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安徽若干经济问题实证分析与研究

骆飞 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作者:

骆飞 编  

页数:

452  

前言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组建已四度春秋。四年来,安徽调查总队在国家统计局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统计调查队伍建设,着力夯实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工作,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来,安徽调查队系统坚持“立足安徽,服务地方"的宗旨,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调查监测,创造性地开展和提升统计调查优质服务,围绕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了近100项研究课题,汇集全系统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机动灵活、反应快捷的优势,依托全面、系统的调查资料,运用新的理论和科学方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揭示经济社会现象内在发展变化规律,形成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的结论及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肯定、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奏响了统计调查服务主旋律,展示了调查队的品牌形象和精神风貌。  其中《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问题研究》荣获2009年全国“义乌杯”优秀统计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比一等奖;《对我国当前物价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对策建议》和《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研究》分别获得2008年度全国城市社会经济调查优秀课题一、二等奖;《安徽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调查与研究》荣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比二等奖。

内容概要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14号)精神,于2005年11月,在原安徽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企业调查队基础上设立的,隶属国家统计局,为正厅级单位,垂直管理省内49个市县级调查队,肩负为中央和地方统计调查服务的双重使命。 本书汇编的31篇课题研究分析报告,是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06年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奋力崛起”这一发展主题,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翔实的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撰写的,比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安徽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性。研究领域涉及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农村土地政策、劳动力转移、居民收入消费、物价以及中小工来企业发展等等。分析研究有一定深度,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具有前瞻性。相信《安徽若干经济问题实证分析与研究》对从事经济研究尤其是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同志,会起到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书籍目录

前言安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模式调查与研究安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问题研究安徽新农村建设示范效应研究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潜力研究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报告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问题研究安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从业问题研究安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部传统农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研究土地流转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粮食价格与宏观经济之关系研究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拉动安徽经济增长安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中低收人家庭住房保障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安徽城镇居民消费 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房地产业调控面临的问题和政策选择水资源价格合理形成机制探讨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研究对我国当前物价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对策建议积极参与区域分工 主动承接经济辐射沿江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安徽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经济繁荣相关性研究企业节能降耗研究安徽工业强省战略研究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

章节摘录

  【摘要】本课题以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为指导,立足安徽实际,运用微观抽样调查与宏观全面统计资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新农村发展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进行客观描述。同时,借鉴城市社区建设和国际经验,探索符合安徽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出安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十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具体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证经验及模式的特点,剖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突出研究的现实性、地域性和针对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措施,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提出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但对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差异性。基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选择上,将有较大区别。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探路者,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税费改革”,都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以安徽为研究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模式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课题组期望通过本项研究,不仅能为安徽不同地区建设新农村目标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对具有诸多相同特点的中西部省份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一、新农村建设概念的理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演进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被赋予特定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一个渐进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刘少奇曾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着眼于所有制关系。  60年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中央以文件形式号召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投身农村锻炼,促进农业生产。这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基本上属于一种政治口号,欠缺实质性的内涵。  80年代,在改革开放中,农村彻底废除1958年起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止计划经济时期“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式,提出要“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要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新农村,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上的转变。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安徽若干经济问题实证分析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为写论文准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