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
2005-03-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老鬼
614
无
这是一个北京知识青年在内蒙古的真实经历。1968年冬,主人公林胡和他的同伙一起步行去内蒙古,自愿扎根边疆。兵团成立后,他因给指导员提意见而开始挨整,最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众叛亲离的专政生活中,度过了8年最底层的生活。期间他不断地申诉挣扎,又不断地被批斗。 这一充满悲剧色彩的灵魂,真实坦荡,半是天使,半是魔鬼。他迷信拳头,刚愎好斗,四处碰壁,却又嫉恶如仇。不屈不挠,不媚不俗。 作者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线,向读者展现了当年内蒙古兵团战士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狂风暴雨中,60多条棉被盖上了种子库房顶;熊熊烈火里,69个青春的生命瞬间化为黑炭;送战友上大学的路上,50多名女知青集体悲嚎。最可悲的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的狂热劳动,夜以继日的开垦,换来的却是美丽的大草原被一片片沙化。 全文语言刚劲粗砺,色彩沉雄悍野,内蕴真实丰富,读后令人慨叹、回味不已。
老鬼,1947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4岁时来到北京父母身边; 小学— 华北小学、育才小学; 初中— 北京师大一附中; 高中— 北京47中; 1968年冬,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插队; 1976年冬,离开草原去大同矿山机械厂当工人; 1977年底,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毕业后曾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任编辑,后调到《法制日报》; 1990年,应美国布朗大学之邀,在该校英语系写作中心做访问学者; 1995年12月回国。 主要著作: 《血色黄昏》 《血与铁》 《母亲杨沫》(即将出版) 《放“下河东”》(待出版) 《河北的彭德怀—胡开明》(待出版) 《不屈的老囚徒》翻译作品(待出版)等
一 抵达内蒙古锡盟草原/001二 冷酷的蒙古包/009三 抄家/016四 分裂/024五 英古斯的风波/033六 兵团接管/042七 八比0/049八 为发枪奔走/057九 驯烈马/064十 血的较量/076十一 加紧防御/087十二 同情/095十三 开门整党/100十四 决定写信/108十五 爱整人的指导员/113十六 猝然一击/117十七 老沈的目的达到了/127十八 写血信/134十九 千钧压力/139二十 捅他一下/147二十一 当头一棒/152二十二 元气大伤/160二十三 凑了六大罪状/172二十四 方处长审问/181二十五 车轮战/190二十六 分化瓦解/197二十七 等待处理/204二十八 结局/210二十九 回连监督改造/223三十 石头山/243三十一 母亲也批判我/254三十二 伐木/264三十三 流血流汗的回报/275三十四 第二次上山/288三十五 冰天雪地里的知青/296三十六 林彪垮台/310三十七 申请复查/322三十八 为回京苦干331三十九 烧死人/338四十 逃跑/350四十一 一千五大坯/366四十二 棉被铺在粮库房顶上/376四十三 写大字报/386四十四 高压复查/397四十五 野蛮的孤独/408四十六 形势有了变化/417四十七 多雨的秋天/432四十八 女赤脚医生/443四十九 拉煤/453五十 鬼屋/464五十一 一个知青的日记/472五十二 一九七五年春天/481五十三 回北京/492五十四 送礼/504五十五 她/512五十六 每个人都在变/521五十七 最后的诡计/531五十八 分别/542五十九 小草没了/553六十 兵团解散/559六十一 人生第一次/570六十二 指导员捞了一卡车/579六十三 痛饮/589六十四 再见吧,锡林郭勒草原601特约编辑的话/612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盟军分区的大院,找到了赵司令员的家。 那小鬼头儿很热情地打开了门,把我们带到他父亲的面前。 “啊,你们都是北京来的红卫兵,欢迎欢迎。” 我们坐下后,由雷厦开讲:“赵司令员,我们从心眼儿里喜欢内蒙古大草原,真心地想来这儿插队落户,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但盟安办却以没经费为理由,拒绝接收我们。现在我们身上的钱很少,坚持不了几天,就要没饭吃了。希望您能批示有关单位接收我们。这是我们写的血书。” 4张血迹斑斑的纸,给了赵司令员个冲击。他有些感动地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我反对你们这样干。你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内蒙古草原,精神可嘉,我们当然要支持,完全支持!” 他马上掏出钢笔,在我们的一份血书上批示:“请盟安办予以安置。” 赵司令员是个老八路,很和气,没架子,面貌端正,跟他的小鬼头儿子一样,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印象。 经过千辛万苦,我们终于成功。盟安办把我们分配到两乌旗巴颜盂和牧场。P6 半夜,我身上盖的羊皮滚掉了,一下子给冻醒,只好当“团长”。蒙古包顶上有个通气透光的大圆窟窿,透过它能看见大上的星星。外而实在太冷,不敢伸出手把羊皮盖上,只好硬钻到雷厦的被窝里。 涌进一股冷气,雷厦叫唤起来:“哎哟,哎哟,你这脚跟冰块一样。”我俩屁股对屁股,裹紧了被子,继续睡觉,可怎么也睡不着。透过一缝隙,望着蒙古包顶上的窟窿,想起了白天到达东河与牧民见面的情景,气氛冷清,根本没人欢迎。只有两个黢黑的蒙古牧民骑着马,呆漠地望着我们,脸上连点笑容也没有。他们用蒙语叽叽咕咕一阵后,纵马扬长而去,跟报上说的完全不一样。 我迷迷糊糊地回着来到草原那一刹那的感受。 早晨,蒙占包里酷冷似刀,谁也不敢起来。直到上午11点多钟,老牧主贡哥勒从外面带了一把枯草,放进炉子里,又在枯草四周摆了儿块干牛粪,为我们点着炉子,包里有了热气,大家才战战兢兢地从被窝罩钻出来,趁热穿衣服。 贡哥勒来到外而,在严寒中为我们杀牛。他把牛的两条前腿攫到犄角后面,根本不绑,就在牛的胸膛上割个小口,把一只瘦瘦的胳膊伸进牛胸腔里掏心,掐断一动脉管,牛马上就死,比汉族杀牛要科学得多,省事得多。之后,他开始用把破电工刀剥皮剔肉……他的得勒背后也缝着一白布条,提醒人们他是个牧主。
8年的内蒙古草原生活,憋了一肚子话要说,于是提笔把这一切写了出来。 在那动乱的年代,凡是有知青的地方都会有许多悲怆感人的故事。本书只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之一粟。它算不上小说,比起那些纤丽典雅的文学艺术品,它只能算是荒效野外的一块石头。 不论风吹雪打,日晒雨淋,也不论世人如何评说,这块沾着泥污的石头将静静地躺在中国北方的大地。
本书为你讲述了文革时期,以一个北京知青在内蒙古的真实经历,展现了知青在内蒙古草原的激情生活,他们狂热地劳动,草原却被一片片沙化。主人公林胡因给也因为给指导员提意见被不端打成反革命,挣扎着度过了那段岁月……本书还原了一个时代,还原了一段历史。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