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乘佛学

(俄)舍尔巴茨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4-0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俄)舍尔巴茨基  

页数:

222  

译者:

宋立道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原名《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其姊妹篇为《佛教的涅槃概念》,临发排付印前分别易名为《小乘佛学》与《大乘佛学》。  《小乘佛学》与《大乘佛学》是俄国著名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1942年)的代表作品。与舍氏大部分著作一样,最初即以英文写成。这两部书出版七十余年来一直被西方的佛教学研究者、东方学学者视为不朽名著,代表了以西方比较语言学、比较哲学方法研究东方佛教的成果。舍氏本人也被认为是独辟蹊径的开拓性哲学史家。由于其特殊风格,舍氏同他的门下弟子被称为彼得堡学派。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佛学研究界可谓是独领风骚。  舍尔巴茨基出身于帝俄贵族家庭,从小即受良好的西欧标准的教育,少年时代,他便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世所公认的世界佛学名著,原书名为《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与原著者的另一重要作品《大乘佛学》同为姊妹篇。作者依据印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和世友菩萨的注释本,按西方哲学的理路来转述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对于中国汉地和藏地的佛学思想发展都有着至关重大的影响。说一切有部哲学自身是一完整的佛学体系,在藏地和汉地都极受重视,它是修慧发智,步入佛学奥堂的阶梯。本书对有西学基础而不谙佛学术语的读者,尤为适合。

作者简介

舍尔巴茨基(Th.Stcherbatsky)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佛教学界最著名的俄罗斯学者,是西方佛学彼得堡学派的巨擘。舍氏1866年生在波兰。他少年时代即已掌握英、法、德语;青年时代更熟稔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等;他精通梵文、藏文,了解汉文、日文,足可称为不世出的学者。其学术领域包括印度诗学、古代戏剧、碑铭学、藏学、佛教哲学等。他曾访过中东,到过波斯,在印度和蒙古都居住过,曾拜见过第十三世达赖。他对“第二佛陀”世亲的《俱舍论》、法称的《正理滴论》有着深湛的研究和独到的心解。《大乘佛学》《小乘佛学》和《佛教逻辑》只是他的部分代表作。他是俄国科学院东方学部通讯院士,又是欧洲三个东方学研究团体——英国亚洲学会、巴黎亚洲学会和柏林东方学会——的名誉会员。1942年舍氏逝于前苏联。

书籍目录

原著者序第一章 序论第二章 佛教与瑜伽第三章 神秘的直观第四章 佛陀相信个体之我的永恒性吗第五章 佛陀是不可知论者吗第六章 晚期小乘佛教的立场第七章 绝对的两重性第八章 毗婆沙师第九章 经量部第十章 瑜伽行派第十一章 中观派第十二章 小乘的因果理论第十三章 大乘的变形的因果理论第十四章 相对性的理论第十五章 由神秘直观证得的实在且不朽的佛陀第十六章 关于涅粲的新观念第十七章 相对性本身是相对的吗第十八章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平行发展第十九章 欧洲的类似理论第二十章 正理一胜论学派的地位第二十一章 结论附录一 关于《中论》与中观派附录二 《中论》(第一、第十五、第十八及第二十五品) 专有名词索引人名索引书名索引

章节摘录

  对于佛教的有关遗传和业报观念——所有这些事实归在业异熟(karmavipaka)一类中——的意义,下面的这个经院式的疑问作出了极有意思的说明。声音是凭意志发动的,结果它却不可能是道德的先行条件,即业的产物。它不是异熟所生(vipakaja),因为所有遗传的事实是自动地(nisyanda)产生出来的。但我们知道,大士(mahapurusa亦即菩萨)如佛陀一样有着难以抵抗的美好的嗓音和高贵的雄辩力。这是佛陀的种种祥瑞天赋之一。同其他的高贵品性一样,它也是遗传而来的,应归功于历经多少世的长期的道德修养和进步。因而,佛的超凡音声及辩才必然也是其道德先行条件的结果(vipakaja异熟生)。这个疑难只有依据双重因果性才能解决。发音器官中的原子组合是受到遗传力即道德性原因(vipakaja)的影响的,但他实际所讲的话却是意志所为,不属自动的行动,因此并不能解释成其高贵秉性的直接产物或者其前世成就的后果。①  道德染污的元素(klesa烦恼)始终以一种或眠伏或显露的状态存在于生命(samtana相续)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小乘佛学 PDF格式下载



小乘佛学经典的学术类文献,非常严谨细致。是西人近代学术风范之代表之作.非常好!


欧洲人能如此深入的研究佛学,作为有悠久佛教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我自感惭愧,通往解脱的道路需要坚强的毅力。


用词太专业,是完全的学术著作,不太适合大众及佛学初学者


译者序言里提到了舍氏的学术传承,这也是西方学术系统的严谨性的缩影。就狭义的学术研究成果来说,也是专业化的巨大成就。这本书的一大好处是,由于其成书较早,因此大部分引文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p6 除非我们考虑到某种特殊的印度的思维习惯,即印度人以寂静为人生可能的唯一真实至福的观念,我们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佛陀所提出额答案。佛教的圣者(arya)认为世间凡夫的生命是充满了不断的恼乱的、极为不幸的存在。


到货很及时,书也不错,是正版的,慢慢学习中


经典的学术类文献,非常地严谨。也是西人近代学术风范之代表。


经典著作啊,虽然现在看有些过时了!


本书作者只是佛学的研究者,很多论点和方向都是学术性的,只当了解一个西方研究佛学科目的论著吧,跟其它两本书一起读来,只是多一个方向了解知识,内容不多,读了再说,哈,


属于外国人写的佛学的基础知识,从价值来看在于横向纵向比较的角度,但没有佛学基础知识的人,看起来会一头雾水。


目录和书错位的,目录和序言是另外一本书(《大乘佛学》)的。当当页面上给出的这个目录就是错的,拿到手的书也是错的,看来不是一本书的装订错误,估计都这样,所以就没退换。但是书是好书!


对学习小乘佛教知识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