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手指·车厢社会

丰子恺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丰子恺  

页数:

2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丰子恺的文学创作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他30年代的散文随笔。这些作品超越人世的成见,以艺术般的心绪,佛理化的思考,来旁观社会、玩味人生。从身边平凡琐事中,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体验别人不曾体验的乐趣-感悟别人不曾感悟的况味。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却又是最宝贵的。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后改子恺,并以此行世,浙江崇德(今属桐乡)人,1921年赴日学画,次年回上海教书。1927年出版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至1937年专事作画著书。抗战爆发后先后任教于桂林师范学校、宜山浙江大学和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常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又生画集》、《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

书籍目录

导言山水间的生活伯豪之死剪网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姓华瞻的日记胡桃云片取名吃瓜子蝌蚪给我的孩子们作父亲两场闹梦痕随感十三则我与手头字车厢社会作客者言穷小孩的跷跷板肉腿送考野外理发处三娘娘学画回忆比较送阿宝出黄金时代都会之音半篇莫干山游记纳凉闲话手指……

章节摘录

书摘  我们的体操先生似乎是一个军界出身的人,我们校里有百余支很重的毛瑟枪。负了这种枪而上兵式体操课,是我所最怕而伯豪所最嫌恶的事。关于这兵式体操,我现在回想起来背脊上还可以出汗。特别因为我的腿构造异常,臀部不能坐在脚踵上,跪击时竭力坐下去,疼痛得很,而相差还有寸许,——后来我到东京时,也曾吃这腿的苦,我坐在席上时不能照日本人的礼仪,非箕踞不可。——那体操先生虽然是兵官出身,幸而不十分凶。看我真果跪不下去,颇能原谅我,不过对我说:“你必须常常练习,跪击是很重要的。”后来他请了一个助教来,这人完全是一个兵,把我们都当作兵看待。说话都是命令的口气,而且凶得很。他见我跪击时比别人高出一段,就不问情由,走到我后面,用腿垫住了我的背部,用两手在我的肩上尽力按下去。我痛得当不住,连枪连人倒在地上。又有一次他叫“举枪”,我正在出神想什么事,忘记听了号令,并不举枪。他厉声叱我:“第十三!耳朵不生!”我听了这叱声,最初的冲动想拿这老毛瑟枪的柄去打脱这兵的头;其次想抛弃了枪跑走;但最后终于举了枪。“第十三”这称呼我已觉得讨厌,“耳朵不生?”更是粗恶可憎。但是照当时的形势,假如我认真打了他的头或投枪而去,他一定和我对打,或用武力拦阻我,而同学中一定不会有人来帮我。因为这虽然是一个兵,但也是我们的师长,对于我们也有扣分,记过,开除,追缴学费等权柄。这样太平的世界,谁肯为了我个人的事而犯上作乱,冒自己的险呢!我充分看出了这形势,终于忍气吞声地举了枪,幸而伯豪这时候已久不上体操课了,没有讨着这兵的气。  P9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手指·车厢社会 PDF格式下载



名家作品,收藏!


这本书的内容、质量都很好,可以购买


丰子恺的文字清新,配的图富情趣。


丰老的文字是美,不过书本的印刷却不大满意,纸张太薄,感觉劣质。希望印刷上有所提升。买的时候不小心点了两次,买了两本,无奈将另一本送同事,同事欢喜,我也欢喜。


只是纸质差了点。


第一次拿到的书,很旧,封面还非常地脏,换货,半个月后的今天拿到,还是同一本,根本没换新的给我,甚至连书中的卡片都不见了,我已经不想折腾了,以后不会买这家书店的东西了。


第一次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大师的文章朴实幽默,又充满哲理。读过之后可以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升华。


因为看了郁达夫的《沉沦》,和这个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一套系列的,很喜欢这类纯文学的读物,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值得收藏……


   借用序里的这四个字,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丰子恺的文字,十几岁时去读,我喜欢的是它的童趣。现在工作后再读,更喜欢它的平淡隽永。平淡很容易,形容一个人的文字平淡,好比喝白开水,没有什么味道,不是什么好话。隽永却不容易,读完后如唇齿含香,回味无穷,是大大的褒扬。
   再读这本书的时期,正逢我自己心情低落,十分浮躁。终日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事而忙,难得有坐定审视生活的片刻。每晚睡前翻上几页,听丰子恺说上几个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感受到那份安宁、知足和美好,也动起心思来好好发掘自己生活细处的有趣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一段时间过后,心情果然沉静许多。
   说一点读完这本书对丰子恺文章写法的最大感受,就是作者喜用有意识的重复来加深情感表达。比如在《伯豪之死》里,中间写到“然而一种对于学校的反感,对于同学的嫌恶,和对于学生生活的厌倦,在我胸中日渐堆积起来了”,结尾处再云“然而一种对于世间的反感,对于人类的嫌恶,和对于生活的厌倦,在我胸中日渐堆积起来了”;再如《蝌蚪》里说“我看见眼前这盆玲珑活泼的小动物,突然变成了一种苦闷的象征”,此后两次重复“这是苦闷的象征,这象征着某种生活之下的人的灵魂”;再如《给我的孩子们》,以“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开头,又以“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落网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结尾……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可见作者对这种写法的钟爱。


  一直对民国时期这些个知识分子有种莫名的崇拜.
  他们那个年代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真正的是精英教育.
  所以造就了很多大家, 通古今善艺术.
  其中的这位丰子恺有着一颗善良又敏感的心, 看的出他的确喜爱孩子,对每个宝贝都视若珍宝,充满呵护关爱的看着他们成长, 在文字里流露出一种温情细腻; 他更关心民生,他的视角总在极细微的地方,能把一粒米一颗瓜子也说出千般种变化,他其实也知道自己便是众人中的一位,平常而来平常而去,从他对老师弘一法师的态度便知道他也是看透人事. 他的文学触觉和他的画笔都有着深厚的古典智慧, 简单几句话便如一幅画勾勒出那个年代的生活片断, 内容却又极丰富,需要你细细读下去.
  喜欢他关于社会的那些小评论,放在如今看,竟然也是一样.


   比还行再多一点比推荐少一点,怎么看都像一个人的博客文集,把每天零碎的心情记录下来,有几篇还可以看看.我觉得老丰感情好丰富哦,一点点小事都能延伸出一篇文章,语气也很平淡,烦躁的时候能平静心情,平静的时候觉得罗嗦,就是这么回事,但看起来丰老应该是个可爱的人.


老丰不是说姓“丰”的人很少吗,lz您贵姓?


不姓丰,姓黄,但名字里带丰字,呵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