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女性
197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孟宪范
360
这本小书写于1994年,是对改革最初17年中中国城乡女性状况的考察。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美意,今年打算再版。由于距初版过了14年,似乎需要简单写一点说明性的文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对原书基本没有改动,只是把不太规范的“建国后”的用语改为规范的“新中国建立后”。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有些新的感想。 我生在城市。母亲早先毕业于开封女师,后来做了专职太太。1950年代初,在新中国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她参加了工作,做了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自己也在1960年代就业。我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新中国建立后城市妇女广泛就业的历史过程。当时,在男女平等的基本理念下,参加社会建设的广大妇女如沐春风。你也许会说,当时是去性别化的,是粗陋的,除了白天工作,天天晚上还要开会,生活是紧张操劳的,艰苦的,对女性健康是有害的。但是,男女就业平等、广大女性因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而具有的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以及对于这一体制的高度认同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经历使我可以深切体会到,企业改革中离开工作岗位对于女性意味着什么,体会到他们处境的落差、心灵的震荡。
《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女性》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以较为广阔的视野,着重从劳动者的角度,对改革17年间(1978年-1995年)中国城乡妇女的生存状况,包括她们获得的机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考察;与此同时,还就女性生活发生明显变化的其他方面如婚姻家庭、女性文化进行了讨论。
孟宪范,194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近作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论文:《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导言 一城镇女性 (一)计划经济体制对女性就业的保护 (二)就业难:改革向城镇女性提出的挑战 二农村女性 (一)改革使农村女性社会劳动者的角色得到强化 (二)“男工女耕”的分工使农村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的精神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三)大批农村女性实现了非农转移 城镇篇 第一部就业 一就业机会增加,结构趋向合理 (一)充分就业的追求目标 (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使我国城镇女性就业机会增加,结构趋向合理 二就业动机:高层级动机占有重要地位 (一)就业动机是衡量女性对妇女解放思想认同的尺度 (二)关于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动机的两个调查 三择业观 (一)改革前,人们的择业意识不强,女性亦然 (二)改革后,社会转型带来的单位分化构成了择业意识增强的客观基础 (三)择业取向 (四)择业的高期望值和自身的低素质 四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一)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 (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 五就业中的劣势群体 (一)城市女性曾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保护 (二)改革将计划经济保护下的城镇女性逐渐推向劳动力市场 (三)大批女工下岗 (四)用人单位拒收女性 六生育保障——一个由女性自己推动实施的改革举措 (一)生育保障制度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 (二)几个理论问题 (三)已经实施的几种方案 七双重角色紧张——女性走向社会的伴生物 (一)职业女性双重角色紧张的状况 (二)职业女性双重角色紧张的特点 (三)改革给双重角色紧张带来的变化 (四)出路 八“妇女回家论”:一种陷入误区的理论 (一)在改革的大潮中,部分妇女回家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同样不争的事实是,并非所有的妇女都返回到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她们还会牢牢地待在自己的岗位上 (三)妇女走向社会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四)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 女性文化 第三部 婚姻与家庭 农村篇 第四部 作为劳动者的农村女性 第五部 婚姻与家庭 附录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后记
2.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向传统角色回归,并且要求女性在心理上、感情上提供慰藉和温暖 家庭是一个整体。男女两性的分工是互补的,因此,任何一方行为目标和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另一方的相应调整。在改革开放以后,男性在社会上奋斗,竞争的逻辑要求他投入比过去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常常无暇顾及家庭义务。因此,他们要求女性管理好家务。他们的观点是:家中有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就可以了,另一个人应当以照顾家庭为主要任务,找一份轻松的工作,或者工作上只求中等就行。这样,两个人相扶相济、互助互补,家庭生活就会更美满。 除了要求女性弱化自己的社会角色、强化自己的家庭角色外,丈夫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两个人厮守在一起“过日子”式的生活,他们要求妻子在心理上、感情上能给自己抚慰。他们不仅要求妻子把家务料理好,还要求妻子是心理医生、感情护士。 而妻子并不是马上觉察到丈夫的新要求的。他们的觉察往往开始于由于丈夫的期望和自己的角色意识的距离而产生的冲突。 下面一篇短文是描述这种冲突的。这篇文章敏锐地抓住了城市家庭冲突的新动向,在社会上曾引起了较大反响,一些人还撰文对此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内容详实,写论文时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