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轨阶段论
2005-9
中国社科
樊安群
无
中国经济的转轨自1978年以来已有25个年头了,其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其起伏之大也叹为观止。在这25年中,既有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期,也有3 %--4%的通货紧缩期;但是其共同的特点是始终保持经济增长,也就是增胀和增缩并存。之所以存在以上不完全同于市场经济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对转轨经济发展的阶段缺乏科学的分析,在宏观调控手段上,将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直接套用在转轨经济的发展上,形成了互相矛盾的政策组合,减弱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由于对增长阶段的性质缺乏深入分析,难免对转轨初中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缺乏正确理解,对通货膨胀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一旦出现较高的通胀率就采取行政手段予以紧急干涉,造成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恶性循环,以致使部分时段的现实增长率远低于潜在增长率。 本书认为,在转轨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增长过程是结构性平衡过程,相应的经济增长属于恢复性和反弹性增长。与此相对应,在市场经济框架形成的过程中,是产业结构从计划特征恢复到市场特征,从严重不平衡逐渐恢复到相对平衡的过程,也是从严重的供不应求过渡到结构性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同时存在的过程。不仅如此,转轨增长的前中期货币的快速增长具有必然性,适度的甚至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央宏观调控三起三落,通胀与通缩交替出现是因为纯粹以传统的紧缩银根政策来抑制通胀量是违反特定增长阶段的经济增长规律的,这种使现实增长率长期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措施会对长期的经济发展形成战略性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加速发展的机会,延缓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损失。同时对经济是否已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起飞时期的判断,将严重影响今后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阶段上,把转轨前中期的结构性平衡和反弹性之高增长看成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起飞阶段的标志,和将市场经济框架形成之后的增长阶段视为次高增长阶段的标志是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之阶段所作出的失误判断。因此,对转轨阶段的分析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分析转轨阶段,提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符合宏观规律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使转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在经济总量上是否具有科学的发展观的问题。从宏观经济目标而言,其所遵循的目标顺序应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樊安群,祖籍湖南长沙,长于西北,先后当过知青、矿工、基层干部。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9年考入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曾相继就职于甘、琼之省人民政府,从事研究与行政工作,现为陕西理工学院特聘教授。迄今在国内学术刊物及报章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译著一部,专著两部。教学与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
自序内容提要导论第一章 转轨阶段确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经济增长率缺口的巨大意义 第二节 国际上有关国家及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转轨阶段确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小结第二章 中国转轨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第一节 国内经济学专家对转轨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划分及特征描述 第二节 对上述阶段性描述的评价 第三节 中国转轨经济的增长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小结第三章 中国经济起飞阶段产业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世界主要工业大国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结构及产业就业构成高级度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形成与转换的特殊性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中国产业结构、产业就业结构对应经济增长阶段的综合评价 第六节 中国转轨新阶段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小结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的阶段对应性分析 第一节 1985年、1988年与1993年三次宏观调控的阶段对应性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经济学界对2004年经济形势的岐见及启示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的阶段对应性分析 小结第五章 转轨各阶段宏观调控手段的配合及效果评价 第一节 转轨以来各阶段金融政策回顾 第二节 转轨以来各阶段财政政策回顾 第三节 转轨以来各阶段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之性质及协调效果评价 小结第六章 中国经济起飞阶段主要矛盾分析第七章 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与中国经济起飞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应关系第八章 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经济增长率、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预测参考书目后记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