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文明
2001-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于沛
573
无
本书是世界文明大系之一。斯拉夫人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斯拉夫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斯拉夫文明的历史,是斯拉夫各民族国家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斯拉夫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和斯拉夫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文化——文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上。但是,这并不排除我们对文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性问题的研究,这些规律可能是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是特殊的规律,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深入地了解斯拉夫文明,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斯拉夫历史研究的科学水平。 本书是中国学者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斯拉夫文明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完整地勾勒出斯拉夫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前言 第一篇 东斯拉夫文明 第一章 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国家及其文明 第二章 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 第三章 蒙古入侵和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期间的文化 第四章 俄罗斯政治文化的核心——沙皇专制制度 第五章 从等级代表君主制走向绝对君主制 第六章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的俄国文化 第七章 18世纪:俄国走向欧洲文明 第八章 俄罗斯帝国——由内陆国扩张成淑海的帝国 第九章 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基础——农奴制 第十章 沙皇俄国:欧洲的反动堡垒 第十一章 俄国贵州革命家:十二月党人 第十二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第十三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教育和科学 第十四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教育和科学 第十五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艺术 第十六章 俄国走向资本主义 第十七章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时期俄国的社会影响 第十九章 19世纪下半期俄国的科学与文化 第二十章 苏维埃时期的文化 第二十一章 苏联解体和解体前的苏联文化第二篇 西、南斯拉夫文明 第一章 西斯拉夫人的早期文明及其国家 第二章 异族统治下的波兰及波兰民族文化 第三章 波兰的复兴和文化的新发展 第四章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化 第五章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和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第六章 战后和捷克洛伐克的社会发展及文化选择 第七章 南斯拉夫人的早期文明及国家 第八章 异族对南部斯拉夫人的统治和巴罗克文化的的传播 第九章 争取建立统一国家和新的文化发展第三篇 斯拉夫宗教 第一章 斯拉夫人的原始信仰——多神教 第二章 基督教在斯拉夫地区的确立 第三章 东正教在南斯拉夫地区的发展 第四章 东正教在东斯拉夫地区的历史变迁 参考书目
书摘 二、伊凡四世加强沙皇中央集权统治的改革 15世纪末虽然形成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但是,这个统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基础却是很薄弱的。这是因为当时远没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国内市场的联系还很脆弱。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后,大贵族依然横行于城乡之间;教会的权力不断膨胀,占有越来越多的土地。广大农民、城市平民与大贵族及教会的矛盾与日俱增。这一切严重地威胁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生存。 1547年夏季,在莫斯科爆发了反对格林斯基家族的人民起义。6月25日,莫斯科发生了一场大火。2.5万所房屋被焚毁,1700多人被烧死,8万余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场大火给莫斯科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民缺衣少食,加上疾病流行,使全城几乎瘫痪。这时,不知从何处传宋的消息说,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是沙皇的外祖母安娜·格林斯卡娅。愤怒的群众冲进克里姆林宫,他们将沙皇的舅父尤·瓦·格林斯基用乱石砸死。米·瓦·格林斯基仓皇逃出。伊凡四世在卫队的保护下,逃往莫斯科城附近的沃罗布约沃村(今列宁山)躲避。6月29日,群众来到这里,强烈要求将纵火犯安娜·格林斯卡娅交出,同时还要求交出米·瓦·格林斯基。伊凡四世向大家保证决不会包庇他们,群众才散去。这次事件使伊凡四世十分震惊,他为了使这次事件尽快平息,将米·瓦·格林斯基革职后流放,同时严厉惩治了发动起义的领头人。 莫斯科起义平息的同时,也结束了俄国历史上短暂的大贵族当政的时期。这一时期始于1538年伊凡四世生母叶莲娜死后。在大贵族当政时,经济凋敝,权力分散,内讧不停,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为了巩固沙皇专制制度,强化沙皇的专制统治,伊凡四世决定进行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伊凡四世在1549年初成立了“重臣会议”,亦称“近臣杜马”,这实际上是沙皇政府的一个新的核心统治集团,其成员都是拥护改革,并为伊凡四世所器重的人。重臣会议的主要成员有御前侍从阿列克塞·阿达舍夫、宫廷教士西里维斯特、王公安德烈·库尔布斯基、大主教马卡里等。政论家伊·谢·彼列斯维托夫是中小贵族的政治代表,拥护改革。他猛烈地抨击大贵族,认为俄罗斯要富强,必须要遏制“懒惰的富人”,即大贵族的权力,同时要依靠新兴的中小贵族,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他还认为,管理国家不能依靠大贵族及封建主,而应该建立常备军,建立组织完善的法庭,以及严格的税收制度等等。彼列斯维托夫强调沙皇要有绝对的权威,认为沙皇应该“威严、独断独行、其聪颖毋庸下问”,他无须听从大贵族的任何劝谏,必要时,可以采取恐怖手段。他还认为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首先是军事统治。军队是沙皇政府的支柱。“沙皇只有了军队,他才能强大有力,才能获得光荣。” 1549年2月底,在莫斯科召开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政治改革和制定新的法典。缙绅会议是沙皇政府为解决国家大事而召开的等级代表大会,是沙皇政府最高统治机构之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大贵族、僧侣、官吏及中小贵族的代表。在会上,伊凡四世发表了措辞极其严厉的演说,被认为是伊凡四世改革的宣言。他痛斥大贵族在他年幼时滥用职权,巧取豪夺,制造混乱,要求他们改弦易辙,否则将受严惩。他还表示今后将保护中小贵族和商人,使他们不再受大贵族的欺压。伊凡四世郑重宣布将颁布新的国家法典,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伊凡四世号召与会者齐心协力,致力于改革。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确立。 在2月27日的会上,伊凡四世正式授命西里维斯特编纂国家法典,由此揭开了伊凡四世改革的序幕。次日,伊凡四世宣布了解除大贵族城镇司法权的法令,决定今后所有案件均由沙皇法庭审理。法令对新兴的中小贵族给予了保护,使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再受大贵族的压榨,并在法律上享有同大贵族平等的地位。这个法令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成为即将制定的国家法典的基础。1550年6月,国家法典编纂完成。这部法典史称“1550年法典",亦称“沙皇法典”。1551年2月,在有宗教和世俗封建主代表出席的会议上,通过了《1550年法典》。这是俄国第一部统一的法律文献。法典加强了沙皇中央政府的作用,限制了总督的权力;审判权和行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废除了王公领地司法特权。 《1550年法典》,重申了《1497年法典》的规定,农民只有在尤里耶夫节才有权离开主人,并增加了离开时需交纳的“居住费”的数额,还对卖身拓债、易主赎金等有了更具体的规定。同15世纪末相比,俄国农奴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扶植中小贵族,伊凡四世于l550年10月下令,将莫斯科及邻近的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土地的1078名小贵族,即奖赏“干名优秀人物”,使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新法典对地方管理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地方管理机关及由选举产生的地方长官,效忠沙皇中央政府,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他们维护中小贵族的利益,从根本上限制了大贵族的利益。1556年,正式宣布废除食邑制,进一步保证了地方机关纳入中央集权的体系。 伊凡四世的改革是内容广泛的改革。除制定国家法典外,在中央政府、税务、军事、宗教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中央政府机关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设立新的政厅,代替伊凡二世时设立的那些庞杂、重复的机构。这些新设立的政厅主要有军事政厅,负责指挥作战;封地政厅,负责处理地产;外交政厅。负责执行国家对外政策;财政政厅,负责国家财政,但与国库分离。以后又根据需要,设立了治安、刑事和受理等政厅。俄国从伊凡四世起,在对内不断强化农奴制剥削的同时,开始大规模地对外扩张,吞并邻邦的领土。在那些新占领的地区,则设立作为中央政府代表机构的政厅,对当地居民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统治。为了削弱大贵族的势力,伊凡四世提拔中小贵族担任新政厅的领导。如外交政厅的首脑维斯科瓦提原是助理司书,出身平民,但因才华出众,深受伊凡四世赏识,成为俄国与外国谈判的首席代表。 税务制度的改革,同样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这一目标进行的。首先,废除了以往教会和修道院从不纳税的特权,增加沙皇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重新丈量和登记土地,在全俄逐渐统一度量衡,制定新的税收标准。作为沙皇政府统治基础的中小贵族,得到沙皇政府的特殊照顾,他们占地多,却纳税少;而广大农民占地少,却纳税多。为了开辟财源,政府在保留原有税种、税额的同时,又开征了一些新的税种,以支付政府不断增加的财政支出。 伊凡四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军事改革。为了提高中小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伊凡四世首先在战时不再实行门第制度,撤换了军队中那些出身于大贵族、但却腐败无能的高级将领。军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1556年颁布的军役法。军役法使大贵族和中小贵族在统一标准下服兵役。军役法规定,无论是大贵族,还是中小贵族,凡有1 50俄亩土地者,必须出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超过这些土地数额者,应带武装仆从。领地越多,应出的人马也越多。大贵族必须亲自率领武装人员出征,凡无故不参加者,将受到笞刑,直至剥夺其领地。中小贵族如提供了多于规定人数的兵员,可以得到现金补偿,若达不到标准,也将受到惩罚。 1550年,伊凡四世将伊凡三世建立的火枪兵改变成由3000人组成的射击军,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步兵部队。部队统一着装,已不再使用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而用滑膛火枪等新式枪炮武装起来。射击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莫斯科等中心城市的安全,镇压人民对沙皇政权任何形式的反抗。它同紧急状态时临时召集的民团相比,战斗力明显增强了。驻守在边陲地区的哥萨克同属常备部队,在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时编入野战部队。 军事改革极大地加强了俄国军队的力量。伊凡四世统辖的军队,除有步兵和骑兵外,还建立了俄国第一支炮兵部队。炮兵此时已经成为独立的兵种。伊凡三世1487年在莫斯科建立的制炮厂i文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书评汝 信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文明”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宣告终结,虽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速进行,世界政治却日益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的学者开始更加重视文化战略的研究,他们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将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也几度掀起“文化热”,特别是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有关文化问题的讨论。这说明文化问题及其在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已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总起来看,我们还缺乏对文明和文化问题的总体研究,没有把这种研究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起来,对国外有关文明问题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一般地说,我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迄今还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系统地、较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的著作。我们认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探讨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制定一套既能积极推动我国文明建设,又能有效地应付外来文明挑战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组织院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分专题进行研究,目前出版的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这几年来辛勤劳作的成果。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本书中所使用的“文明”概念的内涵。“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s,而civis不仅是指罗马的公民身份,而且也含有比当时外国人或蛮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优越的意思,所以后来有人用“文明”一词来指与原始社会,即“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但这个术语到18世纪才在欧洲被用于正式文献中,直至20世纪方在人文学科各领域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它不仅用来指历史发展阶段,也被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即用以表明“地域性文明”。应该指出,人们对“文明”的理论也如同对“文化”的解释一样各不相同,有许多种定义,迄无共识。我们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探讨哪一种定义更加合适,而在于具体研究世界文明本身。在本书中我们基本上采取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看法,即把“文明”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更具体地说,是指占有一定空间的(即地域性的)社会历史组合体,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即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 我们认为,研究世界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活动的产物,部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作出的宝贵贡献,都应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自诩为天生优越,高人一等,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如所谓“西欧中心论”的观点),总是以自己的文明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别的文明,甚至横加干涉,这显然是文化霸权的表现,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文明”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宣告终结,虽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速进行,世界政治却日益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的学者开始更加重视文化战略的研究,他们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将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也几度掀起“文化热”,特别是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有关文化问题的讨论。这说明文化问题及其在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已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总起来看,我们还缺乏对文明和文化问题的总体研究,没有把这种研究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起来,对国外有关文明问题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一般地说,我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迄今还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系统地、较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的著作。我们认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探讨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制定一套既能积极推动我国文明建设,又能有效地应付外来文明挑战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组织院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分专题进行研究,目前出版的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这几年来辛勤劳作的成果。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世界文明大系:斯拉夫文明》中所使用的“文明”概念的内涵。“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s,而civis不仅是指罗马的公民身份,而且也含有比当时外国人或蛮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优越的意思,所以后来有人用“文明”一词来指与原始社会,即“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但这个术语到18世纪才在欧洲被用于正式文献中,直至20世纪方在人文学科各领域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它不仅用来指历史发展阶段,也被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即用以表明“地域性文明”。应该指出,人们对“文明”的理论也如同对“文化”的解释一样各不相同,有许多种定义,迄无共识。我们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探讨哪一种定义更加合适,而在于具体研究世界文明本身。在《世界文明大系:斯拉夫文明》中我们基本上采取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看法,即把“文明”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更具体地说,是指占有一定空间的(即地域性的)社会历史组合体,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即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 我们认为,研究世界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活动的产物,部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作出的宝贵贡献,都应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自诩为天生优越,高人一等,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如所谓“西欧中心论”的观点),总是以自己的文明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别的文明,甚至横加干涉,这显然是文化霸权的表现,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无
斯拉夫文明是世界文明大系丛书中的一本,它对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等的人类的起源,文化,政治,历史,军事,科学,艺术等方面做了很详尽的描写,是一本知识容量很大的科普性读物,对非历史专业人士了解东欧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类的书籍,值得仔细研读!
正在拜读,,,,,,,
系统阐述俄罗斯历史的书相对甚少,且价廉,故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