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送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李叔同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叔同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李叔同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诗文词赋俱佳。长大后风流倜傥,又有爱国心、正义感,很快在当时文坛崭露头角。 这部李叔同诗文精选集,编入他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歌曲、文赋和演讲稿等(过于专门的佛学演讲不录),借此对这位出尘脱俗的杰出艺术大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作者简介

  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书籍目录

导言上编:无上清凉 祖国歌 喝火令·故国今谁主 哀祖国 爱 化身 男儿 婚姻祝辞 我的国 春效赛跑 隋堤柳 大中华 直隶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歌 南南曲·赠黄二南君 送别 忆儿时 长逝 悲秋 梦 废墟 春游 春夜 莺 早秋 月夜 秋夜 秋夜(又一首) 采莲 冬 归燕 西湖 ……下编:天心月圆

章节摘录

  祖 国 歌  乙巳二月 沪学会补习科用歌  上下数千年,  一脉延,  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  膏腴地,  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  民是亚洲大国民。  乌乎,大国民!  乌乎,唯我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  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  驾鹤飞渡太平洋。  谁与我仗剑挥刀?  乌乎,大国民,  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P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送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PDF格式下载



卖家不怎么的,因为我收到后书皮已经破开许多


不说内容。其实本不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当时错误地买来,至今不曾认真看过多少。


包装很精美,不错


很好的东西 价格合适 希望再搞活


前面一半是李叔同的诗歌后面是散文类的,还不错。


如果对李叔同的故事怀有好奇,本书能部分满足需求。


后面的讲经没怎么读


喜好文学的可以读一读,不过我好像没时间去细细体验


本以为是小说,没有想到是诗歌和散文合集,白话文多,能看懂,不过我工作挺忙,也没有这份心情去好好拜读,转手送给一位信佛的同事了。


书和人要分开说。弘一法师是极其出色的人,一向为我所景仰。但是这本书内容太少,除了几篇诗歌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有可读性,别的都没有看头了。


大失所望了!编者放在里面的诗太多了,


   出家之前,先行断食。按李叔同的做法是断食分预备期、正期和晚期。预备期在断食前三日,食量渐次减少;正期一般为七天,每日仅食少量茶水;晚期为正期结束后三至四日,可食少量食物,渐次增多,但也应少于断食前,每日除控制饮食外,再加之适量步行、诵经和誊写卷宗,如此循环十几日下来,复隔一段时间再进行,对出家人的身体而言是极好的。
  
   这种做法我虽没有完整尝试过,但总觉得有一些道理,因为看过一本书里头介绍有个人也曾经在家尝试过一周里面不进任何事物,只喝些水,到第七日时便吃一个苹果,他说第一口咬下去的时候,舌尖的味蕾的敏感度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明显,因为似乎可以把过去七日的身体感官重新调动起来。最近我也在小试,连续三日过午不食,只吃些香蕉和茶水,或加一只苹果,到第四日的晚餐时恢复正常饮食,但已发觉吃多了便会难受,或许是因为胃部已经逐渐适应前一时段的量,如此隔三四天往复一次,胃部方面的运作和整个身体运行应该是挺好的,再加上整日的适量运动,虽然没入佛门,但哪怕是对平复心态也是极有帮助的,若再能平时中午时只吃素食,或许效果会更好。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之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庄子·山木
   这句话也是这本书《晚晴嘉言拾遗》这篇的最末一句。前一句也写的相当好,“自尊尊人”。
   小学时不知道弘一法师是谁,却先把这首诗作成的歌听得耳熟能详。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不知道现在会不会还有些小学把这首诗当作毕业歌教给学生,少年人听不懂,听懂的人只剩下了无奈。
  
   这本书收集了李叔同的诗词,有不少是爱国诗,应和了他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这个想法。最喜欢的是杂歌《爱》,一句“愿我爱国家,愿国家爱我。”放到现在仍然发人深省。我自当爱国家,但也愿国家反过来爱我。
  
   长大之后,慢慢知道了他的很多成就:话剧团体“春柳社”、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入“西泠印社等等,表演话剧美术音乐书法篆刻诗词,他可谓样样精通。这样的人,可算是奇才了吧?
  
   偏偏他还并不持才傲物,他曾经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号,叫做“二一老人”。来由是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朝的吴梅村(伟业)有一句临终的绝命词,“一钱不值何消说。”“二一老人”所指的,就是这两个“一”:一事无成、一钱不值。
  
   其实我看这本书,最好奇的还是为什么李叔同这样的人会在三十九岁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选择出家。如他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他选的还是修行艰苦的律宗。但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也被李叔同一笔带过。
  
   对于李叔同出家的缘由,姜丹书曾问过李叔同。
    【上人之将为僧也,余曾问之:“何所为?”李曰:“无所为。”曰:“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则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将如何?”】
  
   摘录一下丰子恺对李叔同出家的态度,丰子恺倒是觉得理所当然:“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花雕,宗教好比是高粱。弘一法师酒量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粱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粱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
  
   丰子恺把李叔同的出家解释为他的“人生欲”非常强,这说法有道理且有趣,但毕竟不是李叔同本人的想法。我觉得,决心入佛门的人不是该平欲望吗?不过话说回来,我想说不定正因为他的天赋异于常人,所以他的追求也很高,不再仅仅满足于世人常见的艺术和精神。
  
   他到底为什么出家,只有他本人才能懂,我想我是永远也不会知道了。李叔同写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我看了依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出家。
   不知道是他刻意狡猾的一笔带过,还是事实如此,他只是在文里很平常、很普通的说“我常住在寺庙旁边,看出家人的生活,觉得很有意思呢!”“我常看到一位出家人,看到他十分欢喜呢!”“出家人吃的蔬菜,我很喜欢,他们的生活,我很羡慕。”
  
   就这样平平常常的理由,因为觉得喜欢,觉得舒服,然后他变出了家。
  
   我倒觉得,说不定我们七嘴八舌讨论原因,他却仅仅只不过是随性而为,偏偏他的随性,又是做什么事都极其认真的那种。


  快速浏览完毕,仅记录阅读时灵光一现的感想:
  1.选编本,但很有特色。尤其是诗词的选辑,很好的体现了李叔同诗词的特色,深受毛诗、楚辞、唐诗、宋词影响,集国学发展之大成。
  2.看到李叔同这个名字,就想起苏曼殊,缘何?
  3.模拟猪口吻不受杀戮与煎炒,给钓鱼名曰诱杀,本觉幽默可笑,但古代记载“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佛学大师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实应敬畏。
  5.原以为佛学是宗教,可李叔同说佛学不是宗教。


我觉得只要自己想清楚了,出家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是吧。
我倒是对里面的断食很感兴趣的说,是不是真的可以令人神清气爽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