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福利的心理保障

陈晓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晓云  

页数:

273  

前言

  自从卡尼曼(D.Kahneman)由于从事经济心理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这一学科领域,经济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福利心理学也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学术界已普遍认同,应该学会从心理学、心理变量的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而正确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金融投资、消费、福利、失业、贫穷等种种现象与现实问题。  此外,引进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也获得了普遍认同,用实证、实验方法对人类社会中的福利现象进行研究也是方法论上的一大突破。  福利理论经历了经典与现代两个发展阶段。最早的经典福利经济学的创建者为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庇古及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1920)。之后,西方学者围绕经济福利及其检验标准、福利与收入分配、福利与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当然,有关福利的定义、度量、供给模式等问题,学术界尚存在争论。现代福利理论是在经典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中包括客观论、适应论、判断标准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论等。现代福利理论更加贴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力图回答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失业与贫穷等问题。进入小康社会的居民会部分面对“幸福”缺失的困惑,对于目前的生活环境、医保、住房、养老、生活节奏等都存在不满。因此,深入研究福利理论,特别是人的福利心理与行为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内容概要

福利是关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永恒话题,而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时代,是什么决定了你内心所感受到的福利水平? 与“向外探索”福利不同,本书全面重新审视了作为福利主体的人与市场经济、国家以及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贫困、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供给、信息不完全、财政收支因素、流动障碍等福利环境与个人心理与行为的相关性,及其对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意义。揭示了“向内发现”福利的种种理论意义和逻辑必然,指出由于人格、目标、动机、社会比较、适应与压力等中介变量的存在,单纯的收入多少、经济强弱已不再与福利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人们内心幸福感的大小形成绝对的因果关系。 在大量真实的调查数据、切近生活的坦率访谈中,作者指出未来的社会保障要超越经济的安全网,向发展型福利转型。在那种理想的状态中,人们感受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幸福。

作者简介

陈晓云,心理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曾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教研工作。
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第十四届“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复旦大学年度优秀导师”等奖项。主编教学参考用书三部,参编教材多部,著有《就业行为管理》;在《世界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心理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参与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基金的项目指导与评估、企事业部门人事测评、职业咨询服务及培训工作。

书籍目录

序引论第一章 福利与心理保障 第一节 福利的概念 第二节 福利的测量 第三节 福利的心理保障第二章 福利理论的演变 第一节 福利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福利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福利理论的深化 第四节 福利理论的创新 第五节 福利理论演变的未来趋势第三章 外部性对福利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外部性的含义 第二节 外部性对福利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外部性的激励机制第四章 公共物品供给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含义 第二节 公共物品供给心理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公共物品自愿供给的措施第五章 信息不完全对福利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信息不完全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节 交易信息不完全对福利行为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信息透明化与信息福利制度建设第六章 财政收支政策的认知特征与福利效能 第一节 政策认知在福利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第二节 政府转移支出/税收的认知特征 第三节 提高公共财政政策效能的途径和措施第七章 贫困预期与救助 第一节 贫困的含义 第二节 贫困预期与成因 第三节 “心理—社会财富分配”能力救济制度的构建第八章 流动障碍与福利认同 第一节 人口流动与制度障碍 第二节 流动人口的心智模式 第三节 流动群体认同感的重建第九章 超越经济的安全网——走向发展型福利 第一节 福利的基本需要及其中介作用 第二节 福利的认知标准及结构 第三节 福利动机及其环境诱因 第四节 发展型福利模式的构建:认知—动机整合模型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人民感觉到生活很幸福。可见,任何一国的政府都需要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增长?能否用幸福指数部分替代经济指标?什么是人民关心的福祉?有没有一个公认的幸福指数?在政绩考核、政策制定中怎样体现社会保障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经济学家常常争论:在一个有竞争的买者与卖者的经济体系中,是否有符合共同利益的结果?一个经济体系中,分配方案由有眼光的统治者制定,共同利益是通过略为变动的市场机制得到呢,还是该市场机制必须完全取消?心理学家则分析:什么是快乐和幸福?它与金钱之间有什么关系?物质的福利与精神的快乐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福利心理有什么样的结构?福利可不可以测量?如果可以测量,是根据人对生活的总体感受还是每时每刻的幸福度?如何增进人们的快乐和幸福?社会学家则在思考,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与个人是否感到快乐有无直接关系?如果有,研究福利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如何通过社会的集体行动或措施使一些人的困难得到解决或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社会文化是怎样影响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福利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社会文化的差异在什么样的前提下制约或决定福利模式的差异?社会文化的差异如何影响福利场域中的各种行动者等,这一个个“为什么”,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福利心理学、福利社会学等学科的核心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天使说,把幸福藏在人们的心里.人们总是往外找幸福,不在自己身上找幸福。上帝同意了这个意见.把幸福放在了人们心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福利的心理保障 PDF格式下载



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分析和阐述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