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孙云龙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云龙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作上下两篇,上篇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费尔巴哈”德语原文和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生活概念为中心,深入细致地论证了一种新的解读“费尔巴哈”章思想发展脉络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生活概念为逻辑核心和写作线索、重建重构“费尔巴哈”章文本结构的建议。下篇的主题是以生活概念为中心对“费尔巴哈”章作思想的研究,力图确立生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初期中的核心地位。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生活概念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贯穿为连续的统一体,还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存在论基础,为重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指出了新的方向,为重新认识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打开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孙云龙,197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94年考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起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陈学明教授,期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培养博士全额奖学金,于2006至2008年间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习。2009年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2002年起就职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近年来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参与数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论题解释
  一、论题介绍
  二、选题原因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介绍
  一、思想史研究法
  二、跨学科多范式互动
  三、综合中外最新成果
  四、以逻辑分析为工具
  五、秉承总体性原则
 第三节 结构安排
 第四节 不足与检讨
上篇 以生活概念为中心的“费尔巴哈章文本研究
 第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形成史与版本考察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形成史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代背景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动机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时间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形成过程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内容和构架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保存及流转状况
   七、马克思、恩格斯二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关系及其争议问题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德、俄、英、日文本出版概况
   一、主要版本简介
   二、MEGA版简介
   三、版本简评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文翻译概况
   一、中译本出版简史
   二、中译本版本简评
 第二章 “费尔巴哈”章的文本结构及其争议
  第一节 “费尔巴哈”章的文本构成
   一、“费尔巴哈”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二、“费尔巴哈”章的写作过程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文本重构方案
   一、梁赞诺夫版
   二、阿多拉茨基版
   三、巴加图利亚版
下篇 以生活概念为中心的“费尔巴哈”章思想研究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开始尝试描述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特征,并试图从根本上颠覆这一观念论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创立新哲学。他提出新哲学必须放弃概念实体,以人的存在为哲学对象,从感性、有限性和个别性中派生普遍性。他提出,新哲学“并不将斯宾诺莎的实体、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抽象的、仅仅被思想的或被想象的本质当作自己的原则,而是将现实的或者毋宁说最最现实的本质,真正最实在的存在:人,即最积极的现实原则当作自己的原则。这种哲学,是从思想之对立物,即从物质、实质、感觉中产生出思想,并且,在通过思维过程来规定对象以前,先就与对象发生感性的、也即受动的、领受的关系。所以,我的这本著作,作为这种哲学的一个样品,虽然另一方面又是迄今为止的哲学之血肉相连的真正成果,但毕竟不是列于思辨范畴的一种产物,而且,它是思辨的直接反对物,它是思辨的结束”①。显然,费尔巴哈试图开启感性世界来取代黑格尔的概念王国,于是在此后的作品中,感性成为费尔巴哈哲学中标志性的主题。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中提出了黑格尔批判的纲领性意见,对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起到过重要作用,对日后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写作,有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该文献发表于1843年2月,费尔巴哈经由此文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导向一个全新的境界,把宗教批判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要求发展成为颠覆黑格尔概念体系的引爆点。费尔巴哈意识到,宗教批判的敌人并不是老年黑格尔派,而正是黑格尔本人。


编辑推荐

《"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研究》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PDF格式下载



一个新的视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