闻特写的新写法 作品评析:真实、可信、精彩的战争纪实 雨中情 采写札记: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找新闻报道的突破 作品评析:思维新颖 精简传情 红场易旗纪实 采写札记:冷静观察 敏锐捕捉 作品评析:聚焦世界变迁的史笔新闻 北京最后的粪桶 采写札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作品评析:聚焦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乔安山的故事 采写札记:以真情换信任 作品评析:三月里,重新认识乔安山 6000封群众来信与一位人大代表 采写札记:我是如何采写《6 000封群众来信与 一位人大代表》一文的 作品评析:“小处着眼,大处收笔”的魅力 万米红霞 采写札记:一篇刻意追求的新闻特写 作品评析:捕捉精彩瞬间 绘写赛场红霞 联合国风雨送加利 作品评析:风雨如磐人安在 虽非凯旋亦英雄 小平,我们永远爱您——首都10多万群众挥泪送小平 采写札记:一次文字的“现场直播” 作品评析:渐行渐远的思念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纪实 采写札记:风格与主线是如何确定的 作品评析:永恒的瞬间 历史的见证 震撼世界的和平进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纪实 采写札记:一次精神的洗礼 作品评析:永载史册的历史纪录 梦碎雅典 采写札记:从“情”字入手 作品评析:聚焦一位失败的英雄 珍贵的50分钟 采写札记:要做一名有竞争力的媒体人才 作品评析:承载爱心与真情的宝贵时刻 两个伟大民族的握手 采写札记:要善于抓住表现重大事件的新闻点 作品评析:记录下那历史性的瞬间 东王庄选举 采写札记:厚积薄发出精品 作品评析:记录中国民主改革进程的里程碑 在和平厅见证历史 采写札记:充分挖掘、调动和用好新闻资源 作品评析:抓准镜头见证历史 航天英雄凯旋——西郊机场欢迎仪式侧记 采写札记:用记者的双眼“记录”重大历史场景 作品评析:全面细致地观察准确精炼地描写 下篇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节选) 采写札记:深入生活建立感情 作品评析:科学春天里的“报春燕” 扬眉剑出鞘(节选) 采写札记:要敢于写有争议的东西 作品评析:聚焦英雄人生 盈动小说之美 大雁情(节选) 采写札记:作家是和他的人民一起付出代价的 作品评析:为知识分子助一“呼”之力 三门李轶闻(节选) 采写札记:生活这样说 作品评析:敏感与胆识 思辨与叙事 志愿军战俘记事(节选) 采写札记:我为什么活着?我到底追求什么? 作品评析:拉开厚重的帷幕 用现代意识观照历史 我在寻找那颗星(节选) 采写札记:重要的不是思考,而是感觉 作品评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百万大裁军(节选) 采写札记:《百万大裁军》写作前后 作品评析:气势磅礴的黄钟大吕之作 强国梦(节选)——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 采写札记: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 作品评析:切望中华民族真正强健起来 西部在移民(节选) 采写札记:回首当年的写作和发表 作品评析:挖掘贫困的根源 “希望工程”纪实(节选) 采写札记:走近贫困 作品评析:一部感动中国的作品 澳星风险发射(节选) 采写札记:我和我的航天四部曲 作品评析:史笔·史诗 中国风沙线(节选) 采写札记:走在河西走廊上 作品评析:中国风沙线的生动描述 民族生存线的沉重忧思 生死一线(节选)——嫩江万名囚犯千里生死大营救 采写札记:忘不了的那片向日葵 作品评析:惊心动魄的“生死一线” 质朴无华的报告文学 人民利益 采编札记:从生活的基层掘取真金 作品评析:桴鼓相应后记编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PDF格式下载



特写是新闻写作中比较重要,难度也比较大的一种报道和写作形式,认真看完,你就知道什么才叫优秀的特写,什么样的特写才是优秀的了。


还好还好


都是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