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翻译伦理

张景华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景华  

页数:

234  

Tag标签:

无  

前言

  意大利裔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影响最为广泛、思想最为深邃、著作被引用次数最多,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翻译研究不仅为当代西方译论的“文化转向”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近年来的中国译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译论界虽然大量引用和论述韦努蒂的翻译观,但是都没有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还存在不少“误读”。所以,选择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克服误读现象和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论困境以及未来趋势;并更深刻地认识西方翻译理论的本质,为借鉴西方译论提供宝贵经验和重要素材。本书主要沿着“解读”、“批判”和“反思”的基本思路推进。  第一步是“解读”,概括了韦努蒂自始至终所坚持的理论主张。针对“译者的隐形”——当代英美国家文学翻译的现状,韦努蒂对当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两大重要观点:第一是倡导异化翻译论;第二是坚持提高翻译的地位。本书侧重从“翻译伦理”角度去解读韦努蒂的翻译理论。首先,因为异化翻译论的价值基础是“差异性”(存异)伦理,主张翻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彰显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异质性,而且要推动译语文学和文化系统的变革。其次,韦努蒂要提高翻译地位的主张,是借后结构主义理论消解原作和作者“权威”,对原作与译者的传统翻译伦理关系进行解构,甚至颠覆。所以,本书在解读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时始终紧扣翻译伦理这一关键线索。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研究意大利裔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书中详细解读了韦努蒂自始至终所坚持的理论主张,分析了其思想的理论范式与伦理诉求,同时对韦努蒂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借鉴和传播进行了“反思”,即深入思考其差异性伦理的局限性和本身的“矛盾情绪”。  本书适合从事外语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张景华(1973-),博士,副教授,已在《中国翻译》、《翻译学研究集刊》(台湾)、《外国语文》、《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国外外语教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中西文化研究》(澳门)、《当代文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译著《译者的隐形》(外研社):目前主持省重点科研项目“后现代文化思潮对翻译伦理的影响及其反思”。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第2章 韦努蒂的译论范式与伦理诉求 2.1 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 文化背景:全球化  2.1.2 理论背景:文化转向 2.2 对传统译学范式的批判  2.2.1 对语文学范式的批判  2.2.2 对语言学范式的批判 2.3 理论基础与伦理诉求  2.3.1 解构主义视角  2.3.2 后殖民主义视角  2.3.3 女性主义视角  2.3.4 新历史主义视角  2.3.5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  2.3.6 精神分析视角第3章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与伦理政治 3.1 异化论的起源:新直译主义 3.2 异化论的传统:德国浪漫主义 3.3 异化论的前驱:纯翻译伦理 3.4 异化翻译理论的谱系学分析  3.4.1 施莱尔马赫的二元论  3.4.2 庞德的自主性翻译  3.4.3 路易斯的妄用忠实 3.5 异化与文学翻译的乌托邦  3.5.1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  3.5.2 文学翻译经典的构建第4章 韦努蒂论翻译的窘境与翻译伦理 4.1 从翻译伦理看翻译的边缘性  4.1.1 归因之一: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4.1.2 归因之二:现行版权法的歧视  4.1.3 归因之三:价值无涉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窘境的突破与伦理定位  4.2.1 翻译与著作身份定位  4.2.2 翻译与文化身份构建  4.2.3 翻译与人文科学研究第5章 伦理的失落:韦努蒂翻译理论在中国 5.1 评介与解读 5.2 借鉴与运用  5.2.1 对中国传统译论的阐发  5.2.2 对归化与异化之辩的影响 5.3 反思与问题  5.3.1 理论的反思  5.3.2 存在问题第6章 批判韦努蒂:差异性伦理的局限性 6.1 翻译伦理的整体趋势:从一元到多元 6.2 当代译论的伦理倾向:从求同到存异 6.3 差异性与翻译理论的错位  6.3.1 泛政治化倾向  6.3.2 反实用伦理倾向 6.4 差异性与翻译理论的矛盾情绪  6.4.1 翻译策略:是对立还是暖昧  6.4.2 翻译行为:是自律还是他律  6.4.3 翻译政治:是霸权还是民主第7章 反思韦努蒂:元伦理学的批判视角 7.1 悖论与翻译的伦理属性  7.1.1 正反矛盾  7.1.2 主客观矛盾  7.1.8 关系矛盾 7.2 翻译研究与元伦理学视角  7.2.1 翻译理论:应然视域与实然视域  7.2.2 翻译标准:忠实伦理与多元伦理  7.2.3 翻译主体:社会伦理与个人伦理第8章 翻译伦理研究的展望附录作者与韦努蒂的对话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3.5 异化与文学翻译的乌托邦  文化工业的冲击和大众传媒的崛起,我族中心主义的归化翻译日趋泛滥,真正的文学翻译似乎正走向死亡,韦努蒂正是看到了当代英语文学翻译的精神枯萎。要走出困境必须唤起翻译的乌托邦精神,韦努蒂提醒人们注意文学翻译的“乌托邦之维”翻译在其本土刻写的过程中,能释放出一种意义剩余,这种剩余在韦努蒂看来,不仅超越了主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状,还将转化为“文化遗产”,异化翻译蕴含着一种希望,即语言和文化差异不会导致对异质性的排斥。所以,异化就是要寻求异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翻译研究、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作为一个差异而非同一的场所,克服文化自恋,达到自我与他者的“相互交融”和“相互砥砺”(刘军平,2004:14;17),从翻译审美的陌生化和经典的构建来看,这种交融与砥砺就是~种翻译的乌托邦精神境界。  3.5.1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  异化翻译就是异质性话语的实验,韦努蒂有时候甚至干脆称“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从施莱尔马赫到庞德;从贝尔曼到路易斯,这一条线索始终贯穿异化翻译论的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参见Venuti,1995a:187;1998:126;2004a:224.225)。如果译者顺从归化翻译,选择透明话语,抹去异域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那么翻译将会是怎样的情形?为了译本的可读性,这样的翻译只会是简明的语言、线性的句法和熟悉的词汇,单向度的语言和文体。那么,要打破这种僵化的常规,韦努蒂提倡的“形式实验”,追求陌生化,所以韦努蒂的异化不仅意味着“外国化”,还包含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异化效果”(Brechtian alienation effects)和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Russianformalist ostranenie)(Gentzler,2003:19)。  翻译审美的陌生化与语言文化的异质性是无法分开的,翻译所面对的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使对译本的陌生化审美成为可能,它使审美主体和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感受“新知”和“新奇”,因此,由差异性构成的异质性使翻译陌生化(陈琳、张春柏,2006:93—94)。这种诗学理念拒绝通顺,因为通顺是一种定性的规范,异化就是要让读者欣赏那种不受拘束的、“反常的”语言表达(王东风,2005:14)。因为在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里,翻译还应该为目的语注入新鲜的文体风格。所以,“轻度的违反规范不仅可以容忍,反而应该受到鼓励”(孙艺风,2003:5)。这样的违规行为并非译者有意而为,从现代文体学来看,实际上在源语文本就已经出现了“违规”,在文学作品里尤为常见,所谓“陌生化”便是有意识的违规之举,翻译应该在译文中保留甚至彰显这些特征。其实,早在韦努蒂之前,就有很多学者有过类似论述和尝试,爱尔兰诗人希尼(Seamus Heaney)在其著作中的“翻译的影响”中提出,“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Heaney,1988:56)。韦努蒂不但将差异性视为对陌生化的追求,而且从翻译伦理上升到更高的美学层次。  从传统理论来看,翻译的陌生化主要通过“移植”,把源语文本的异质性搬到目的语文本中来。但是这种手段可能造成过分直译的文本,影响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反而破坏异化翻译的初衷。当代翻译理论体现了更为开阔的视野,有论者认为翻译审美的陌生化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异域化”(alienness)和“杂合化”(hibridity)(陈琳、张春柏,2006:93)。“异域化”指的是将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保留,或把文学样式、文学手段、文学主题或文化信息陌生化。“杂合化”指的是将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同上:94)。异化所蕴含的翻译审美的陌生化也体现了这种理论倾向,浪漫主义的异化主要通过直译的“移植”来实现翻译的陌生化审美,把异域文本的各种诗学特征搬运到目的语中,创造一种新奇的文学效果,虽然译文的语言有较浓的“翻译腔”。但批评者没有意识到,一种文化形式中不地道的语言能在另一中语言中产生美学效果(Venuti,1995a:118)。但是,以庞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异化翻译则是一种杂合,手段丰富多样,并且体现了翻译审美的自主性:既独立于源语文化,又独立于目的语文化的诗学效果。  20世纪之初,在狄金森和惠特曼逝世以后,美国诗坛过分讲究措辞谋篇,矫揉造作,凄婉多情,甚至无病呻吟。针对诗坛因循守旧、缺少创新的风气,庞德认为外国诗歌具有英语诗歌缺少的洞察力,这些洞察力正是英语诗歌“应该追求的发展道路”。庞德反叛的传统,其异化翻译推动诗歌创作,实际上是挑战当时“软绵绵的”颓唐诗风。现代主义在诗歌翻译上偏离了维多利亚诗风中过多强调格律的陈规,关注的是诗歌的意象,认为诗歌翻译没有必要为了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不必要的词藻,因而提倡按照自然的语言节奏写诗和译诗,庞德的陌生化首先表现在文本的选择上,他在发表《华夏集》前翻译了托名汉武帝的一首尘封在中国古典诗库里的平庸之作《落叶哀蝉曲》,后成为美国诗歌史上的名篇。原诗为:“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女兮安得,感余心兮未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学术界普遍认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极其深邃.作者在全面解读韦努蒂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其理论视角众多.色彩斑斓,带有明显的“悖论”色彩,表述“暧昧”,立场“游移”,并进行了充分论证。  ——山东大学 孙迎春教授    作者从翻译伦理对韦努蒂的思想进行解读、批判和反思,对促进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还指出其理论来源的多元性,批判其“矛盾情绪”。另外,对翻译伦理研究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 张春柏教授    作者从后结构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讨论了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指出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保护美国的文学和文化政治利益.还藉此突出翻译伦理的民族性、政治性和时代性,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天津师范大学 李运兴教授    I am most grateful to you for the time, effort, and expertise you have devoted to mywork and especially to insuring that a mor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of it is available in China.  ——Temple University Lawrence Venuti


编辑推荐

  《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学术平台,旨在探索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展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文库体现了学科融通,兼收并蓄的编辑理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翻译伦理 PDF格式下载



翻译伦理,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虽然没仔细读,但对理解相关的翻译理论很有帮助


书很好,但速度不给力!17号早上9:16:51下单,说是当天即可送达,结果当天晚上20:52:31才扫描入库,第二天下午5点才送到!当当食言,不守信用!!!


该书理论性较强,适合研究者阅读。对写论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哟!


很好,为了写论文买的


正好要写这方面的论文,有一定的帮助


好书,对写论文有帮助!


物流相对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