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
2004-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海波杨庆东
无
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书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展开的专题研究。通过对鲁迅、《小说月报》、《申报·自由谈》的个案分析,从文学生产的角度,讨论了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共生关系。本书指出,现代传媒一旦确立了自身,它不仅是文学的载体,而且其产生的影响就会带来文学审美观念、文学思潮、文体特征以及作家队伍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中国文学的“现代”也因此而具有了自身特殊的意义和特征。
周海波,男,1958年生于山东昌乐,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班。200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的研究上颇多建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等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两次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现任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青岛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第一章 理论阐释: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关系的考察 一 媒体即载体 二 媒体即中介 三 媒体即语境 四 媒体与文学的共生现象第二章 《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 一 中国小说现代化理论的探讨与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境遇 二 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外部机制 三 《小说月报》接受群、创作群的形成与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转型 四 《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性转型 五 《小说月报》中现代小说文本的建构第三章 《申报·自由谈》与现代散文 一 《自由谈》的公共性特征与市民走向 二 “公共领域”的问题与30年代《自由谈》的文体选择 三 “读者意识”及其现代散文品格 四 报纸副刊与现代散文文体功能 五 副刊的文体选择对现代散文文体的影响第四章 现代传媒与鲁迅的知识分子写作 一 “公共领域”与鲁迅文学创作的文化环境 二 现代传播媒体与鲁迅的文体选择 三 文化传播视野中鲁迅的的知识分子写作后记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