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经济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王艳灵,李坤望 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艳灵,李坤望 编  

页数:

358  

内容概要

  《经济与全球化丛书·中国经济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首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论坛文集》介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别人会有一个不同的清单。但对生活在中国和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研究的经济学者来说,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他们仍然可以从事相关的课题和政策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在美国或者其他高收入国家,大多数治理经济的结构和组织已经发展成型,其政策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边际性的。在中国可不是这样,但这既是机会,也是威胁。我相信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会员有能力和手段确保机会占上风,而不是威胁占上风。

书籍目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学如何为中国社会进步服务 中国模式的争议与中国道路的探索 中国经济改革与CES的历史使命 人的决策驱动和理性假设——兼评《经济人的本性》 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转变 “三农"问题与城市化 沿海城市的高房价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工农差别的缩小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现行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城乡统筹中的“三个集中”:以成都市为例 国际背景下中国当前的农业问题 中国城市化:共识与歧见 劳动、社保与公共财政 中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实施交通拥挤收费之研究 中国医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关于促进民生与经济增长的意义 中国城乡人力资本及其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的医疗负担 金融体制改革 “堰塞湖”与通货膨胀预期 中国三大金融改革的利弊分析及相互关系 资本壁垒与产业集群——基于浙江濮院羊毛衫产业的案例研究” 美元体系与泡沫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 破解“中国制造”之谜:中国出口战略是否带动了内生技术增长?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变迁 中国出口结构真的升级了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粮食安全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就有声音大喊“谁来养活中国?”(Brown.1995),这个问题引起不小的国际恐慌。虽然由于言过其实的描绘引起中国政府的不满,后来的20年实践也支持中国自己基本能养活自己的观点,这却是最早的提醒大家关注粮食安全的警笛。中国经济改革始于农业生产机制的变革,初期的成果就在于农业产出明显提高,结束了建国以来食物一直供不应求而不得不严格采取供给制的状况,中国人在近代史上第一次享受了食物充盈市场,价格长期稳定在低水平,吃饱已经不是问题的状况。然而,新的形势酝酿着对粮食安全的严峻挑战。 (一)压力的来源 随着人均收入的迅速提高,人们不断追求着如何吃好。食物消费结构出现变化,就是食物中植物性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被动物性的蛋白质成分逐渐取代,营养成分升级,肉蛋奶的需求急速上升。在养殖业的生产中,每一单位蛋白质食物可食用部分需要二至八倍的粮食来转化。这就造成对粮食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中国人均粮食消费从50年代的24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90公斤(佚名,2011)。其中肉类的消费量则从60年前的4公斤提高到目前的55公斤,意味着人均饲料用粮增长了十倍多(王志、滕军伟,2009)。同时,我国人口也翻了一翻。 从供给的角度看,形势日趋严峻。城市化占用了城郊大量良田。虽然国家有政策总耕地亩数不变,失去的耕地由新整理出的土地代替,新增土地是否严格等量于失去的土地,而且其土壤质量和供水条件等远不及失去的土地,在产量上会打折扣。由于环境的压力,国家不得不在1999年试点,2002年全面采取退耕环林还草的政策,鼓励农民放弃在一些易于水土流失的山坡地和濒于沙漠化的平地种植粮食,转而种植林木、草场等多年生的植物。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到目前的18.26亿亩。 另一方面,由于华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严重依赖灌溉,而城市发展造或的水资源紧缺,已经使地下水濒临枯竭。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气候的变比差别加大,降水更加不均衡,旱灾和涝灾交替出现的频率加大,粮食生产受损失。 由于城市发展、城乡收入差别、农产品价格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喊市。这些流入城市的人口在年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开创精神等各方面都较留下的人口更具优势。结果是务农的农民数量和质量都在萎缩,这也将是阻碍农业生产继续进步的原因。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首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论坛文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经济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