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金《随想录》研究

胡景敏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胡景敏  

页数:

34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书稿修订、增补的过程中,我曾致信巴金研究专家、我的博士指导教师李存光先生,请他为即将完成的书稿写序。但因我诸事纷扰,迁延至十月初才将最后定稿发给先生。先生回复说:“我要仔细读一遍。”我急切地等待着先生的序言。一则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拟于十一月二十四一二十六日在上海举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周立民兄热心奔走,希望在研讨会前出版此书。再则我私下里急于在序言中看到先生对我的巴金研究的评价。十月二十三日,先生复我长信,谨录如下:  景敏:  立民告诉我,打算下月研讨会前把你的书印出,他们的效率真高,这么快就能见书。  你要我写的序,我写了一部分,但一边写一边做思想斗争。经反复考虑,决定不写下去了,也就是不写了。为什么呢?  据我观察,旁人写序大致有三种“套路”:一是紧扣书稿,评价书的学术含量、新意和创见、意义和贡献等,并指出不足或提出希望;二是由此及彼,对书稿一笔带过,主要阐述作序者对同一论题的见解;三是借题发挥,撇开书稿长谈作序者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心得。面对着三种“套路”,我很踌躇,因为没有一种适合于我。  第一种写法于我不宜,这应该由包括专家在内的读者来评说。我是书稿前身(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之一,赞赏书稿有“王婆卖瓜”之嫌;第二种写法于我不能,因我没有比你更高明的见解可以诉诸文字“指引”他人,应有自知之明}第三种写法于我不愿,我觉得这样做言不及义,真有心得完全可以另以专文写出,不必如此这般。我怀疑后两种写法或有不得不作序的难处。  有关《随想录》的文章已有数百篇,学位论文也有近二十篇,但专著至今只有张慧珠教授从《随想录》中选取一百一十二篇文章逐篇诠释解析的《巴金随想论》(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你这本书拓展了认识《随想录》的视野,称得上《随想录》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对深化《随想录》研究及加深对其当代意义的认识,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作者简介

  胡景敏,1972年生于河北省滦县。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集中于巴金研究及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思考。自2000年以来,已在《读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巴金的意义一、巴金意义的释放二、一个学术话题三、赞誉与贬抑之争四、《随想录》与“巴金的意义”第一章 《随想录》研究反思一、《随想录》的发表与结集二、《随想录》研究的意义三、《随想录》研究反思四、《随想录》研究方法论第二章 作为五四回响的《随想录》一、自我:一个意识形态神话二、早年巴金:按照文本生活三、《随想录》:回到自我具体性四、重塑新的抽象自我五、卢梭、托尔斯泰与晚年巴金第三章 《随想录》与现代性话语实践一、知识分子与现代性二、巴金的革命现代性话语三、从历史理性到常识理性四、道德的个人性与公共性五、稳健的文化姿态第四章 作为文艺论的《随想录》一、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谈艺录”二、在“去政治化”的文学思潮中三、“非文学”的文学观四、“无技巧”境界第五章 《随想录》与新启蒙一、新时期的新启蒙二、《随想录》的言说策略三、《随想录》的十七年叙述四、摆脱“精神奴役的创伤”五、与新时期思想史同步第六章 “随想”作家群一、失忆的文革叙述二、“随想”作家群的兴起三、“随想”作家群的精神类型四、从我的思想到我们的观念第七章 《随想录》意义的延伸一、巴金的后《随想录》写作二、《随想录》的自我经典化三、《大公报》与《随想录》的传播四、《随想录》的读者接受余论:续“巴金的意义”一、面对后现代语境二、重建民族的伦理想象力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二〇〇三年,时届巴金百岁诞辰,“巴金的意义”这一学术问题因为人们试图总结其百年人生的冲动重又受到关注。对此,既有学术领域的学理探讨,也有社会各界的纪念活动,同时,因为媒体的广泛介入而使之成为公共领域的大众话题。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二十一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七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对巴金时代意义的研讨坚持了将巴金与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相联系的重要倾向,延续了一九九四年北京会议的研究思路,可惜这方面的成果较少。与北京会议不同的是,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巴金与我们当前时代的密切关联,于是更倾向于从“我们”的时代去看巴金。这里包含着研究视角的细微调整,“巴金之于时代的意义”中的“时代”不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前所说的“二十世纪”这样一个笼统的时段,因为在二十世纪当中,既有属于巴金自己的时代,也有他和我们共有的时代;也就是说,巴金的意义既有可以被历史化的属于二十世纪笼而统之的部分,但也有拒绝历史化的与当代共生(contemporary)的部分;前者更多指向文学史,后者则主要存在于思想史。因此,笼统地谈论“巴金的意义”和认定巴金“结束了一个时代”都是有失周严的偏颇之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随想录》是一部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面对它所提出的许多问题,我们至今也没能给出圆满的答案。  ——胡景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巴金《随想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