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最动人的世界史

(法)于贝尔·雷弗,(法)若埃尔·德·罗斯内,(法)伊夫·科佩恩 (法)多米尼克·西莫内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法)于贝尔·雷弗,(法)若埃尔·德·罗斯内,(法)伊夫·科佩恩 (法)多米尼克·西莫内  

页数:

159  

译者:

吴岳添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是唯一值得提出来的问题。一颗星星的闪亮,奔腾不息的海洋,一个女人的目光或一个婴儿的微笑……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录找着答案。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有一个世界?我为什么在这里? 迄今为止,只有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答案。现在科学也形成了一种见解。这也许是这个世纪最大的成果之一:从此以后它对我们的起源有一个种全面的阐述。它重新构成了世界的历史。

作者简介

于贝尔·雷弗:天地物理学家,善于把科学的精确和普及者的通俗融合在异常亲切的笔调之中。一个方程式的美,一个星系的高度,一把小提琴的呜咽,一杯法国夏布利白葡萄酒的芳香……谁能想到,这些都出自于同一个人的感官世界中。他是正在消失的一类人的典范:这类人固执地在科学与艺术、文艺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并且懂得我们起源的探求会使人感受到一种任何公式都无法把握的、任何理论都不能包括的尺度:那就是我们面对神秘和美的惊叹。

书籍目录

序幕第一幕 宇宙 第一场 混沌 第二场 宇宙的构成 第三场 地球第二幕 生命 第一节 最初的浓汤 第二场 生命的构成 第三场 物种的爆发第三幕 人类 第一场 非洲的摇篮 第二场 我们的祖先 第三场 人类的征服尾声

章节摘录

  问:所以当您把天文望远镜对准宇宙的一个区域的时候,您观测的是它的历史上的一个时刻。  答:完全正确。天文望远镜是一种追溯时间的器械。历史学家们永远不可能凝视古代的罗马,天体物理学家们则相反地能够真正看到过去,观测天体在从前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看到了猎户座在罗马帝国末期时的星云。用肉眼都能看到的仙女座的星云,是一种200万年以前的形象。如果仙女座上的居民此刻在看我们整个行星,他们也有同样的时差:他们发现的是原始人的地球。  问: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夜晚观察的天空,我们看到的天体,这些不可胜数的恒星,这些星系都只是一些错觉,是一种过去的形象?  答:严格地说,人是永远不能看到世界的现状的。当我看您的时候,我看到的是1%微秒之前的您,这是从您到我的光所需要的时间。1%微秒,即使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觉察不到的,但在原子的范围里来说就很长了。不过人在这段时间里不会消失,所以我能够毫无风险地提出您始终在这儿的假设。对于太阳来说也同样如此:它在8分钟之内并未改变它的光的行程。我们在夜里用肉眼看到的、组成我们这个星系的恒星,也还是比较近的,但是用大功率的天文望远镜探测的遥远的天体就不一样了。我看到的120亿年前的类星体今天确实已经不再存在了。  问:那么还能看得更远、更早,直到这个著名的边界即大爆炸吗?  答:越是退向过去,宇宙就越是变得昏暗。在某个边界之外,光就不可能到达我们这里了。与这条边界相对应的是一个温度约为3000℃的时期。在约定的大爆炸的时钟上,宇宙已经有大约30万年了。  ◎大爆炸的证据  问:大爆炸还是非常抽象的。人们甚至会考虑它是否真有其事,是否纯属科学家们想象的结果。  答:像任何科学理论一样,大爆炸的理论基础既是一切观测的结果,也是一个能从这些观测中得出数值的数学体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已经正确地预言了一些观测的结果,这些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这就证明了大爆炸不仅是科学家们想象的产物,而且触及了世界的现实。    问:不错。可是不能看到它,又怎么能描绘它呢?  答:人们可以看到它的许多表现。大约1930年,一位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哈勃证实,所有的星系正在彼此远离,而彼此远离的速度是与它们的距离成比例的。有点像一块放在炉子上的布丁:随着它的膨胀,所有的葡萄就相互分开了。这种称之为宇宙膨胀的全部星系的运动,连速度都得到了证实,即每秒一万多公里。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种膨胀表明宇宙在逐渐冷却。它目前的温度约为绝对3度,即摄氏270度。而这种冷却大约从150亿年前就开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最动人的世界史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一本很适合孩子看的书,值得推荐!


书的品相良好


有没有看过电影《冰河世纪》?那也许是曾经真实的世界,也许会是未来真实的世界,谁知道呢?也许,这次世界末日的毁灭正是下个生命纪元的开始。宇宙以“大爆炸”的形式永续循环。这个理论从高中时候开始了解,是目前为止比较完善并且经过逻辑推理之外不断证实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关于神的存在,总有一些需要解释“之前”与“最初”的地方,也在思索的范畴之内。宗教信仰和科学并非完全对立,还是有些相通互补之处的,对此暂且不提。正巧这两天每天睡前都读上一章《最动人的世界史》,已经读到生命的诞生了。准确说应该是宇宙中最早的有机细胞在地球上的诞生。这之前是最难懂的部分。宇宙相对概念的“开始”从“大爆炸”算起,经过冷却、沉积、筛选,成长,形成了一种平衡。物质经过漫长的积累最终生成生命。(可能不好理解,但是事实确实如此。也只能如此。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反复谈到的贝多芬交响曲里的“非如此不可”)。无数的惊险“巧合”才成就了真实的世界。这些“巧合”是必然的,并非大家理解的巧合,是无数的可能性下延续下来的必然结果。(书中有关于此的比喻,有兴趣的自己去看。)让我想起《功夫熊猫》里乌龟真人的那句“Thereisnocoincidenceintheworld.世上无巧合".绝对值得深思。那样深奥枯燥的天文历史知识,被讲解的如此生动易懂。如果对天文宇宙历史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开始的时候你也许有些摸不到头脑,用上你的智慧和想象去思考,慢慢的就会越读越顺畅,越觉得生动。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思维有种畅快淋漓的通透,爱不释手。一旦有了生命,接下来物种的进化就容易理解的多了。毕竟大家从小接受的是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还没读到生命进化,就先不多说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下人是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来的?人类将如何发展,生命将如何进化,宇宙有怎样的进程?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它不仅是科普读物,不仅是给那些专家们和宇宙迷们读的,它适合每一个热爱生命,并且对生命保持着好奇和敬畏的人阅读。推荐给每一位有着好奇心和热情,热爱并敬畏生命的朋友!


想对自然科学多了解一点


自己看还好,只是没有注音,给孩子看不太方便


科普读物,需要静下心来读老公看得很起劲


女儿刚七岁,这本书不太适合女儿,大人看还行。


当初买书,是从豆瓣上看得评论,以为是适合小学生看的,买来发现孩子读还是有些费劲,没有给侄子,留着自己翻一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