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中国盲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3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作者:

海伦・凯勒  

页数:

321  

译者:

朱原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书的书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887年到1890年之间的7封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7岁的盲聋哑孩子,只学习了三个半月写出的第一封信。以及其后4年在思想和文字上的迅速发展,语文水平大大超过了没有生理缺陷、接受正常教育的同龄儿童。第二部分是1981年到1901的10封信。海伦10岁的时候就热心为一个5岁盲聋孩子汤姆募捐,让他受教育,以后又为盲人福利举办茶会,为她家乡小镇筹办免费图书馆等等。很清楚,这时海伦的幼稚的心灵里,已经滋生起帮助他人、帮助困苦人的崇高思想的嫩芽,体会到盲人接受教育的重要。这是她后来矢志不渝地献身盲人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

书籍目录

序译者前言我生活的故事(汉英对照)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王海珍 译

章节摘录

  我一生中的第二件盛事,要算1888年5月到波士顿的旅行了。做好出发前的各种准备,老师和母亲同我一起登程,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最后抵达波士顿,这一切都宛然如同昨日。这次旅行同两年前到巴尔的摩的旅行迥然不同。我已不再是易于激动兴奋,一会儿也闲不住地在车上跑来跑去的小淘气了。我一动不动地坐在莎莉文小姐身旁,专心致志地听她给我描述她从窗口看到的一切:美丽的田纳西河、一望无际的棉花地、山丘和森林以及火车进站后蜂拥而至的黑人。他们笑着向火车,上的人挥手,来到一节节车箱叫卖香甜可口的糖果和爆米花。在我的对面,坐着我的布娃娃兰希。她身上穿着一件用方格花布新做的外衣,头带一顶弄得很皱的太阳帽,一双用珠子做的眼睛直盯着我。有时老师讲述得不那么吸引人,我便想起了兰希,把她抱在怀里。但我多半时候不能照顾她,只能自我安慰地认为她已经睡着了。  由于我将没有机会再谈到兰希,所以我想在这里告诉读者,在我们到达波士顿后不久它所经历的不幸遭遇。一天,我做了几个泥饼拿给兰希吃,她怎么也不吃,而我偏要它吃,结果给它弄了一身泥。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洗衣女工看到娃娃这么脏,便偷偷地把它拿去洗个澡。可我那可怜的兰希怎么经得起用水洗呵。等我再见到它时,已成了一堆乱棉花,要不是它那两个用珠的眼睛以怨恨的眼光瞧着我,我简直认不出是它了。  火车终于进站,我们到达波士顿时,真好像是一个迷人的童话故事变成了现实。那“很久很久以前”就是现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在脚下。  一到柏金斯盲人学校,我就和那里的盲童交上了朋友。他们都懂手语字母,这使我感到说不出的高兴。能用我自己的语言同其他孩子交谈,怎能叫我不高兴呢?在这以前,我一直像个外国人,得通过翻译同人说话。而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说的都是劳拉·布里奇曼发明的手势语,我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过了一些时候我才知道,我的新朋友们也是盲人。我只知道自己看不见东西,但没有想到那些围着我又蹦又跳、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也看不见东西。至今还记得,当我发觉他们把手放在我的手上和我谈话,读书时也用手指摸时,我心里感到多么惊奇,又多么痛苦。虽然我早已知道了这些,而且也知道自己丧失了视力,但我一直模模糊糊地认为,他们既然听得见,就一定有某种“第二视觉”,万没有想到原来一个又一个孩子像我一样一点儿也看不见。但他们是那样高兴和快乐,同他们打闹在一起,我很快就忘掉了痛苦。  在波士顿,和盲童们度过的那一天,使我感到在这个新环境里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一天天飞快地过。去,每天我都盼望着第二天的新的经历。当时我把波士顿看成是世界之始,也是世界之末,我几乎不能相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世界。  在波士顿时,我们到克邦山去了一趟。在那里,莎莉文小姐给我上了第一堂历史课。当我知道这座山就是当年英雄们激战的地方时,真是激动万分。我攀登这一历史遗迹,数着一级级台阶,越爬越高。我心里想着:当时英雄们是否也爬得这么高,居高临下向敌人射击?  第二天,我们由水路去普利茅斯。这是我第一次做海上旅行,也是第一次乘轮船。海上的生活真是丰富而又热闹!但机器的隆隆声,使我感到像是在打雷,我焦急地哭起来,担心下雨吃不成野餐。普利茅斯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当年移民们登陆时踩过的一块巨大的岩石。我用手摸着这块岩石,就更加真切地体验到当年移民们是如何登陆,如何艰苦劳动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在参观移民博物馆时,一位和蔼可亲的先生送给我一块普利茅斯岩石的模型。从此,我常常把它拿在手里,摸它那凹凸不平的表面、那中间的一条裂缝以及刻在上面的“1620年”,我脑海里浮现出早期英国移民的一桩桩可歌可泣的事迹。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国的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久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  吉卜林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而凯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学生,把两人的作品相提并论不免使人吃惊。我没有读过《吉姆》,不知对这部作品应作如何评价,但《我生活的故事》以前读过原文,现在又读了中文译本,感到确实是部优秀的作品,把它评为英语文学中第一流作品是不过分的。  聋盲人海伦·凯勒在1904年以优等学业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这部书是大学二年级时在她的英文教师查尔斯·唐逊德·柯普兰德和文艺评论家约翰·麦西的帮助和鼓励之下写成的。1902年4月起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分五期连续刊载,1903年3月正式出书。  她在大学二年级读书时才21岁,有人提议请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合作写一本自传体的书,她开始考虑到学校功课太忙,没有时间写书,经过一番踌躇,最后才同意,开且升始产生了将来当个作家的念头。果然有志者事竟成,在往后的六十多年中她一共写下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名噪一时,报刊上好评啧啧。美国《世纪》杂志的书评上甚至称这部书是“世界文学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马克·吐温收到凯勒的书之后高兴极了,写信告诉她说:“我不管怎么忙也得抽时间告诉你,我得到你的书是多么高兴而且又是多么的重视……我被你的书吸引住了,简直是着迷了。你是一个怪人,世界上最怪的人——你和你的另一半一起——我是指莎莉文小姐,你们这一对儿构成完全的和完美无缺的一个整体。”  尽管有马克,吐温这样的大作家作证,仍然还是有人不相信这部书是凯勒这又聋又盲的人写出来的。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诬蔑这部书是别人代笔,就是说是麦西写的,攻击它缺乏“文学的真实性”。不错,麦西是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对原稿作过加工也是事实,但决不是捉刀代笔。他有力地回答那些造谣诽谤说:“故事的140页原稿装满了一个人的经历,有这经历的只是凯勒,不是任何别的人,而且除了凯勒,也没有人能写得出来,”  谣言平息之后,凯勒的这部著作就进入了英语文学的经典之林,传诵至今,读者急购,销数不衰。从1903年到1961年版权几经转移,印刷版次已查不清。1961年起版权始归戴尔出版公司,从1961年到1980年共印过24版。罗斯福夫人埃利诺在新版的前言上说:“这个故事会有许多人读起来很感兴趣,因为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其余的人们上了永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感染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这部自传体的著作写了凯勒21岁以前的生活经历,内容是那么的丰富、生动、真实、有趣,无疑是自传文学中的佼佼者,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作者是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残疾人,但她凭着手摸可以认识周围的世界,她的生活兴趣非常宽广,读书是她最大的嗜好,她还会骑马,游泳,她喜欢参观博物馆,爱戏剧,靠手摸她能欣赏古希腊雕塑的美。这部著作无疑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但作为教育作品来读意义更加重大。


编辑推荐

  有时,我在内心里呼喊着,让我看看这一切吧。仅仅摸一摸便给我了如此巨大的欢乐,如果能看到的话,那该是多么令人高兴啊!然而,那些有视力的人却什么也看不见。那充满世界的绚丽多彩的景色和千姿百态的表演,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人类就是有点儿奇怪,对我们已有的东西往往看不起,却去向往那些所没有的东西。然而,在民办里,将视力的天赋只看作是为了方便,而不看作是充实生活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惜的。  ——海伦·凯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