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洋彼岸的回声

陈君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5-0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君静  

页数:

346  

字数:

29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意图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陈述、分析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演变。为什么不冠之为“汉学史”或“中国学史”?这还得从“汉学”和“中国学”的概念说起。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sinology”这一译名,以及“汉学”与“中国学”的区别。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将“汉学”等同于“中国学”;二是认为“汉学”与“中国学”虽都指海外的中国研究,但所指的时期和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同;三是反对译成“汉学”,一律改称“中国学”。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习惯于把海外对中国的研究称为“汉学”,并将“汉学”与“中国学”等同起来。王景伦在《走进东方的梦——美国的中国观》中就如是说:“汉学(sinology)亦称中国学(china study),作为外国研究中国的一门学问,最初是在英国发展兴起的,二战后,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遂成为西方‘中国研究’的中心。”①显然,王景伦所称的国外汉学研究最初兴起于英国的判断是一种误读,它至少忽视了传教时期意萄法籍传教士对海外中国研究所做的贡献,但他所提出的“汉学即中国学”的主张,却是许多学者所认同的。在他们看来,汉学作为国外系统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等诸方面”的学问,作为“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称之为“中国学”(the Chinese Studies)。 应强调的是,在主张“汉学即中国学”的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注意到了海外中国研究内容的历史演变。他们在肯定“汉学”与“中国学”两概念同一性的前提下,对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用性,作了区分。

作者简介

陈君静,生于1963年,浙江奉化人。宁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曾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史系,硕士等。发表论文有30余篇。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省市社联重点点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端 第一节 16—18世纪耶稣会士与西方汉学初创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东来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评介 第三节 美国传教士中国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章 专业化中国史研究的逐步形成 第一节 外交史学的兴起 第二节 从太平洋关系学会到远东协会的建立 第三节 费正清与美国中国史研究新局面的开创 第四节 拉铁摩尔的中国史研究第三章 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麦卡锡主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费正清与哈佛学派的崛起 第三节 两极理论下的美国中国史研究第四章 关于“毛主义”的争论 第一节 美国记者与红色中国的报道 第二节 关于“毛主义”的争论 第三节 关于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思考第五章 超越传统与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中心观”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结合 第三节 地方史研究浪潮 第四节 超越传统与现代性第六章 中国史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的新进展 第一节 在国家与地方之间——“地方精英”研究 第二节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 论 第四节 新文化史研究与后现代取向代结语 关于“中心史观”的再思考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洋彼岸的回声 PDF格式下载



因为科研工作需要,替同事买的,不知道效果怎样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