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放浪记

[日] 林芙美子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 林芙美子  

页数:

375  

字数:

290000  

译者:

魏大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放浪记》是“日记体”私小说名作,自然、如实地描绘了“我”长达十年挣扎于底层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历程。“我”因父母离异,自小辗转飘零,摆过地摊,做过女佣,在小酒馆中当过女招待,还先后遭到数个男友的折磨与抛弃,饱尝人世艰辛与屈辱。在饥馑困苦的境地中,“我”不甘沉沦,始终抱持粗率而真诚的生存态度,坚守文学梦想,直至迎来生活与创作的转机。  此作表现了女性顽强的求生意志和不屈的心路历程,特殊的文体和感受力,使其获得“昭和期(1925-1988)日本女性文学第一杰作”之美誉。最初(1928年10月)连载于长谷时川雨的杂志《女人艺术》,1930年改造社收入“新锐文学丛书”出版单行本,一两年间销售六十万册,成为当时的超级畅销书。

作者简介

  林芙美子,日本小说家、诗人,出生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病殁于昭和二十六年(1951)。幼时父母离异,生活颠沛流离,做过女佣、店员,饱尝人间艰辛。她不甘沦落,一面努力挣钱维持生计,一面坚持自己的文学喜好与创作。《放浪记》(1930)是其长篇小说处女作,其他代

书籍目录

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章节摘录

  那时候,我是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两角三分钱的粟点厂工作,仅仅维持了一个来月。之后,我背着灰色的大包袱,装上父亲购入的扇子呀、化妆品之类,渡过远贺川,穿过隧道,步行到矿上的工棚或小屋里贩卖。炭矿上,竟然有各种各样的小商贩。  “天气好热呀。”记得当时,只有两个同伴亲切地与我搭话。来自香月的阿松专卖点心,是个十五岁的可爱少女。然而时过不久,她便被卖到青岛做艺伎去了。阿弘是个十三岁的少年,专卖干货,他的理想不过是当一名矿工。在那月儿初悬的远贺川河畔,归途中我听阿弘他们说着自己的故事。或者吹嘘酒量过人,扬起鹤嘴镐吓人,或是免费去看镇上的连锁剧①。——当时,均一语十分流行。就是说,我的扇子统统一个价,都是十文钱。尽管图案不同。有鲤鱼、七福神,还有富士山。扇骨仅有七根细竹,但很结实。我每天去矿上的陋屋,平均带着二十把扇子。我才不愿见到绿漆褪落的社宅以及社宅的太太们。扇子在矿工那儿好卖得多。偏远之处,有一间鲜族人居住的陋屋,被称做喇叭长屋。一间长屋居然住着十户人家。苇席铺就的榻榻米上,孩子们光溜溜地叠罗汉,宛如一堆剥了皮的洋葱。  烈日当空,挖来掘去的土地裂开了口。远处传来轰隆隆的轨道推车声,好像雷鸣。午饭时间一到,矿工们便像泡沫一样地拥出坑道。阴暗的坑道口由木材支撑着,活像一座蚁塔。年幼的我就在那儿守候着,拉住矿工兜售纸扇。矿工们的汗水已不是水,而是黑色的胶糖。出了洞口,他们一下子瘫倒在自己挖出的炭土上,像金鱼一样地大口呼吸,然后昏然大睡。那模样,简直就是一群大猩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写作,令我感觉到异常的充实,使我忘记了男人的抛弃、身无分文和饥肠辘辘。  我并不认为自己死后作品还将流传下去。但我却有一种自信,唯有这部《放浪记》还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共鸣。  ——林芙美子  林芙美子具有坚定的信念——只要世界上仍旧存在着贫穷、屈辱和青春,喜爱《放浪记》的读者就不会消失。  ——中村光夫,著名文学评论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放浪记 PDF格式下载



   最早认识林芙美子,不是源自她本人的作品,倒是透过桐野夏生以她为原型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有什么》。桐野撷取的是林芙美子人生的后半期,第一人称的日记体,写活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写作的女人,热情如花,孤独如棘。
  
   于是便对作品背后的那个她产生了兴趣。这才发现,日本导演成濑巳喜男也格外钟爱林芙美子的小说,《饭》、《闪电》,乃至《浮云》、《放浪记》等等,都被成濑搬上了银幕。高峰秀子的海报让人心折,《浮云》的雪子带着慵懒的轻媚,到了《放浪记》,她的眼神变得清淡又倔强。让人在心里暗自一惊:这,莫非就是芙美子文字背后的神态?
  
   没等磨蹭的我认真观影,新版林芙美子文集上市。素白封皮惹人怜爱,赶紧入手来看。
  
   《放浪记》是小说,也是日记。前后三部穿插交叠,大致的时间范围是一九二〇年到一九二八年,林芙美子十七岁到二十五岁。她在类似引子的前文中写道:“我是宿命的放浪者。没有故乡。”
  
   这个浮萍一样的女子自幼跟着母亲和继父辗转于日本各处。继父比母亲年轻二十岁,做点朝不保夕的小生意。在外人眼中,他们三个大约是古怪的一家。他们住最便宜的小旅店,有钱时吃喝,没钱时饿肚子。芙美子长到十来岁,自己打工赚学费,读了四年女校。正是烤着女校那点基础,她获得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自由。她写诗。芙美子的诗不是晦涩难懂的一派,而是直接从生活深处流淌出来,带着赤贫的热,像太阳底下尘土飞扬的路,就那么把完整的自己敞在你的眼前。而她的日记本身也像诗,句子活生生地蔓延,关于饥饿,关于这一份和下一份工作,关于漂泊,以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能承受之重”。
  
   现代的都市女作家们都喜欢在个人履历中注明“做过各种不同的工作”,仿佛如此一来就彰显出写作植根的土壤。芙美子写她的生存土壤,并不带任何的炫耀,因为那是她恨不得甩脱的日子。她是夜晚伏在纸箱上写诗的女人,她也是白天给玩具上色的女工,她还是女佣、破落酒吧的陪酒女、三行广告公司的收款员和“文案”。有时她和母亲一起走街串巷兜售衣物,一天下来,最大的奢侈是有澡洗,有被盖。最遭的时候,一家三口只有一床被,继父偏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男性在芙美子的生活中带着不祥的暗影。学生时代的恋人没娶她,之后她和一名有家室的演员纠缠了若干时间,再后来,她嫁了一个写作的男人,却不得不忍受对方的暴力和孤僻,终至分手。比情事更切近的是贫穷。她要操心的内容太多,食物,燃料,换季时没有衣服可穿……她的时间被赚取生活所需和写作的冲动瓜分,剩下给她的男人的并不多。读《放浪记》,你会深深地感到这个弱女子的孤单,尤其当她在浅草和一只小龟“对话”。她臆想出小龟的回答,一人一龟在阳光下凝眸良久。这一刻,饥饿和贫贱都远了,只有单纯的生的喜悦。
  
   她孤单又脆弱,却不易折。就像开花的荆棘。
  
   在任何时代,诗人的生存都不易。林芙美子为了生计不得不撰写童话。她渴望写小说,幻想着“要是有三十元,我就可以定心写小说”。她对想象中的上帝呼吁,“至少你要帮我,让我这伊索明日有饭吃”。她有时气急败坏,诅咒全世界。有时却又忽然睿智如老妇人,说什么“世事寂寥成佛难”。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五岁。因为年轻,所以真实。研究者爱用萧红来比喻林芙美子,萧红的《商市街》也是贫贱女子的记录,却少了林芙美子的锐利与泼辣劲。我觉得《放浪记》的文风十分眼熟,后来想起,早期的吴虹飞有几分像她。
  
   在我而言,有桐野的那本书打底,就像先知道一个故事的结局,再来读它的开始。
   结局几乎是圆满的:她得到了她想要的。说“几乎”,是因为世事古难全——
   林芙美子凭着《放浪记》的第一部迅速蹿红,可谓名利双收。多年以后,常有编辑坐在她家客厅等稿。她嫁了一名画家,那人堪称好男人的典范,只是夫妻之间总有些微妙,不像爱人,更像亲人或友伴。她虽是文坛大腕,因为个性直接又不顾及他人反应,恶评也多。这样一个炽烈的女子,早逝于四十八岁,想必是太拼的缘故。她写得太多太投入,字字掏心。


在安妮的文字里知道林芙美子,这本放浪记之前一直缺货。今天拿到手挺有分量的,看到文字上的简介也是淡淡的慢慢说话的那种人。是喜欢的方式。


还没开始看,林芙美子应该可以的


女性题材的小说很吸引人


看了两章,不错,是日记体


当时从书店看到这本就吸引到了 哈哈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书的旁边好像被猫挠过意昂 索性没坏 嗯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虽然才看了几章,但是很喜欢!推荐~


这书不容易一口气读完啊,中断了两次,到第三次才勉强看完。。。不能说不好看,只能说内容太纠结了,描述的生活过于困苦。


很有质感,觉得还不错~~~


还行吧,琐碎而随性。有时对作者挺同情的,但看着看着又对她不同情的。感觉她有些咎由自取。到底不是很了解那时期的人情风貌。这类的日本女性小说很多。还是更喜欢清贫赋那本小说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