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理学

朱大年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朱大年 编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前言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自2002年10月出版以来,至今已使用6年。2006年恰逢教育部组织申报“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本教材有幸被纳入这一规划的行列。由于在教育部“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目录中,《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是两本独立的教材,所以,《人体解剖生理学》经本次修订后也将分为《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两本教材。  根据广大师生在使用前版教材(生理学部分)中的意见,也根据本学科的新进展,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多方面的修订。新版《生理学》教材共分12章,我们将前版中未排入章号的绪论列为第一章,其余11章保持原名不变,但章次分别顺延一个序号。绪论章中删除了关于解剖学方法和解剖学术语的内容,将机体内环境和稳态这一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内容写入其中。细胞章中,将载体和转运体,甚至包括泵蛋白在内,均可被视为同一概念的新观点写入教材,对跨膜信号转导、刺激引起动作电位原理的描述更为清晰。血液章对前版的编排顺序作了适当调整,加强了对渗透现象和渗透压、血细胞生成的基本过程的阐述。循环章中增加了动脉血压的测量等内容。尿生成章中简化了导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方式等描述,增加了尿量和尿液的理化性质等内容。神经章对神经系统的躯体感觉和运动调节功能作了较大的修改,如增加了丘脑前的感觉传入系统及其损伤后表现,简化了牵涉痛的产生原理,修正了运动传出通路受损产生痉挛性瘫痪和基底神经节受损产生帕金森病和舞蹈病的机制等。其他各章也都进行了适当的增删和修改。在把握教材修订的内容和深度上。我们牢牢把握住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突出“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原则,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临床。此外,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在教材中的体现。编写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生理学教材和其他有关书籍(见附录三)。

内容概要

本教材为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修订本。根据教育部“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的目录,《人体解剖生理学》经本次修订后分为《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两本教材。本教材适用于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共分12章 ,主要介绍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各种调节 ,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本教材第一、第二章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跨细胞膜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细胞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等内容具有总论性质,第七章关于能量代谢和体温的内容也不限于某一系统,其余各章则按系统,如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感官、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等,分别介绍各系统生理功能。每章 前面有学习纲要,后面有适量习题。全书后附录有部分习题答案、汉英索引和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朱大年,男,1949年10月生。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94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以客座研究员身份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老年病医学科室进修1年。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科研20余年。承担“生理学”、“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的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内环境的概念  二、稳态 第三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 方式  二、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习题一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功能  一、细胞膜结构概述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三、跨膜信号转导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三、刺激引起动作电位的基本原理  四、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第三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二、兴奋收缩耦联  三、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五、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习题二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液的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基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三、白细胞生理  四、血小板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血量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  二、血量  三、输血原则 习题三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体表心电图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动力学特点  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五、微循环  六、组织液的生成与淋巴循环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局部血流调节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四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习题四第五章 呼吸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一章 内分泌第十二章 生殖附录一 习题答案附录二 汉英索引附录三 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二)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1.非条件反射性调节非条件反射是由食物直接刺激消化道的感受器而引起的。  (1)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内感受器:食物对口腔黏膜、舌、咽等处的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刺激,可引起相应的感受器兴奋,冲动沿第V、Ⅶ、Ⅸ、X对脑神经抵达延髓、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中枢部位,然后通过第Ⅶ、Ⅸ对脑神经到达唾液腺,反射性引起唾液分泌。进食动作(包括咀嚼和吞咽),以及食物刺激口腔内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容受性舒张(属于迷走一迷走反射);咀嚼和吞咽动作还能反射性促使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为食物下一步的消化做好准备。  (2)食糜直接刺激胃内感受器:食糜对胃的机械性扩张和化学性刺激,可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引起胃的运动增强和胃液分泌增加,迷走一迷走反射除对胃的作用外还能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此外,食糜扩张胃的刺激,还可引起结肠收缩运动加强,后者称为胃一结肠反射(gastrocolic reflex)。  (3)食糜直接刺激小肠感受器:食糜对小肠的机械扩张和化学性刺激,可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引起胃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分泌增加;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可促进小肠运动;通过肠一胃反射则可抑制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延缓胃排空。  2.条件反射性调节在人类,条件反射对消化功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和气味,进食的环境以及与进食相关的语言和文字等,都可作为条件刺激,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受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的改变。所谓“望梅止渴”、“谈梅止渴”就是条件反射引起唾液分泌的典型例子。条件反射能使消化器官的活动具有更加完善的适应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理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