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外国文学史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 主编  

页数:

64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比较重视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介绍。教材的每一章除概述之外,都包括若干作家专节,分别介绍各个时期出现的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对于那些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我们则把他们列为重点,给以较多的篇幅,全面分析他们的生平创作和代表作品,以帮助读者获得较为深人的理解。大部分作家专节包括生平创作介绍和代表作品分析两个部分,少数作家的专节只综述其生平创作而并不单独分析其某一部作品,这是根据每个作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古代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荷马史诗第三节 希腊戏剧第四节 维吉尔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但丁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拉伯雷第三节 塞万提斯第四节 莎士比亚第四章 17世纪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弥尔顿第三节 莫里哀第五章 18世纪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菲尔丁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他重要作家再版后记第三版后记


编辑推荐

  对于外国文学领域来说,同样如此。如何描绘20世纪世界文学地图;如何阐述20世纪文学的历史行程及其所表现的人类共性和民族个性,其演变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如何探讨代表性作家的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及文艺思潮流派的嬗变;如何概括20世纪文学的成就和不足、意义和经验,已成为我们和同行的一项迫切课题。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这部五卷本《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3版)》,就是我们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努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外国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阅读小贴士:请自备《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三版),朱维之/赵澧/崔宝衡联袂主编并参演,南开大学出版社倾情奉献之文学史巨著。为了支持环保事业,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另备垃圾箱或塑料袋一个,用以珍藏这部经典巨著,谢谢合作。
  ———————————————————————————————————————
  (她说她是华丽的分割线)
  
  1.1 裸人与超人
  歌德和托尔斯泰两个赤裸的小老头,蜷缩在史学的阴暗一隅,不禁追忆起当年的意气风发与万千精神,现在却被人敲骨吸髓后遗弃在这荒隅之中。托尔斯泰忽然抖动一下嘴唇,说道,“老兄,浮士德表现了你的局限性啊!他缺乏革命的热情,没有改造现实的矛盾,哎,他是一个悲剧啊!你还使用了那么多典故和象征手法,让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这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你也是一个悲剧。”
  歌德看了看眼前的托尔斯泰,无奈地摇了摇头,叹口气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啊,我是一个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根本无法摆脱这个阶级与生俱来的鄙俗气和妥协性,我只能提出一个逃避现实,回避革命,妥协容忍的乌托邦啊。”
  说罢,歌德紧紧地抓住托尔斯泰的手,满怀悔恨和自责的表情,久久才平复下来。他对托尔斯泰说:“但是兄弟你怎么会被发配到这里呢?你可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啊!”
  托尔斯泰把双手放在胸前,像是在向上帝祈求原谅,然后才缓缓说道:“你是资产阶级,我又何尝不是一个贵族呢?在绝对真理般的阶级理论下,我竟错误地把俄国前途寄托在一部分优秀贵族的身上,而且还把人民写成了博爱宽容忍让的不良品质,都是我认识的局限性啊!”
  托尔斯泰忽然把目光放远,看见的却是一片永无止境的时空的洪荒,一阵阴风吹过,歌德和托尔斯泰都不禁瑟瑟发抖,这是他们生前的罪孽啊,被无产阶级的大法官判进了这个时空黑匣。似乎有很多往事都被托尔斯泰遗忘了,但是安娜•卡列尼娜却如同一个记忆的组合体般闯进了他的大脑。
  “安娜明明是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进步女性,我为什么要让她爱上沃伦斯基呢?是我的局限性害了你啊,我甚至还要上帝来惩罚你,我真是个混蛋,还是超人列宁说的对,我是可笑的,是极其可笑的!”这时安娜摇身一变,忽然成了玛丝洛娃的模样,托尔斯泰心头又是一惊,旋即充满了更深重的罪恶感。
  “哎,玛丝洛娃,我也对不住你,明明让你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为什么要让你倒退回宽恕和仁爱的品质呢?你应该斗争,斗争,再斗争的啊!我,我真是……”
  托尔斯泰有些泣不成声,歌德安慰性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自觉地叹道,“我们都是受了阶级局限性的苦啊!”
  忽然一道圣光射进这无边的黑暗之中,刺得两人睁不开眼,良久才看清光束的来源,原来是列宁,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就如同圣三位一体的那位神明。但是马雅可夫斯基似乎看穿了这两个人的心思,沉声说:
  “列宁同志不是神,是人,是大写的人,是超人!他,对同志满怀着人性的温暖,和悦可亲。他,站在敌人面前,比钢铁还坚强!”
  歌德和托尔斯泰猛然跨越了时空的距离,听到众人在吟诵马雅可夫斯基那超越真理的动人诗篇:
  “无产阶级革命——好!社会主义祖国——好!”
  忽然一只海燕如圣灵般划破时空,具有大无畏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高尔基缓缓走来,在他的身上汇聚着尼洛夫娜的光辉形象,正是她的觉醒标志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断深入人心,变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是无产阶级的艺术丰碑,是世界文学中最最辉煌灿烂的一章!
  列宁笑而不语。一刻。列宁还是笑而不语。二刻。列宁依旧笑而不语。
  歌德和托尔斯泰自惭形秽地低下了头,连看都不敢看一眼这光芒四射的三个思想深刻卓绝的超人,在超人的面前哪有思想幼稚可笑的裸人的立足之地。歌德和托尔斯泰,可怜的两个驼背小裸人,在阶级的局限性中败下阵来,落得片甲不留。
  
  (他说他是寂寞的分割线)
  
  1.2 顽固的小老头们与顽固的小老头们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率领着一群顽固的小老头们写出了这样一部精彩绝伦的欧美阶级斗争史,荣获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初版完成于80年代初,再版于1993年,第三版则于2003年修订完毕,每次修订都耗时一年,真是用心良苦。成为了诸多大专院校的指定教材,XX大学的研究生考试的指定教材!一批顽固的小老头们,教育了一代代即将成为顽固小老头的大小学生们,利奥塔说的对——一切教育都是非人的!
  1.21 小老头们的假面舞会
  这帮顽固的小老头们是无比执着于上个世纪的译名,其中有不少是他们自己翻译过的,比如朱维之先生翻译的《失乐园》中的撒但。(弥尔顿这一节是为数不多的九章阶级斗争史中可以读的下去的一小节,而且朱维之先生的翻译也确实比另一个译者金发X更加精彩)但是有很多都是前后矛盾的译名,比如P122先后出现答丢夫和达尔杜弗两个名字,而p13的《一罐金子》到了p120就变成了《一坛黄金》……
  既然2003年修订过,为什么就不能采用现在的通译呢?为什么一定坚持把简•奥斯汀译成吉恩•奥斯汀,把玛加蕾特译成玛甘泪,把贝奥武夫译成贝欧沃尔夫,把巴洛克译成巴罗克……通过给这些作家作品带上不合时宜的假面,这就是独树一帜,就是自己的特色了么?
  还是不要在纠结于译名问题,实在有太多其他的问题需要在乎,而这不是重点所在。先回到假面舞会这个词,用不同的译法戴上了第一层假面,对作家作家的肆意拼剪和曲解则构成了第二层假面,戴着重重假面的作家们还要被迫翩翩起舞,实在是摧残至极。这里用心理分析和女性主义滥觞的词汇“阉割”倒是更为贴切,不错,这正是一群被阉割之后,还有嫁接上野狗生殖器的作家们的故事。
  于是劳伦斯被抽走了他的全部血液,被描述成一个席勒式的作家;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则变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契诃夫那么优美哀婉的《忧伤》变成了阶级斗争的产物;莎士比亚汹涌澎湃的悲剧被简化成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写照;拜伦式的英雄是必然毁灭的,因为他们的阶级属性;梅什金真的被当成了白痴……
  除了被阉割且置换的作家,还有那些消失不见的作家们,博尔赫斯连同他最欣赏的康拉德和斯蒂文森一起消失在文学史的迷宫之中,这里水深,太深了。博尔赫斯在他的私人藏书里写道:“传播声名的是大学里的教授,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文学的美,而是文学的运动,年代以及对一些作品的繁琐分析。”他还借用了卡莱尔的一句话来讽刺这种被制造出来的历史,“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人描写着。”不过看了此本文学史没有打算描写博尔赫斯的医院,可怜的博尔赫斯,拉美文学之父,就这样被忽视掉了,不过这也是他的庆幸,毕竟可以逃过这一劫,幸哉幸哉!幸甚至哉!
  ———————————————————————————————————————
  (她说她是忧伤的分割线)
  
  1.22 另一帮顽固的小老头们
  
  在文学史中消失了的博尔赫斯,反而获得了一种存在的自由,他没有被描述,也没有被定义,而是独自徜徉在自己的巴别图书馆里,去邂逅一个又一个作家和文学的本体,以及由文学史制造出来的种种虚像。在那里,他首先遇到了两个雨果。
  一个雨果生存在19世纪的法国,而另一个则是诞生于20世纪的中国,准确的说是南开大学出版社。19世纪的法国雨果无可奈何地望着20世纪的中国雨果,恨不得一拳打过去,只是他深知那不过是一种虚像。
  博尔赫斯告诉19世纪的雨果,20世纪的中国雨果贴着局限性的标签,是只属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他的所有人道主义的观点和理想,已经被归入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别且污蔑他做了错误的时代判断,他把阶级矛盾问题看作道德问题,明显的成为了软弱无力的代名词,20世纪的中国雨果俨然成为了一个反动的保守派。博尔赫斯是带着一种轻松诙谐的口气叙述的,毕竟,他本人对文学史充满了蔑视。
  19世纪的法国雨果无所谓的耸耸肩,笑了笑,转身走了。
  这时又一个小老头走了过来,博尔赫斯心头一惊,哎呀,这不是他的初恋陀思妥耶夫斯基吗?老陀颤颤悠悠地和博尔赫斯打着招呼,两位小老头欢聚一堂了。
  “你知道吗?……”博尔赫斯才要开始讲述,20世纪的中国老陀,可是19世纪的俄国老陀轻轻地拍了拍博尔赫斯的肩膀,似乎洞察一切之后沉静地说:
  “没事的,我还是相信爱,相信超脱于所有苦难之上的伟大的爱,即便这样被肤浅粗鄙的人们说成是一种迷信,一种落后,乃至一种局限性。但是,我依然愿意相信我所虔诚地信仰着的爱的力量。”
  这回,轮到博尔赫斯耸了耸肩,笑了笑,目送老陀颤颤悠悠地消失了。
  接下来,自由人博尔赫斯还遇见了小老头屠格涅夫和一个守旧的贵族知识分子,巴尔扎克和一个犯了时代错误的人,莎士比亚和一个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斗士等等,这是一群多么顽固却又可爱的小老头呀!
  
  (它说它是华丽,寂寞且忧伤的分割线)
  
  2 反书?先知书?——漏网之鱼与另一种解读
  改良有罪,造反合理,我们要斗争,斗争,再斗争!
  一切改良派都是不彻底的,要不得的。
  反讽的集合。碎片。超现实主义的对话游戏。
  海涅说,无产阶级是不懂艺术的。
  恩格斯回应,屎堆的德国,资产者是屎。
  伊索寓言宣扬的谦卑是一种消极性的品质,不斗争怎么性呢?
  伏尔泰全部哲理的真谛在于“种好眼前的地”。
  斯大林是不完美的,但列宁同志是至高无上的。
  幻想走中间道路只能说明政治上的天真幼稚。
  革命与反革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即使在夫妻,父子之间也不可调和。
  易卜生认为,工人阶级是一群无所作为,受人操纵的群氓。
  马克思反驳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推动力和创造者。
  萧伯纳接着说,无产阶级只要给谁他们好处,他们就受谁支配。
  季米特洛夫斯基认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但是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手,所有的作家都在拼命地扯着历史巨车的后轱辘。
  
  不负责任的真相与结语:
  终于完成了这德勒兹-普鲁斯特式的清空,这坨史,但愿再也不见!
  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整体上说还是不错的 大家要耐心 看的越多越能体会到好 要经过一些时间的 看这本书必须要两遍以上 拿出至少两个月专门看 才有可能看进去 希望对备考的同学有用 文学是突击不来的


   阅读这本书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上了大学,逐渐有了一些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对于主流价值观关照下的文学状况,我们不能有过多的指摘,毕竟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很讽刺的是:这也是书中许多被划入“进步”行列作家所反对的东西。已经进入21世纪十年了,在这里我们依然发现一堆类似文革当中口号性质的东西。依旧是挥舞着意识形态的大棒对着艺术狠狠砸去。我看到一系列伟大的名字在这条大棒下失去颜色: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托尔斯泰,歌德...还有很多人甚至没有资格出现在这本所谓“史”的书里。假如说“史”的功能是列举发展轨迹而不是做出评判,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所有的人文关怀都是反动的,保守的,妥协的。激进的,革命的。暴力的,就是好的,就是先进的,优秀的,值得借鉴的。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这样的划分,对于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也无法多说什么,毕竟现在的“在位者”是借助暴力上台的。所以这样的倾向我认为也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本质。
   曾经记得一句话,不能让文学做理性的婢女。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文学做了意识形态的妓女。而且被打扮地花枝招展。而且还要招摇过世。而且还要指责那些没有做妓女的——你们不知道羞耻...
   好吧,这是一个妓女横行的世界。


  就是阶级分析法的典范,什么人都说是看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什么,但是忽略了资产阶级的什么什么性。
  要不是考试才不重新看,麻烦死了。


  作为纯理论与学术性的著作,文学史同以往读过的文学作品有一段感觉上的差距,纵向与横向的链条上,铺卷着欧美人文科学最为浓墨重彩的画卷。从历史的沿革来看,希腊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以及基督教义的《新约》,是中世纪前最出色的三部文学作品,其余漫长的岁月里很难再有哪部书可以同上述三者相抗衡。文艺复兴后,这种垄断局面才被逐渐打破,首擎大旗的便是薄迦丘的《十日谈》,继而《堂吉诃德》与莎士比亚戏剧再次雄踞一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七世纪以后,欧美文坛便持续繁荣下去直至今日,涌现出大量杰出作家与优秀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戏剧、诗歌位居主导地位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登上历史舞台,再到自然主义和现代派诗剧的泛滥,文学史的变迁历程最为真实地反映了封建主义社会形态被资本主义所动摇,两者互相争斗、妥协,最终因循必然规律被取代的全过程,当然19世纪后期的许多作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发展的部分经历。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为不同地位的阶级所服务,任何脱离时代大背景的文学创作都会受到压抑和阻滞,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作品才能慢慢被认可,达成共识。但不可否认有些创作确实没有包含着历史的、人文的或阶级的色彩,例如一篇纯粹描写景致的散文,不过其中一定蕴孕了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而作者生活的社会、时代是要受到制约的,文学是现实的缩影,历久弥新,阅读过文学成长的记录,会产生一种提纲挈领的感觉,从而更加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作者的思想转型过程,为日后的读书做一下比较充分的准备。


  此书评价经典的文学史观,是绝对落后和过时的!越是革命的,越是优秀的;离劳苦大众立场越远,就越反动,越有局限;作品越能反映社会生活,越是掘封建的坟墓和资本主义的坟墓就越赞扬;文学性,艺术性只是附庸。革命的作品艺术差点比所谓反动的作品艺术上完美要好得多。
  要命的是,编者认为,人道主义人性论是要不得的,是贬义的,是作者世界观的偏见和局限;温情是要不得的,至高无上的只有阶级性。只要作品稍微偏离人民的阶级立场,立刻就大棒一挥,上纲上线,贴上“落后”“小资产阶级”“思想局限”“反动”“幼稚”等等标签!丝毫不考虑也许正是温情主义是作品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之所在!
  编者的政治嗅觉异常灵敏,拿鼻子随便一嗅,就能明辩“是非”,先把立场站稳了,才小心翼翼地分析起作品。这种过于敏感的神经估计没有经过反右文化大革命从而造成心灵的创伤很难养成的。
  可惜的是,编者虽然在90年代初编写此教材,却无法摆脱反右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不仅不能反省和超越,反而在心灵的创伤下无知无觉,继续搞那套阶级分析法,把作品的活力弄得支离破碎。自己被毒害了还来害后来人!通读整部书,时时感受出文革文风的阴魂不散!
  在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理论背景下,此书才真的是反动和开历史倒车的!
  悲哀的是,此书却不断重印,被一所又一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参考书,几乎成了外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不得不反思!


  比如
  书中引用了一段雨果的“九三年”中的名句: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后面一句就是,这体现了雨果的局限性。
  
  
  
  看到那时候,我有种撕书的欲望……


一针见血,幽默诙谐。这本文学史确实糟透了。


"看这本书必须要两遍以上 拿出至少两个月专门看"......简直是在自杀......


看了三四遍了 没有启发之处


貌似很多学校考研指定这本书 这不是要逼死人么


还有雨果。。。他的人道主义被评价为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还有马克思的话“批判的武器代表不了武器的批判”被当作比人道主义更为深刻的一种充满理性的不可辩驳的真理 呵呵


雨果的人道主义被评价为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这句话我小学时暗暗反感,暗暗觉得雨果是对的,今天楼上一提醒,想起来了,确实不用暗暗


你以为在中国学者想说什么就能写什么啊?
何况这是教材,现在的本科生也是当中学生对待的,就是学校管理松,剩下的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文科还是老一套
建议看看老先生们的其他著作
这本书就当教材随便翻翻吧
另,部分写的不错,特别是弥尔顿纳博科夫的那一章,很有味道
有些章节的一版作者已经去世,所以后来者也只能改改,为了尊重前辈
而前辈却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写下的文字


没办法 谁让是硕士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我看得时候一阵阵恶心 怎么那么硌应


纳博科夫的那一章还是不错的


我们学校的教材,我学的痛苦死了…


我一直是在看郑克鲁编的外国文学史,感觉还不错,就是觉得语言有些累赘,但是看了这篇点评之后,觉得我应该是挑了本思想较正确的书。


这本差到不能再差,一考完试,我就撕碎扔垃圾桶里。


这本书以及那些教科书本来就是违心之作……真正的好东西其实都在专著里面,总之就是2楼那句话:你以为在中国学者想说什么就能写什么啊?


恰说明这个书有用,凡是它反对的,你都重点学习就可以了


我同意!!!


因为这个给一星么?


不说别的,单篇作家介绍中,居然还有欧仁鲍迪埃,就凭这个,足以将其b4到底。


历史的局限性。。。


我强烈同意


书嘛 见仁见智


好的部分也不少


全书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局限性,这不是世界文学史,分明写的是世界阶级斗争史!难道一定要在译名哪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吗?放着那些通俗流通的译名不用,非要使用一些别出心裁的译名,对于熟悉了通译的人来说完全就是阅读障碍。好吧,考完试唯一要做的就是扔掉它......


妈的这书是我们的教材!恨死它了!


呃……考虑要不要买这本……


出了希腊罗马部分,通通有撕书的欲望。


悉尼卡通你到底学啥的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