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众文化理论

陆扬 复旦大学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复旦大学  

作者:

陆扬  

页数:

15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今天依然有人对大众文化的崛起耿耿于怀,认定它的商业和娱乐特征会造成固定化消费模式,从而把文化和大众一并推向平庸。但理论家在关注、引导大众文化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文化内在机制中的积极因素?当人习惯于居高临下数落大众文化,假如有一天大众文化自己开口说话,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本书基于这一立场,介绍、评述了西方大众文化的来龙去脉、它在当代中国接受模式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以阐明大众文化在从反面走向正面的历史过程中,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进步而非倒退。

作者简介

陆扬,1953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美国Augustana 学院和法国巴黎高师哲学系做访问学者。著作主要有:《德里达:解构之维》、《精神分析文论》、《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欧洲中世纪诗学》、《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文化研究导论》、《死亡美学》等。译著主要有:《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呼啸山庄》、《重构美学》(合译)、《第三空间》(合译)等。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1. 什么是文化? 2. 什么是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变迁 1. 利维斯主义和大众文化批判 2. 从罗兰·巴特到伯明翰中心 3. 质疑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1.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 2. 阿多诺的音乐理论 3. 本雅明的不同声音 4. 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第四章 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 1.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2. 霸权和市民社会 3. 从霸权角度看大众文化第五章 电视和大众文化 1. 电视和大众文化 2. 霍尔论制码/解码 3. 《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第六章 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 1. 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2. 重新定义大众文化 3. 上海酒吧 4. 小资和咖啡馆第七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1.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性反思 3. 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 4. 游荡城市的记忆 5. 两种城市空间 6. 建筑与革命后记

章节摘录

  2阿多诺的音乐理论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有过更为深入的细致分析,其中最著名的应无疑问是他对流行音乐的批判。阿多诺本人是个训练有素的音乐家,不但多有理论建树,而且作曲。这在西方音乐理论史上并不多见。公元6世纪,哲学史上有“最后一个罗马人”之称的波爱修(Boethius),在他后来对中世纪音乐理论影响深远的《音乐原理》(Deinstitutionemusica)一书中,提出过感官作为音乐的载体虽然不可或缺,真正能够欣赏和音奥妙的,还非理性莫属。他的结论故此是:真正的音乐家不是演奏家,甚至不是作曲家,而是理论家,因为唯有理论家熟谙音乐的数理法则。至于真正的音乐家何以必然是理论家而不是演奏家和作曲家,波爱修也有独到的解释:演奏家有技巧,有本能,然于音乐本身理解无多,是以只是亦步亦趋的仆人;同理,作曲家生来会唱,却不是依凭思考和理性,而靠一种自然本能,他无异于工匠,领略不到音乐为理论方能企及的那种难以言喻的美。理论家不消说就是他本人,这有他自信必能流芳百世的著作为证,无需多加说明。但显而易见阿多诺不是波爱修一类学者,他对前卫音乐造诣尤深,非一般理论家能够企及,这也是他的音乐理论即便到今天也依然流行不衰的原因之一。  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纯然是文化工业的商业制作,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标准化,二是伪个性化。比如说,流行歌曲外表上五花八门,实质上却是干篇一律,其唯一的追求就是挖空心思玩弄所谓的技术效应。总之它们愈益变得就像某个核心结构的彼此间可以相互替换、相互替代的不同部分。故标准化是指流行歌曲如出一辙的相似程序,伪个性化是指它们之间偶尔出现的一些差异。标准化显示的是文化工业如何在它生产的音乐中挤干一切挑战的、独创的和原生的成分。伪个性化则是埋下一个陷阱,将本质上毫无个性的东西用竞新斗奇的外观给包装起来,说穿了玩的就是些改头换面的把戏。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的这两个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归咎于文化工业的拜物教性质,其结果必然导致听众鉴赏力的退化,这与日常生活中文化工业教授给它们的顺从态度,毫无二致。  阿多诺称他对爵士音乐甚至有一种恐惧感。他说,jazz(爵士)这个词使他想起德文中的Hatz(猎狗),叫人联想到张开血盆大口的一群猎狗在追逐一只在劫难逃的小动物。他指出爵士音乐不是在表达解放,相反是鼓励被异化的个人认同他的文化现实。它没有超越异化,而是强化异化,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它是用集体代替个人幻想的假民主,其即兴式的演奏亦不过是在重复一些基本形式,是一种道地的伪个性化。如果说爵士乐中还存在什么否定因素的话,那么只可能存在于其中含含糊糊的性的含义之中。就是爵士乐透露出来的性的消息,阿多诺讽刺说,也是经过阉割了的。  与流行音乐形成对照的是阿多诺称之为严肃音乐的古典音乐特别是前卫音乐。后者他认为每一个细节都表征出作品完整的音乐意味,又在整体中占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地位。这与流行音乐和轻音乐,是判然不同的。反之流行音乐中曲子的开端可以为无数其他曲目的开端替代,它的每一个细节也都可以为其他细节替换,因为它的功能不过就像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但是说到底,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区别,还在于它们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用阿多诺的话说,在贝多芬和优秀的严肃音乐中,细节事实上包含了作品整体,而且把人引向整体的展现,是根据整体的观念演绎出来。而在流行音乐中,整体和细节的关系是偶然的,细节并不带有整体的印记,整体就像一个外加上去的框架。正因为严肃音乐超越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标准化特点,不屈从于文化工业的商品拜物教,在阿多诺看来,它就成了难得几种向文化工业提出挑战的态势之一。  阿多诺特别钟情现代前卫音乐。1949年出版的《新音乐哲学》堪称阿多诺音乐理论代表作,作者开篇就说,此书应视为《启蒙辩证法》的一个补充。这可见阿多诺是把他的音乐理论看作其社会哲学探讨的组成部分的。诚如阿多诺社会哲学的母题是拯救人对现实的绝望,《新音乐哲学》中他一脉延承这个母题,明确提出现代音乐可以作为一个中介,拯救人对现实的绝望。他认为传统音乐正在具有文化工业特征的音乐消费中衰亡,代之崛起的则是对音乐与听众之问的病变现实作坚决否定的前卫音乐,如以勋伯格、韦伯黑和贝尔格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前卫音乐之所以具有拯救绝望的作用,是因为它展示了一种现实尚无,但被期待着出现的幻想图式,使人类真实的理性在作品中得到实现。这理性是种超越的精神理性,与工业社会中主宰日常生活的实用理性判然不同,它超越了异化的现实,挽回了失去的希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众文化理论 PDF格式下载



大众文化自有人类社会开始便已经存在,它表现为大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主要指大众的思想感觉、行为举止的方式。当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大众文化,它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是从19世纪开始的,它首先以批判和否定的方式进行。????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进入机械大工业时代。此时的物质文明处于上升和发展时期,人们还看不到物质文明对于精神文明的负面效应。但是英国的马修•阿诺德以及当时极少数有识之士不仅预见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压制造成的不平衡状态,而且大声疾呼“整个现代文明是外部文明,是机器文明••••••”,以实际行动进行理论批判,并寻找解救之途。????首先,马修•阿诺德将文化定义为“对完美的追寻”,文化是世界上美好与光明所在,是人类思想与言论的精华,是彻底的无私,它超越阶级、政治和宗教。显然,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是经典的文化,是精英主义的文化,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愫。正是秉持这样的文化阐释理念,马修•阿诺德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对大众文化开展批判。他将当时英国社会文化状况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贵族阶级文化,是“野蛮人”的文化,“主要构成似乎仍是外部的魅力和造诣,以及浅表层的美德。”(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P14)二是中产阶级文化,是“非利士人”的文化,崇尚工具理性,一心追求发展工业、执掌权力和物质文明。三是劳工阶级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是“群氓”文化,他们十分粗野,缺乏教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马修•阿诺德的划分充分体现出对大众文化的鄙视,认为这是少教养的,只能沉湎于吃喝玩乐的消遣之中。????我们如果知道马修•阿诺德对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期盼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他所持的态度了。马修•阿诺德认为,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权威,也能够改造和消除通俗文化。大众的通俗文化的无政府主义特征无疑是导致国家混乱的原因之一,因此,本真的文化也就是马修•阿诺德所崇拜的文化反对无政府主义,通过教育的途径,可以灌输“美好和光明”的文化,从而消除混乱,维护秩序与权威。而能够持有此本真文化的只有少数有教养的、超阶级的知识阶层,他们引导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最优秀的自我”,而大众(多数的民众)则是“低等的自我”,需要“最优秀的自我”来调教和改造。马修•阿诺德虽然饱含着关心人类存在和完善的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世俗社会和习惯势力保持批判性审视,但他的立场可谓是过于精英化了。????而紧接马修•阿诺德衣钵的F•R•利维斯以及他的追随者们,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祭起批判大旗,对大众文化横加伐挞。利维斯主义认为,工业化以及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产生了一种“技术边沁主义”即技术功利主义文明,通俗文化也随之而崛起,对以往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导致文化的分裂:一种是少数人文化,一种是大众文明。前者体现为“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后者则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消费的商业文化,主要是流行的小说、广播、电影和广告为载体和媒介的文化。利维斯派的文化批评建立在“文化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精英主义文化思想基础之上,通过对通俗小说、电影、报刊及广告等大众文化载体的具体分析和细读来进行。比如,Q•D•利维斯认为,大众看通俗小说会产生“一种毒瘾”,产生“幻想的习性”并导致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他们真正的感觉和认真的思考。而电影具有“催眠”的作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支配,屈服于最粗俗的情感感召。通俗报刊是对大众思想“最有力的、最广泛的蒙蔽者”,广播电台则会窒息听众的批评性思维。总之,利维斯派认为,大众文化只能提供廉价而虚假的娱乐,缺乏道德的严肃性和审美价值,它的作为不是引导大众鉴别和抵制,而是滋生脆弱,导致沉湎,使人放弃思考与批判。????如果说阿诺德和利维斯派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从文化层面展开的,那么法兰克福学派则将其深入到了哲学层面,使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深度,特别是它对大众文化的本质和负面效应的穿透性批判已成为永恒的经典,至今


大众文化是现在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大众文化随处可见,但是人们似乎又将其忽略,尤其是忽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力,通过本书阅读,希望能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突破口!


价格不贵,理论较多,是了解本学科的一本很好的书。


不错的专业入门书。


整体来讲,这本书通俗易懂,观点比较客观,全面,建议读


虽然有点分量不够,但还是可以一读


早就应该买了,确实很不错。虽然薄但是内容强大


就是有点薄,不过还是值得


这个商品不错~印刷还可以,老版书这样不错了


很好的一本大众文化导论,读了很有收获。对大众文化理论的诸多方面做了翔实的介绍,并有带有作者自己的观点,不过对于大众文化的乐观态度似乎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论述得也似乎也不够充分。及美学部分,理论性还不错,不过对城市雕塑的批评那一段实在太业余!是全书的败笔。不过,书名实在是太普通,书籍装帧的也很难看!象那种老土的教科书,要不是看了目录,根本不会买


这本书,对于喜欢大众文化的读者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至少他可以帮你梳理一下大众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的理论等。开卷有益啊~~


对于了解大众文化的发展史清楚明了


不错。快递速度很快,质量不错。


写论文用的,不然不会买


这本书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值得文化研究入门者一读。


书不是很厚,但是阅读价值却不菲!


书的内容来说不错,但就书本身来说,这是二手的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