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读石涛画语录

吴冠中 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2  

出版社:

荣宝斋出版社  

作者:

吴冠中  

页数:

17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都说苦瓜和尚(即石涛)画语录深奥难读,我学生时代也试读过,啃不动,搁下了,只捡得已普遍流传的几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等等。终生从事美术,不读懂石涛画语录,死不瞑目,于是下决心精读。通了,出乎意料,同40年代第一次读到凡·高书信(法文版)时同样感到惊心动魄。石涛与凡·高,他们的语录或书信是杰出作者的实践体验,不是教条理论,是理论之母。石涛这个17世纪的中国和尚感悟到绘画诞生于个人的感受,必须根据个人独特的感受创造相适应的画法,这法,他名之为“一画之法”,强调个性抒发,珍视自己的须眉。毫不牵强附会,他提出了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宣言。我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创造比塞尚早两个世纪。我逐字逐句译述,竭力不曲解原著。加上解释及评议是为了更利于阐明石涛的观点,因之,根据具体行文情况,评议及解释或置于原文之前、后,或插入原文之中,主要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进程。原文虽属于文言文,有些语句仍简明易晓,高中以上学生无须翻译,故宜保留原句处尽量保留原句。估计读者多半是美术院校的学生或业余美术爱好者吧,故我的释与评只求画龙点睛,不画蛇添足。  有关石涛画语录的版本和注释不少,本人对此并无研究,有待专家指导,今惟一目的是阐明画语录中画家石涛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尤其重视其吻合现代造型规律的观点。石涛的杰出成就必有其独特体会,但由于时代及古汉语本身的局限,他的内心体会有时表达得不够明白贴切,如“一画之法”单从字面上看,就太笼统含糊,如不吃透他的创作观,必将引起曲解、误解、误导。本书所选插页有限,故较着重选其更具现代形式美感的作品,同时选了几幅现代西方大师的作品与石涛的宏观思维作参照,其间是否有通感?  这本小书如抛出一块小砖,祈望引来美玉,则亦属发扬祖国遗产的幸事了!

书籍目录

前言石涛画语录(评析)一画章第一了法章第二变化章第三尊受章第四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絪缊章第七山川章第八皴法章第九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林木章第十二海涛章第十三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脱俗章第十六兼字章第十七资任章第十八一画之法与万点恶墨附录石涛画语录研究(节选)石涛的《画语录》及其绘画理论石涛题画诗跋选录石涛画法画论集评《画谱》和《苦瓜和尚画语录》对校《画谱》为《画语录》最后定本说商榷《我读石涛画语录》最后定本说商榷苦瓜和尚画语录(《美术丛书》影印本)画谱(大涤堂刻本)图版石涛作品外国作品

章节摘录

  山川章第八(原文)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高明者,天之权也。博厚者,地之衡也。风云者,天之束缚山川也。水石者,地之激跃山川也。非天地之权衡,不能变化山川之不测;虽风云之束缚,不能等九区之山川于同模;虽水石之激跃,不能别山川之形势于笔端。且山水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测山川之形势,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正踞千里,邪睨万重,统归于天之权、地之衡也。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脱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译·释·评  从宇宙乾坤的规律中理解山川之本质。学得笔墨运用之法以画出山川之外观状貌。只知画状貌而不理解本质,难于表达本质;理解了本质但画法不贴切,这法就没有什么价值。古人懂得不理解本质及画法不贴切的危害,力求两方面的统一。有一方面不明确便一切都成为障碍,双方都明确便全齐备了。画理、笔法,不过为了表达天地之质与形。  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曲直多变(约径:一说指简要的形势,或说指曲直)。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联系、沟通全局)。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或藏或露,易形成蹲、跳、向、背之动态)  高明者,天之权也(含权威之意向);博厚者,地之衡也(含尺度、分量之意向)。概括起来:天高地厚。而风云,束缚着山川(连结山川,使山川有连有断,多变化)。水石,激跃于山川之间。若非天高地厚,包容不了山川之变化莫测。虽有风云来束缚,不可天南地北到处运用同类模式(九区,指九州)。虽有水石之激跃,增添画面生动活泼,但不可使笔底山川反而走样失去真形势。“不能别山川之形势于笔端”这个别字,我理解为不能走了山川形势之本色,指勿因求局部变化,反影响了造型整体。刘安说:“谨毛而失貌。”所谓“尽精微而致广大”则往往产生误导,因尽精微未必能致广大,多半情况反而不能致广大,必须在致广大的前提下求精微才合乎逻辑与实践,而且有些特定的广大效果毋须精微,排斥精微。  “且山水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从一管中窥之,或从任何一局限角度来观察,均无从照应到广阔山川的方方面面。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读石涛画语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