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第二卷)
1985-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任继愈 编
785
无
《中国佛教史(第2卷)》内容简介:本卷介绍了包括西晋、十六国、东晋的汉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一章介绍西晋佛教;第二章介绍十六国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为主;第三章介绍东晋佛教。本卷重点介绍了般若学说,佛图澄、释道安等人的活动、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绪言第一章 西晋的佛教第一节 西晋的社会和佛教西晋社会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概况和般若学者佛教的社会普及和信仰情况第二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一)竺法护聂承远和聂道真第三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二)竺叔兰和无叉罗帛法祖附:法祚疆梁娄至和安法钦法立、法炬支法度和若罗严第四节 竺法护译籍剖析(一)译经概况(二)佛的法身论(三)佛的“色身”论(四)“心本清净”与“客尘所蔽(五)“有想”和“无想(六)“汝即是道(七)大乘菩萨行之一——四等六度(八)大乘菩萨行之二——植众德本(九)大乘菩萨行之三——菩萨十地第五节 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一)无和空(二)“虚静”、“返本”与“诸法不动(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谛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和佛教第一节 后赵政权和佛图澄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佛图澄及其传教活动佛图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第二节 释道安(一)释道安生活的时代(二)家世和出家修学佛法(在今河北境内——公元312一约348年之前)(三)游学、避难和早期传教活动(在今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带地方——约公元348年之前一365年)(四)在襄阳的传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与官僚士大夫的交往《般若经》的宣讲和佛教著述整理佛典和《综理众经目录》僧团和戒规(五)在前秦国都长安的参政和译经活动(公元379—385年)苻坚的最高政治顾问组织翻译佛经(1)《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2)翻译小乘佛经(3)翻译戒律(六)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第三节 佛图澄、释道安的弟子及其传教活动竺僧朗竺法雅和“格义竺法汰昙翼法遇昙徽道立和昙戒第四节 六家七宗(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二)本无宗(三)心无宗(四)即色宗第五节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龟兹的佛教鸠摩罗什的家世和学历后凉政权的军政顾问后秦王姚兴与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译经鸠摩罗什的著作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第六节 早期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传译关于《阿含经》的起源《阿含经》的翻译《阿含经》的内容1.“初转法轮”的中心内容——四谛、八正道2.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十二因缘论3.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论4.“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第七节 鸠摩罗什所译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一)详经概况(二)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三)关于中观学派对《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的论释(四)“八不缘起”论(五)所说皆是可破(六)五眼与三智(七)实相即是涅檠(八)从“五力”、“四悉檀”到“二谛”和“中道第八节 《法华经》剖析(一)会三归一和籍权现实(二)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三)从佛菩萨崇拜到法师供养(四)四安乐行与顿渐第九节 鸠摩罗什的门徒和僧毅、僧肇(一)鸠摩罗什的门徒及其一般特点(二)僧觳(三)僧肇1.《物不迁论》2.《不真空论》……第三章 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附录
“八王之乱”后,战争连年,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抓住这一时机,纷纷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据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自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建都称帝。至其子刘聪(310-318年在位),于永嘉五年(311)攻下洛阳,掳晋怀帝;建兴四年攻人长安,迫使愍帝出降,灭西晋。刘聪死后,镇守长安的刘曜灭汉,并于大兴二年(319)在长安建立前赵。 几乎与此同时,原为汉国将领的羯人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立后赵。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石勒(274-333),字世龙,是上党郡武乡县(治今山西榆社北)的羯人,父祖皆任部落小帅。白幼随人当过小贩,也曾为人力耕,后被并州刺史司马腾捕捉,卖与荏平(今山东东阿北)人师懂为奴。石为晋军所迫,招集王阳、夔安以及郭敖、郭黑略等十八人劫掠为盗,号称“十八骑”。匈奴刘渊起兵后,石与“牧率”(官府牧人的管理者)汲桑聚众起事,失败后投奔刘渊为其将领,在与晋军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集团的战争中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无
佛教的历史佛子应该了解下
正好需要佛文化方面的书籍,买来看看
书很好,我很喜欢,送货快
概论性,入门书籍
很好的輔助書籍
研究佛教史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