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献芹录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思和  

页数:

283  

Tag标签:

无  

前言

  书架作为家具的一种,在我的童年时代,上海人都叫做书架子,语气里含有一种亲切的意味。在一般居民家里,书架子不是必备的家具,有点文化的人家才会置放此物,所以总还是有些装饰的意思。但在今天,独生子女的居住条件好,家长的教育投资又早,一般儿童室里都会安置小书架,供孩子放图书,于是书架成了必需的家具之一了。  我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才结婚成家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青年人结婚还流行自己打制家具,那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未来人生必与书本相伴随,在打制家具的时候特意让木匠做一个大书架。当时木料奇缺,而书架的质地不比一般家具,需要特别的坚实负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我在木匠的怂恿下,居然卸下一扇门,用黄杨木的门框改作成书架的横档与直档,又拆了一副床板,做成书架的隔板。——今天想来真不可思议,而在当时,对于准备建立新的家庭的我来说,自己的书架在心里的分量实在是重于门窗与床。这个大书架做工很好,线条简洁,高贵堂皇,气象非凡,大大咧咧地昂立在我的狭小的新房里,气势压过上海家具厂出品的三门衣橱和大床。那时我的书还不多,全部放上去还很稀松,可以添置一些小摆设。书架下是妻子从娘家搬来的~张樟木写字台,加上家里外祖父传下来的一张红木坐椅,就成了我当时最豪华的家当。  我说的是属于自己的书架。  至于不是属于自己的书架,那是从小就有的。我记得小时候住在外祖父家,家里就有一个小小的藤制书架,大约有三四层的样子,现在想来不会很高的,但小时候的我,伸手还够不着书架的最上排。留有一个印象是,第一排书架上放的都是一些杂物,第二排才是放书的,大约也是当时我的舅舅们读书用的教科书和杂书。最底下一排才有一些旧书,我现在怀疑是外祖父故意放在底下一层,因为太低,一般人不会注意,而我当时还是孩子,喜欢趴在地面玩,才会看到这些书。

内容概要

  我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才结婚成家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青年人结婚还流行自己打制家具,那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未来人生必与书本相伴随,在打制家具的时候特意让木匠做一个大书架。当时木料奇缺,而书架的质地不比一般家具,需要特别的坚实负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我在木匠的怂恿下,居然卸下一扇门,用黄杨木的门框改作成书架的横档与直档,又拆了一副床板,做成书架的隔板。——今天想来真不可思议,而在当时,对于准备建立新的家庭的我来说,自己的书架在心里的分量实在是重于门窗与床。这个大书架做工很好,线条简洁,高贵堂皇,气象非凡,大大咧咧地昂立在我的狭小的新房里,气势压过上海家具厂出品的三门衣橱和大床。那时我的书还不多,全部放上去还很稀松,可以添置一些小摆设。书架下是妻子从娘家搬来的~张樟木写字台,加上家里外祖父传下来的一张红木坐椅,就成了我当时最豪华的家当。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自己的书架弁言之一:美丽上海之二:食书的女人之三: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之四:诗的隐居之五:第九个寡妇之六:诗的蒙难之七:海上学人之八:尴尬风流之九:垂柳巷文辑之十: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之十一:潘旭澜文选之十二:《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之十三:秦腔之十四:紫色海之十五:惜别之十六:碧奴之十七:上海魔术师之十八:三生三世之十九:私宴之二十:边地梦寻之二十一:都市文化研究书系之二十二:兄弟之二十三:鲁迅·革命·历史之二十四:闲暇:文化的基础之二十五:海藻集之二十六:圣天门口之二十七:定西孤儿院纪事之二十八:刺猬歌之二十九:这一片人文风景之三十: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之三十一: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之三十二:瑰宝之三十三:诗的朝圣之三十四: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之三十五:面包与自由之三十六: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之三十七: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之三十八:灵魂不能下跪之三十九:沙漠上鲜活的鱼之四十:梅志文集附录:是"雷马克"不是"高尔基"之四十一:魔都上海之四十二:中国文学史新著之四十三:"薪传"系列之四十四:赤脚医生万泉和之四十五:带母语回家之四十六:思想的尊严之四十七:未完的人生大杂文之四十八:项狄传之四十九:胡风家书之五十:光华文存后记第二部分:自己的书架余编题记之一:不可一世论文学之二:谈话的岁月之三: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之四:"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韩译本之五:说话的精神之六:在历史缝隙间挣扎之七: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之八:吊诡的新人之九:话语与生存之十:晚清主要小说期刊译作研究之十一: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之十二:"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导言跋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自己的书架  之一:美丽上海  彭小莲女士是著名的电影导演,但我更加熟悉的是她的小说,从许多年前的《阿冰顿广场》到2004年底由我编发的《回家路上》,都是我所喜爱的作品;而当年读长篇纪实文学《他们的岁月》时激动不已的情绪,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美丽上海》是一部电影,曾经获得第24届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我一直无缘欣赏这部电影,既不曾见到电影院公开放映,也未曾买到它的DVD碟片,我觉得很奇怪,一部上海拍摄的片子,又是描述上海的故事,还得了全国的大奖,怎么就没有广泛的宣传和上映。但是我还是读到了这部电影的文学剧本,为了推荐它,破例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这个剧本。现在我读的是根据电影剧本改编的长篇小说,其实电影的味道仍然很浓,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小说。  上海的历史沧桑本来没有什么悲壮的感觉,它包含的总是惆怅的怀旧伤感、缠绵的琐碎细小,以及一种欲望的搔首弄姿,这样一种情调在艺术上的体现,总是需要针脚绵密、家长里短的市井风格。小莲以往的小说风格显然不是这样的,她的文字里总是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壮味道,如《回家路上》,以一条马路的盛衰导演出人性绝望与历史沧桑。我过去曾经说过,彭小莲是经历了三重人生,也经历过三重失望:她出身干部家庭,接受的是正统的教育,1955年一场反胡风的冤案把她的童年推入灾难的岁月,这是第一重;“文革”后她出国学习电影艺术,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她的创作中看得出双重视野的交叉,具有开阔的文学空间概念,但中国的传统教育,又使她对于西方霸权特别敏感,甚至真切感受到西方民主的某种虚伪,这是第二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献芹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