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百万大决定

(美)詹姆斯.索诺维尔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美)詹姆斯.索诺维尔基  

页数:

192  

字数:

198000  

译者:

孟永彪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重大决策听谁的?依赖长官或专家,可能会付出高昂代价!专家不敌大家,一言堂不如群言堂!我们应该停止对精英的追捧,应当向整个整体(当然也包含那些精英分子)寻求答案和帮助。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骑驴找驴。 企图雇用聪明人不会让你误入歧途,但是一心想着雇用最聪明的人却会让你步入深渊。 最聪明的群体应该是由那些彼此能够保持独立,并持有各种各样观点的人组成的。 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合理或者公正,你的道理可以是伤风又鼻塞——半通半不通,你的决策也可以是杀猪捅屁股——有点瞎糊弄,但只要你是独立的,群体就会更聪明。 从别人的行为中为你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些启发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作者简介

詹姆斯·索诺维尔基是《纽约客》专职作者,负责广受欢迎的商业栏目《金融专版》。他的作品在各种出版物都有展现,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艺术论坛》、有线电视和《斯蕾特(Slate,微软网络杂志)》等。作者现居于纽约布鲁克林。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第一章 群体的智慧 第二章 差异化带来的不同:蜜蜂的舞蹈、猪湾事件和多样化的价值 第三章 猴子爱模仿:模仿、信息喷流和独立性 第四章 聚沙成塔:美国中央情报局、Linux和分权的艺术 第五章 云集一处: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协调行动 第六章 社会确实存在:交税、小费、电视调查和诚信第二部分 第七章 交通:我们现在是协调不力的 第八章 科学:合作、竞争和声誉 第九章 委员会、陪审团和小组:哥伦比亚空难问题以及多大规模的小组适于开展工作 第十章 公司:见到新老板会像是见到前任一样吗 第十一章 市场:选美、回音室和股市 第十二章 民主:我们有必要担心大众的判断能力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百万大决定 PDF格式下载



内容非常之好,讲述了群体决策的优势,陌生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问题,引述了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等好多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其中关于互惠、合作的前沿探索(Axelord,Gintis,Bowles)以及制度法律的作用(Greif),也引用了进化、自发秩序等方面的社会理论。就是可惜的是,译者好像对这些经济学完全不知道一样,居然把institution翻译成机构,把evolution翻译成革命。还好,不算太影响理解。原书5分,中文译本3.5分。


了解了太多负面的群体效应,不妨看看群体有效的一面。不错。


很不错,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中文的翻译还行,很多的经济学人名,翻译时没有参考现有文献。书的内容,其实跟书名差距很大。可以随便翻翻。


垃圾书啊


  群体决策究竟智慧还是愚蠢?集权究竟高效还是低效?两者如何结合,并如何决定两种模式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是群体心理学的诸多著述试图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最具有耸动性的言论来自于勒庞,那就是群体的愚蠢,即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形成是实实在在的现象,成因乃在于其组织的封闭性和极端性,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反馈机制,从而使得组织排外而走向极端。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群体组织的愚蠢行为,可以通过增加成员组织的多元性,和独立思考决策的机制来解决,此外,解决了众多群体的独立思考问题,还需要解决群体之间的协作与竞争的问题。并且即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也不敢断言,群体性组织能够做出完美的决策,因为说不准还存在其它的一些变量使得群体的决策失败。
  关于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会成为人们质疑的地方。最关键的一点是,群体的决策的正确性,到底和群体中的精英有没有关系?到底是群体的智慧,还是精英的智慧?实际上,群体的智慧就包括了精英如何传播信息及影响蠢人的决策过程。例如《引爆点》将人分别三种,每种人都对群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从概率上来说,智慧的决策肯定需要精英的参与,而且精英,即聪明人肯定是人群中的少数。并且,越是专业化的问题,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需要专家和知识精英。对于“大众的决策肯定要比绞尽脑汁的专家做出的决策更好”这样类似拍脑袋出来的结论,我怀有强烈质疑。甚至,书中作者所说,通过让大家估计牛的重量,得出的结论惊人正确。这种实验的结果并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可变变量为数众多,只要测试环境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改变,实验结果都可以改变。因此,假定其它变量都没有影响,得出某一因素决定了结果的结论,是很荒谬的。
  多样性和独立性本身没错,但问题是究竟怎样衡量多样性足够合理。一个常见的猜测是,某一“聪明”群体在决策某些问题时聪明,而另一些问题时极端而愚蠢,例如某民族对于外族的仇恨,使得多样化的聪明人也变蠢了。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组织者分权,但是也有失灵的时候。而中央计划体制,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强大之处也是有目共睹。现在的问题在于,群体性、扁平化组织的思想来源于自然界的自组织形式,这一想法会导致对于群体组织的盲目过度追求。
  从理论上来说,群体组织适合不可预知,复杂性较强的环境,而中央集权擅长调动和组织,完成一项无法自组织完成的事情,其缺点在于领袖成为组织的瓶颈,对于信息的感知越来越麻木。
  


   听说《乌合之众》很久没有看过,先看到了这本书。前言中叙述是为乌合之众打擂台的书觉得很兴趣。借来一阅。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不仅要尝尝梨子也要吃吃苹果。不然你怎知道梨子是你喜欢的呢?
   书中用了大量的范例试图说明群体在决策中智慧的体现,很有说服力。就如最近某著名学府教授言之凿凿强奸有差别论,连我也感到吃惊,大多数人支持无差别论,以现实验证了本书论点,令人欣慰。
   群体在我国常是乌合之众的代名词。尤其是现今记者动辄专家云专家曰,我有绕口令可以形容:专家长,专家短,专家头上顶个碗。只是这专家有无做过调研,有无深入论证过,打个问号。群体在专家面前固然显得理论不足,但经验丰富。至少群体在观点的多样性方面不输专家。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给他们发表言论的机会,定不输专家。


  1.多样性。提高个体的数量和类型;确保少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
  2.独立性。确保个人不会轻易附和其他人的观点。方法如:使决策结果与个人利益(广义的利益)相关、同时(或在短时间内)匿名投票。
  3.分权。确保个人的权利和地位。
  4.汇集。汇集群体中个人的信息和智慧的方式。如投票。
  
  
  支离结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自相似性。支离形态,英文又称 fractal (在数学上又被译为”分形”),是指一种分叉(分支)性的自相似的图案(或结构)。自相似是指:如果将图案中的某一区域放大,那么它看起来与整个图案非常类似。我们日常所见生物界与自然界的很多图案,都可以归纳为自相似图案。比如一棵大树,树干之上有树枝,树枝本身又会分叉,而它的枝叉上面会分出更小的叉,直到树叶。如果将松树的一个枝干折下来,再把它放大,那么它看起来就象一棵松树一样。又比如说雪花,它的每一个部分本身也是一个小小的雪花。


   开始觉得是对勒庞思想的颠覆,但是读后觉得是相辅相成。因为两者对群体的定义不同,勒庞对群体的定义是无意识结构做主导时则形成群体,此时的群体做的决定是愚蠢,极端的。但索罗维基强调做出聪明决策的群体最主要一条就是要独立判断,要保持有意识结构,不被他人所影响。所以索罗维基所讲的群体更像是人人,而不构成勒庞所说的人群。


  我是在读勒庞的《乌合之众》之后阅读的这本书。在中国的历史上,群体通常是狂热、破坏的代名词,无论是历次的农民运动,各种迷信运动的兴起,群体都在其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或许,“群氓”这个词能更好的表示这些群体。在互联网成为信息主要扩散渠道的今天,各种大大小小的网络事件背后,都有”乌合之众“的痕迹。如勒庞所言,这些群体是低智商、容易被鼓动、在群体的掩护下失去判断力的群体。
  
  而《群体的智慧》则给出了相对光明的结论。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长期来看,群体的智慧能够比群体中单独的个体都要优秀。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结论同样可以找到例证。一个群体是会变成“乌合之众”,还是能够发挥出群体的智慧,一方面依赖于个体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群体的规则。但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之间一定存在正相关吗?群体的组织形式对群体的智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规则最适合群体发挥作用?也许没有那么书能给出答案,人类社会会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例证。


  前两天读了《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其他一些书,建议一起阅读——《乌合之众》、《失控》。以下是观点摘录与评论:
  群体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组织的有机体,它不但有身份,还有自己的意志。和《失控》的观点一样,群体也会表现出其中任何个体都没有的新特性。
  团体指的是组织严密并明确意识到自己身份的一群人,而群体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其核心区别,我的理解,是这群人“是否中心化”。
  
  在适当的环境下,团体在智力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比团体中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
  使群体变得睿智的必要条件:多样性、独立性以及特殊类型的分散化。多样性和独立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最佳集体决策恰恰是分歧和争论的产物,并非一致同意或者妥协的结果。
  多样性不仅为团体增加了不同的观点,而且更容易鼓励个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的讨论、更多的信息很重要。一个个体,能否通过自我虚拟的分裂出多个个体,然后通过群体决策提高自己的能力?
  独立性的解读:第一,能保证人们做出的错误决策不影响他人;第二,互不相干的个体更容易获得新信息,而不是固守大家都很熟悉的陈旧数据。
  
  群体解决问题的方式:首先,发现可能的解决方案;其次,在这些方案中选择。蜂群并不是首先分析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然后再确定一种理想的采蜜模式,它们其实不知道哪儿有花圃,它们的做法是向不同的方向排除侦查蜂,并相信其中至少有一支队伍会发现最好的花圃。没有那种体制擅长选择优胜者,相反的,一种体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它辨别失败者并马上将其淘汰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体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它能生成许多失败者,然后再将其辨别出来并淘汰掉,虽然看上去残忍,但最明智。
  群体在已有解决方案中选择的能力强于想出这些方案。
  群体决策的问题——如果错了,如何问责?向谁问责?或者,是否需要问责?
  
  具有同质特征的团体极善于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但面对新领域则很难取得进步,很难创新。专家对某一领域的“过渡优化”,反而会使他对其他领域更白痴,所以,要有空杯心态。群体太相像,还会出现群体极化,可以参见《乌合之众》。
  人们之所以会改变意见,并非因为他确实认同了不同观点,而是因为与挑战团体的权威相比,改变自己的意见显得更容易。
  
  创新其实是一个局整矛盾,对整体有利,但对个体不安全。所以,群体的进步需要感谢“具有创新意识”的勇敢者,群体也喜欢鼓励勇敢者。
  个体的私人信息是不完整的,鼓励每一个参与者多关注自己的私人信息,也就意味着鼓励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但,这样对团体而言,反而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集体判断。
  
  一个健全的社会很大程度上要由人们如何对待陌生人(短期合作)来界定,而不是人们怎样对待他们认识的人(长期合作),可以借博弈论理解这句话。
  
  这方面的话题还真是有意思。
  


  读这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猛然想起俺们中国人的俗话: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
  
  这本书的作者,把现代西方的科学家对于群体智慧的各种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它不是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告诉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是怎样研究,怎样设计实验来获得数据的。
  
  俺大学的时候,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是俺的专业基础课。那门课当时我如果不作弊是肯定考不过去的。里面的公式太复杂,太难记。而且,当时的确没真正搞懂。我对统计物理的感性理解,更多可能是来自《从一到无穷大》这本每个人都值得读的科普经典。
  
  刚刚开始接触股票的时候,俺经过思考,对股市进行了一个假定:在某个点位上,有人买,有人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理由比如:国家要出台抑制房价的政策,也许手上的房地产公司的股票该卖了。但我们不可能去了解每个人的想法。从巨大数量的统计学角度来看,每个人的选择是随机的,有人选择买,有人选择卖。既然是大数量的随机行为,那就可以用统计物理的手法(统计气体分子的随机运动)来对统计结果 --- 也就是股票价格 --- 进行预测。基于这样的假定,俺用统计物理的公式对当时的股票趋势进行计算,大概能预测三天到一周的走势,准确率非常高。俺连续观察了三个月,发现用统计物理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预测短期的股市走势。当然了,俺一直没买股票,因为俺对俺的【理论】没有信心,怕万一俺真的进去买了,命运女神就马上把运行规则改了,俺的计算方法立马失效,那就赔死了。
  
  N年后,俺在网上和一个给世界顶级投行写代码的程序员朋友说:你们写股票代码,是不是假定人群的买卖是随机的,然后对随机行为做统计预测?他说:我们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来做的!得到这样的回答,俺非常自豪:俺N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啥也不懂,单靠自己瞎琢磨,想到方法居然和顶级投行那帮人的想法一样!可以小小地得意一下。
  
  关于股票价格这种巨大人群的共同行为的结果的预测,《群体的智慧》这本书里,也有提到。当然,我现在知道,股票价格的趋势,不是简单的完全随机系统的统计结果。因为,操作股票的人,会从股票价格和其他人的操作里,获得正反馈 --- 比如,买了,涨;涨了,再追。而一个正反馈系统,是非常不稳定的,一个微小的参数改变可能导致系统的巨大变动甚至完全转向。
  
  
  对于这本书,如果你有一定的悟性,而不是只是会认字,读完之后,你会知道:一大群愚昧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有自己的打算,完全没有【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但他们各自决策或行动的统计结果,会是非常正面,非常有效率,非常接近事实真相,非常接近最佳状态的。单靠一个天才来做决策,他可能会非常正确,但不能保证天才的决策每次都正确。而一大群愚昧的人各自作出的非常不靠谱的决策,其统计结果却是比天才的决策更靠谱的。关于这一点,这本书里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一帮人如何猜出了核潜艇的准确沉没位置。
  
  这是什么意思?这本书完全没有一句话提到【民主】。书的作者只是在介绍现代西方对这类问题的众多的研究结果。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刚好从理论上证明了:民主制度下做出的看似无效率的决策,无论如何都比天才的【明君独裁】好很多。


  《群体智慧》的核心观点就是:群体做出的决策有时会优于聪明人个人的决策,具体说是“在适当的环境下,团体在智力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还比团体中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即使一个团体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特别的见多识广,但是仍然能做出个体现出集体智慧的决定。”
  书里第10章讲公司、第11章讲市场很值得经验者一读。讲Zara(P220)做到两点可以让自己成为世界上反映最快的服装公司(别人一季出一次货,Zara一个月出两次货),能最迅速跟上潮流。这两点就是:预测消息费需求调整自己决策、成功协调上万名员工的行动与决策。说起来比较简单,做起来感觉比登天还难,比如:它给每个门店经理配了手持设备可以直接与西班牙总部联系——保证速度,下游小作坊全是公司的合伙人——保证质量。虽然方法了展示未必适用于中国,但是理念很值得借鉴与学习。
  
  书里也对“专断领导以及领导人决策在组织中起决定作用”提出了批评(P242)——不要期望公司的CEO是“企业的上帝”,没有一个领导者在完全失败之前被认为是愚蠢的,而且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多变化,只不过是组织的形式阻止了其得到有效信息——部下倾向于只报告好消息(这是人性不是阴谋论),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合理的考核——如果管理者必须达成目标才能得到奖励,他们会做两做事,降低下一年的目标或者利用各种手段作假以达到目标。
  到于如何克服以上问题,本书也做了初步的探讨——用有效的组织决策来代替个人精英决策无疑是个解决方法。但是如何不让组织变成“乌合之众”,如何让他们形成有效的体系》作者的回答是:让组织决策聪明起来的三个前提是:多样性、独立性以及特殊类型的分散化,把此三点与协调合作加以有机整合会更加有效率。
  
  本书不足也比较明显,只是对问题进行了罗列叙述并没有很成体系的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用蚁群例子来解释,要知道它们是经过上亿年进化才得到如此完善的结构——蚁群里的个体都是单功能的,避免出错;相比之下人类组织的产生尤其是公司的产生时间要短得多的多。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了同样的书,不过书名叫《百万大决定世界是如何动作的?》在当当上卖只需要13块,比中信这本便宜。既然内容都一样还是建议买价格低的。
  
  


  
  本周看的这两本书的主题有一些关联,放在一起评论。
  
  《群体的智慧》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全书主题就是讲某些情况下群体的智慧高于个体中的专家的智慧。比如估算一头牛的体重,估算一个瓶子里的糖果的数量,群体估算值的平均数一般来所优于大部分个体的估算。并由这个话题延伸到许多热门话题:民主决策、股票走势、公司管理等等,可惜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没说明白为什么群体估算牛的体重可以很准确,对股票的估值却不一定准确。我看过之后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群体的智慧可以在比较简单的问题上显出优势,但是不适合复杂的情况比如政治、经济、股票走势、公司管理等方面。
  
  《误区》像是一本科普书,详细解释了许多常见的思维误区。基本上是在说普通大众最常见的思维误区。
  
  作者总结常见的六个思维误区:
  1:喜欢故事胜过统计数据;
  2:寻求认同;
  3:不大重视偶然和巧合在生活中的作用;
  4:会错误地感知我们生活的世界;
  5:过分简化;
  6:记忆有缺陷;
  
  第一个误区常导致不正确的推论,最常见的应该是医疗措施的效果,实际上个体的疗效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人们很容易相信周围亲友的个例,因为这是有故事的。
  第二个误区导致人们忽略反对意见;
  第三个误区经常导致人们误把无关的事件关联起来,比如很多体育明星的迷信行为;
  第四个误区会导致人们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第五个误区导致人们简单地作出判断;
  第六个误区导致人们会受一些暗示,误把不曾发生的事情归入自己的记忆中。
  
  由于存在第二个思维误区,一个不存在反对意见的群体可能做出明显错误的或者比所有个体都冒险的决定。


  春秋时,齐国曾几乎被燕国灭掉,在逃难中,田单把车轴外面的木头锯掉,得以脱身,而其他人则因这段木头太长,相互搅在一起,只好集体束手就擒。
  
  改装一下车辆,这不需要很高明的思考,可为什么只有田单做到了呢?难道他比别人都聪明?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的判断比许多人的判断更准确。人多力量大是事实,但人多智慧少,也是事实,这引人深思:我们为什么会比我傻?
  
  其实,我们并不比我傻,詹姆斯•索罗维基是一位行为经济学家,他通过大量案例研究证明,我们其实更聪明,即使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做出正确判断。比如,人们共同猜测一头牛的体重,其中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可大家的数据统计起来,平均值竟异常接近事实。
  
  “挑战者”号爆炸时,当天股市上四支相关公司的股票暴跌,但很快三家有所回升,唯有橡胶公司损失惨重,几个月后,调查结果出来了:正是这家公司的疏忽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可股民怎么知道的呢?就算知道,也不可能这么快啊?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们比我聪明,只要我们能合理决策,即使是瞎猜,也总能猜对。
  
  那么,田单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人类的伟大发明,总是由少数天才完成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我们更傻,而是决策平台有问题。贵族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他们的经验高度统一,当他们做决策时,他们是基于有限信息来判断的,这就必然会产生“圈子误会”,表面上,大家都在做决策,但决策所依据的材料一致,必然会集体犯错误,在田单得案例中,如果决策中有车夫和马夫的意见,那么结果肯定不同。
  
  同样的道理,科学家这个圈子也相对封闭,所以伽利略、爱因斯坦不常见,常见的是满口名词、绝无思想的蠢货。
  
  群体越大,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立在做判断,他们在表达意见时,不受其他人的干扰与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每次总统大选前的民意调查特别准确,而且越来越准确。
  
  如果没有群体的智慧,我们便想象不出来,为什么当我们想喝一瓶啤酒时,超市里恰好会有一瓶在等着你。它经过许多工序,跨越了遥远的距离,而你只需掏出钱包,就能获得它,而这,是靠个体智慧所能完成的吗?
  
  相信群体智慧,就要给群体智慧一个正确的环境,要营造一个适合群体发挥智慧的机制,本书虽是通俗经济学之作,却颇有启迪价值。
  


  群众的意见并不是统一的时候最准确,而恰恰是融合很多不同意见的时候,准确性超过任何个别专家的意见。
  --------------------------------------
  作者区分了群众的力量可能解决的3种问题:
  cognition problem比如猜测股市价格,牛的重量等
  coordination problem 比如协调开车,合同双方合作等
  cooperation problem 比如交税,处理污染等
  
  
  群众力量作用的最好的条件如下;
  diversity 多样性
  independence 独立性
  特定的decentralization,权力下放
  
  
  独立和多样尤其重要,否则就容易相互egg on,反而走向极端,这个在小的 群体里面尤其的常见。
  
  过多的讨论让大家独立性降低,而且讨论也不是为了要彼此说服--而是要让不同意见有办法都对结果形成影响。聚合大家意见的机制如何设计,非常重要。
  
  中央集权容易出问题,而任何事情都大家讨论决定又不够有效率。
  
  --------------------------------------
  文章开头Galton测量牛的重量的试验是一个典型统计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The sample mean also has smaller variance than the sample variance, i.e. 1/n that of the sample variance. No wonder the averaged ox weight deviates only slightly from the actual mean, while the majority of the individual estimates were way off mark. To visualize this, think of two bell shaped curves, with the same center (the actual population mean), and both cover the same area面积 underneath. One is fat and flat, and the other is slim and tall. The fat one represents distribution of the the sample and the slim one re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mple mean. The sample mean will always be closer to the actual mean.
  
  Actually I did some simple calculation, given a population of N(0, 100^2), and a sample of a large size n(say, 10000), then the sample mean will follow N(0,1), i.e. 95% of the sample means will be within (-1.96, 1.96), while only about 1.5% of the individual guesses will fall within this range. (hope I am doing the calculations right). That's exactly the contrast the author is talking about.
  
  就是,独立重复某随机事件若干次,他们的平均数最后会是正态分布,这个平均总是接近随机事件的期望值(真实值),当数据点越多的时候,离真实值偏差越小。当然这条要成立,必须是独立事件。
  
  这条在社会问题里面是否成立,不好说啊。
  独立性就难保证吧,大家的信息很可能受到同一个来源超常的影响,这样的平均值就有系统误差了。
  
  另外正态分布的一个特点是,偏离中间的期望值越远,其可能性越低,而且还是飞快的降低,偏离中心两边各3个方差之外,可能性<1%,6个之外就简直不可能发生了。在身高体重这样的生物数据上,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在金融方面可就不是了。比如Nassim Nicholas Taleb具体讲过,这些数据分布不符合正态,而是符合power law,到一定程度,无论偏离平均多远,小概率事件发生得可能性也只稍微减少而已,并不会急剧减小。所以在cognition问题上不清楚是否作者已经考察过了群众做判断的很多种情况。是否群众判断consistently可以超越个人判断。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事先怎么知道这个特殊群众做的判断是否合理呢?他们是否独立?他们意见的聚合是否合理?等等。
  
  
  很喜欢书里说的一些道理,就是不太明白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想最直接有用的一条就是,不要老是只跟自己想法一样的人讨论,也要多听跟自己不同的意见。当然不同的意见让人不爽,比如“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话那么舒服,但是我想成长就是学习忍耐这些不舒服,从别人的意见里面汲取自己欠缺的知识。另外,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做。可以理解太多的不舒服积攒起来,人很难一直觉得特别舒心了。只要在关键的重要的问题上能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多听不同意见,而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就别跟自己过不去了。
  
  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要多听几个人的意见,不要让个别嗓门特别大的人给忽悠了。人的自信程度跟能力并不成正比,而是个U型曲线。很牛叉和很傻叉的人都会对自己特自信。所以要注意了。
  
  遇到大家意见过分一致以至于没人敢出头发出不同声音的时候,自己要小心了。
  
  聚合意见(找潜艇的例子)用的Bayesian analysis,这个想法不错,就是用后来收集的数据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不要把自己最初的想法捏的太死了,be open minded.
  
  -----------------------------------------
  很有趣,刚好刚刚读过Technopoly 里面作者刚刚攻击了decentralization,跟这本意见截然相反。


  书名不错,看这本书时,是被他观点吸引,
  但翻开书,却不是我想要的,看不懂,也看不去,
  
  但是,我还是挺相信群体的智慧大于个人主义的。
  
  即使这样,书中也没能让我从雾中走出来,我对这个观念到底该怎么样具体操作,还是很模糊。
  
  翻开本书,让黄蓉觉得自己的观点还是在雾里面。没被他理清。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证明了,在适当的条件下,群体的智慧是出色的(猜糖豆、电子市场),也举了很多反例,论述了在一些环境中,群体又是非常愚蠢,甚至疯狂的(泡沫、暴民)。在讨论群体的智慧时,本书把问题对象分为三类:认知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在解决认知问题时,分析了适当的条件包括(第2、3、4章):
   1.保持个体的多样性,以引入更多的新信息,并避免了群体迷思(选择一样长线条的实验),有助于使其他人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利于独立性。
   2.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因为:一是使个体的错误不易影响到其他人,二是使群体更容易获得新信息。(模仿悖论)
   3.有条件的分散化(分权化与专业化),一方面有沟通机制使个体的知识全局化并对集体有用,同时还要使个体绝对保持专业化和独立性
  
   在解决协调问题(即指解决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他们认为答案是什么,还要考虑其他人认为答案是什么,如El酒吧)时,作者认为协调问题过于复杂,以至于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靠中央集权式的命令,个体听从调度,二是靠自下而上逐渐产生的习俗、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如排队、让座)。显然,作者支持后者,因为一是靠习俗约束简单易行,二是习俗通常是公平合理的,符合人性的(先到先得)。但有时习俗、规范也会有产生愚蠢的群体行为(电影院定价),但通常来说依靠习俗,是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解决合作问题时,由于人大体上分为三种:完全利己者(完全理性人)、完全利他者以及有条件的利他者。而大部分人是有条件利他者,即如果大家都合作,那么他也合作,一旦有人搭便车,他就感到受愚弄,也开始搭便车。因此,设计一种机制,使有条件利他者继续合作是群体合作的关键。
  
   综上,只要设计合适的机制,群体就会表现得比绝大多数个体聪明,甚至比其中最优秀的个体都好。而砖家们,见鬼去吧!


  开篇明题 但是 类似论调似乎早已有之 那么 它属于哪个领域的研究?我觉得书中的某些表述有些粗俗 做了没必要的对比和反例 无助于读者明晰特定的概念和前提。。


  2003年,在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同时经历了SARS危机。这是一种很像流感的疾病,但实验显示它不是流感病毒,而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和疾病。还没有发现SARS病源之前,人们只能通过 “隔离”的方式对付这种流行病毒。同年的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与遍布世界各国和地区的11个研究实验室取得了联系,要求人们共同致力于发现和分析SARS病毒,这项研究被称为“多国研究协作计划”。这些实验室每天都要召开远程电话会议,分享研究成果,商讨未来调查手段,并对现阶段的成果展开讨论。3月21日,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香港大学的科学家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分离出了一种很像SARS病毒的冠状病毒。4月16日,在协作研究过去仅一个月,研究人员便充满信心地宣布这种冠状病毒就是导致SARS的罪魁祸首。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集体协作,没有从上到下的首席主持,也没有共同协作的计划和时间表,在各自为阵的研究室,人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并无私地共享研究成果,逐步排除错误的实验和方法,其效率和速度远超任何有着严密的层级制度的组织。在詹姆斯•索罗维基看来,这是一次“群体智慧”的最佳展示,在他的新书《群体智慧:如何作出最聪明的决策》中,现代科学的协作机制被詹姆斯•索罗维基认为是发挥“群体智慧”的理想类型,因为它满足了在作者看来发挥群体智慧的所有必备条件:“多样性、独立性以及特殊类型的分散化”。
  
  在本书中,詹姆斯•索罗维基赋予了“群体智慧”以新的高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人们享受着民主和市场——这是群体智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福祉,但是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和作家都不相信群体会有任何“智慧”可言。群体往往与情绪和非理性相关,是“乌合之众”和“群畜”,是“暴民”和“雅各宾主义”。正如勒朋在著名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言:“在群体中,汇聚起来的是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群体的智慧总是低于单独的个人”。这是在19世纪末,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群体”是权威主义之外另一种“自由主义的敌人”。
  
  实际上,群体是现代性的要素之一,人们很难理解,个人理性不断发展的时代,由理性人组成的群体,智慧会低于任何一个个体。但是,随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似乎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担忧,人性的欲望和非理性并没有消失,它藏身于群体的狂热之中,像一头没有喂饱的狮子,被众多的希特勒们轻易地利用和挑唆。
  
  《群体智慧:如何作出最聪明的决策》的意义就在于,重新让人们认识“群体的智慧”,作者指出,群体并非天生就是非理性的,只要遵循恰当的方法,群体的智慧便能很好的被开发出来。作者用了大量的实例,包括经济、政治、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事实证明,人们未能认识和利用群体的智慧,只在于人们未能正确地认识群体的特征。作者集中讨论了群体的认识、协作,和合作的三大问题,指出要让群体变得睿智,关键在于保持群体的多样性、独立性以及分散性。
  
  但这是一个非常悖论的论断,因为群体的多样性、独立性和分散性特征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正是瓦解“群体优势”的东西。“多样性”让群体的成员接触到事物的尽可能多的方面;“独立性”让群体成员作出独立的判断,而不受任何权威力量的主导;“分散性”是保持群体成员能进行专门研究并依据局部认知作出判断的条件。当然在满足这些条件之后,要让群体的智慧发挥出来,还需要一个“集中化”的过程,即一个让个体判断转变为集体决策的有效机制。
  
  如何讲述这个关于“群体智慧”的故事,詹姆斯•索罗维基为我们复述了众多市场的竞争而自然淘汰的故事,似乎他只是增加了经济学家们对于市场机制的赞美。实际上,在讲述了早期美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故事之后,作者的确也得出这样的结论:“行业的早期发展都是以大量可替代选择为特征,而且在设计和技术上许多公司彼此之间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流逝,市场开始甄别出优胜者和失败者,并在能够繁荣发展的技术和没有生命力的技术之间作出卓有成效的选择。”也就是说,只要遵循群体的“自发秩序”,群体便能得出最明智的抉择,在后面的论述中,作者也的确引用了哈耶克的这个著名论断。
  
  但历史的经验表明,所谓的“自发的市场秩序”似乎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实现过。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发现的“搭便车”困境,以及疯狂的“股市的泡沫”和各种“经济危机”其实就一直伴随整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但在作者开来,奥尔森“搭便车”困境只是说明了人们的合作有时候追求的是短期利益,“个人利益能够引导人们合作的条件是,要具备对长期利益考虑周全的能力”,而“股市的泡沫”只是因为人们过于依赖别人的选择,人们在股市中依据别人的选择而选择,而不是自己的独立判断,“一旦每个人都依靠群体的智慧,那么将没有人为群体智慧增加新的信息”。在作者看来,这些反面的例子恰恰证明了自己的判断,群体的智慧需要保持个体的多样性、独立性以及分散性。
  
  不出我们所料,作者不仅赞美了“自发的市场秩序”,也歌颂了民主的生活方式,“民主人士做出的决策也许不能代表群体的智慧,但民主化的决策过程却可以代表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智慧最大程度的发挥最后的秘密是,坚持最朴素的市场机制和民主制度。这是一个意料之中而稍显“平庸”的结论。作者最后似乎仅仅是在证明,市场和民主制度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它们的优势,只是作者很巧妙地把市场和民主化成了“群体”这一可以用来论证的量化指标。
  
  《群体智慧:如何作出最聪明的决策》,詹姆斯•索罗维基 著;王宝泉 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刊发于信息时报 有删节
  
  
  
  


  股票市场体现了群体智慧,每个人得到的信息不同,汇总起来就会变得无微不至,进而使得集体的判断更切合实际。


  就像上面有人讲,翻译成群体智慧会比较合适。
  副标题口气比较大,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营销手段吧。
  2008年发生很多事情,就看了一堆群体心理学相关的书,很是悲观,:)
  看到这个书,心生好奇。
  
  网络时代,蚁民作为整体的影响力有增长,所以维基百科,众包,长尾理论,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有所见,也逐渐流行。
  不过,其实不能否定,集体无意识,以及群体智商的下降等等现象。
  
  也许一时一时吧。就像书中也提到这样一句话:
  “如前所述,当群体不处于暴乱状态或不为群体迷思所蒙蔽的时候,他们对于范围广泛的一系列问题都能做出圆满的处理。”
  
  精英 vs. 群氓?总是一个可不断讨论的话题。
  


  1. 群体决策的质量在很多时候超过群体中的大多数个人的决策质量,甚至超过“专家”的决策质量。多种不同信息和观点的对抗和互补是群体决策的优势。问题是如何很好地利用群体的智慧。
  
  2. 提高群体决策质量的方法:
  1) 多样性。提高个体的数量和类型;确保少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
  2) 独立性。确保个人不会轻易附和其他人的观点。方法如:使决策结果与个人利益(广义的利益)相关、同时(或在短时间内)匿名投票。
  3) 分权/民主。确保个人的权利和地位。
  4) 汇集。汇集群体中个人的信息和智慧的方式。如投票。
  
  以上两点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基本赞同。
  
  3. 难点:
  1) 当群体成员较多时,群体决策的效率问题。
  2) 如何平衡沟通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即如何使群体成员在参考别人意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 如何在汇集信息、观点的同时又不汇集权力,即确保分权/民主。
  4) 企业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和利用普通员工的群体智慧。
  这些难点在这本小书里没有讲清楚,估计也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不过应该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4. 群体决策汇集的是个人的信息和智慧,而集权专制汇集的是权力。信息和智慧可以共享,不会因为分享的人多而减少;而权力是专属的,政府/上级有了,民众/下级就没有。
  
  5. 对于政治领域的群体决策(民主),除了这本书里的那种理性分析之外,还有以下理由:
  1) 天赋人权。
  2) 历史的反面教训。
  
  6. 觉得这本书翻译得较差。大多数时候,我像在吃不干净的饭,时不时就被沙子磕一下牙,没有阅读的流畅感。相当多的句子不知所云,而我不认为那是原文或我的理解力的问题。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写作方法比较学术。读起来有点不流畅,不过里面的很多例子是非常好的,至于作者的结论总结之类基本没怎么看


  这本书的标准译名应该是《群体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而不是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的什么《百万大决定》。作者通过不胜枚举的诸多心理学、社会学实验,试图证明群体智慧在人类世界中的许多关键作用,以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蚂蚁是低等生物,但蚁群却每每展现出非常惊人的集体智力。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其自组织构造而成的群体智慧也往往发挥出非常巨大的作用。我的看法是,这种群体智慧其实并非生物学上的某种特殊构造,而根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学结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字神经网络,简单的数学结构就可以表现出极大的智慧潜力和高度的自适应性。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兴起的Web2.0现象,其本质也在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群体的智慧进行聚合、集中、放大,并期望籍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产生特别有代表性的盈利模式。可见人类目前对群体智慧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不过,本书的缺点在于仅仅提出了一些概念和案例,却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体系,更缺少一些技术层面的分析和推演。这可能是作者的专业局限,也是畅销书的普遍局限。


观点向左的书放在一起读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也正在看乌合之众,准备把这本也找来读一下。


简单的对比两本书,群体效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放大个体的某些特征:可能放大理性判断能力,也可能放大情绪。所以,群体效应只是一个自然的涌现或自组织现象;两本书各自列举了两方面。正如楼主所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被卷入疯狂的群体性情绪中?如何防止这种群体情绪发生?如何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与失控和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书……


这个跟我的领域靠得有点近。所以我的决策非常受这个方向的影响 - 例如,挑child care,我更接受正规的daycare,基本排除family care和babysitter的方式;公校还是私校,我更倾向于公校 。
  
  还有你提到的独立性,我更看重decision making unit的独立性,也就是思维推理能力的独立性。这样群体在接收到一个异常信息源时,做出合理结论的可能性更大。
  
  还有群体判断优于精英判断,除了你提到的问题的性质外,其实还有一点,就是都是概率不是确定事件。所以走群体还是精英决策,也是赌个概率大的方案而已。
最后一点,群体决策的可控性很差,就是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完全脱靶的,任何个体都预想不到的(精英判断的可控性高很多)。


hmm? I thought I was talking about the same independence?
and most things are probabilistic in nature, what the author claimed is not in absolute terms either.
Basically,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use of the info....


其实独立性和应用,我们俩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你已经占了一面,所以我说另一面,要不就没必要re了,:)
先说应用,我理解你的应用是如何增强自己的思维独立性,是把自己放到了群体中来考虑(这个角度你可以看看the difference这本书,它是从分析个体思维结构的角度来谈群策论的)。我的应用是面对一个问题,群策还是精英方案如何取舍?譬如说投资计划,你更信任巴菲特还是fidelity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群策优于精英?作者给出了一定的条件(conditions),好像也是从heuristic或者社会学的角度论证的,没有实际的理论推导?就算满足作者给出的条件,如何计算群策优于精英的概率也是个问题。
关于你担心的独立性,我觉得你的隐含前提是保持单个个体的独立性。如果从群策论的角度出发,我个人认为这个条件过于严格了,甚至超出了群策论的适用范围。(当然这个点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连论点都算不上,因为还没找到solid的东西来支持)。


其实我可以接受的独立是,信息进,结论出,至于这个个体和其他人之间怎么交互作用我都不管,只要这个结论是个体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出的。
也就是说不管抢购盐还是捐款,我都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是被迫的;权威可以用信息影响,但不能直接把钱给扣了。


这么说来,群策和专家系统从定义的角度,就还没有明确地区分开来。我快精粉咆哮了。
难道一个是flat bell, the other slim bell?


O boy....now I know how the kids in my class hate m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ntral_limit_theorem
Will add a plot to next semester's lecture....


不是lz没说清楚啊,强烈表明一下立场。
我上面说的跟书关系不大,是一些关于我自己的理想模型的思考,因为正好跟这本书有点沾边,所以就在这里想了一下。
我的思考基本发散到火星去了,要看书的直接忽略吧。


你更信任巴菲特还是fidelity的问题: Neither: this is 1 expert vs. a small group of expert. The whole stock market is the crowd.
如何计算群策优于精英的概率也是个问题: in cognition problem he used heuristics to prove the crowd ALWAYS outperforms most individuals.
When the problem is reduced to the simplest form, this can be proved by CLT.
But surely we don't live in a vacuum where individual estimates are truly independent.
群策=flat bell curve
their aggregate (here, the arithmetic average) = the slim bell
small group of experts = another slim bell which can be centered around a different mean. Small variance, yes, but they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bias


专家系统能优于精英,是不是存在一个隐含前提,就是专家系统的分布能接近crowd mean的分布。
找专家的过程。能不能把专家看作自行操作了arithmetic average的个体? 因为我认为,专家系统需要的不是保持bias,而是结构上打破bias,从而实现专家的mean,趋近crowd mean的mean,从而更可能接近actual mean。


专家系统定义是?
如果是某方向专家,那不行。
如果是各个不同方向的专家,那么潜水艇的例子Bayesian analysis to incorporate estimated probability from various domain experts 感觉会更靠谱
不认为单独的专家是已经average过的个体。这个已经证明过了?mutual fund managers( if we can call them experts) do not outperform the market.


Here by 专家系统 I mean the network of experts, not expert system. Sorry for the confusion.
  
  "单独的专家是已经average过的个体" I don't think this point has been mathematially proved. Otherwise the network of experts should have been all over the place(like the old times of "neural network")
  
  But I feel it is the theorectical base for the phenomenon - sometimes crowds works better than elites. Let us say d_elite = abs( mean_elite - mean_actual). So d_expert < d_ crowd < d_elite (suppose they can find the right experts)
  
  How to realized d_expert<d_crowd? Let abs(d_expert - d_crowd mean) approaches 0.
  
  The example of mutual fund manager can only prove how hard/important to find the experts.


哎呀,完全看法不一样。。。。


你怎么看呀?我这个都是个人观点,还在试图论证中。


我觉得我们对作者term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好像说的都不是一件事情。
就象"how to read a book"里面说的,读书或者讨论吧首先是定义术语(define terms),大家对同一词句,理解的含义可能完全不一样。不先做定义,就很难讨论出结果。
作为统计人,unbiased sample,当然样本大+independent & unbiased sampling就可以保证平均数更接近真实。But these are strong assumptions to make in socioeconomic settings.
专家,只有当他们代表了unbiased sample才可能不出严重问题。记得NNT似乎证明过同方向专家是彼此之间highly correlated and similarly biased. 所以一般说,某方面专家能力并不高于"crowd wisdom" - 这里的定义我觉得就是随机独立大样本的平均数,不做其他理解。
专家的专,只限于在窄方向,超越某专项,就也偏差很大。而专家的自信远高于常人,所以少量专家组成小组,特容易犯偏差严重还自信满满的错误。
但是如果事实恰好可以用窄方向专业知识完全解释,那么专家因为专,所以做估计的偏差也相对小。
我不理解如何运用,是因为我们常人生活里面没有机会搞到这样的样本:
1数量足够
2unbiased random sampling - 问的到的还不都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么,大家都一样Biased
3聚合群众意见 - 如果是象estimate weight of ox这样的简单问题,算术平均即可,那也无所谓。
但是大部分问题,无法简单判断,又不能用Bayesian methods又不能meta analysis,我就不清楚如何聚合各个反方向的观点了。
作者提的解法也是simulate market strategy这样相当复杂的机制,我想不太出来平时能怎么去用。
至于群众智慧失效的时候,眼下就有一个,抢盐的。但是乐滋滋抢到的人必然不以为自己跟随的是失效的智慧吧。。。。。。


群体智慧的例子正不断涌现。


你的书评写的很精彩,学习了! 我记得余世维关于讲日本人如何开会议,就是一次成功的群体智慧:日本人开会,先让职位最低的人讲,然后是职位中间的,然后才是高层。这样保证了群体智慧的参与; 而中国的大多数会,是几个“自认为聪明”的领导。如此看来,日本的发达是根植于其“群体智慧”。


乔布斯呢,典型的反例吧。团队有项羽式的,有宋江式的,都有其缺陷也有其长处,就怕什么都不是。


当代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群体智商。


是啊 翻译得太差了 也不知编辑是怎么把关的


谢谢你的书评,这本书我只阅读了五十页,然后大概翻了一下后面的内容。但我从你的书评里,找到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此书的优劣;这是不是就是在应用“群体智慧”呢,呵呵


当然是,看别人的笔记就是在应用群体的智慧,哈哈


翻译的确很一般,甚至擅自改动了原著的章节。


《失控》中也提到了蚁族的群体智慧


这种群体智慧其实并非生物学上的某种特殊构造,而根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学结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字神经网络,简单的数学结构就可以表现出极大的智慧潜力和高度的自适应性。+1


这种群体智慧其实并非生物学上的某种特殊构造,而根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学结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字神经网络,简单的数学结构就可以表现出极大的智慧潜力和高度的自适应性。+2


我的看法是,这种群体智慧其实并非生物学上的某种特殊构造,而根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学结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字神经网络,简单的数学结构就可以表现出极大的智慧潜力和高度的自适应性。 +2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