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史演义

蔡东藩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中国社科  

作者:

蔡东藩  

页数:

55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陈桥变起,黄袍加身,那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竟夺了周室的江山,自己做起了皇帝。偏是皇天有眼,使得辽、金、元三国迭起北方,屡为边患。  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总道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谁知竟连二帝也被人家虏去。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稍稍出了几员大将,又被那贼臣奸相多方陷害。风波亭上,冤狱构成,西子湖畔,骑驴归去,大家心灰意懒,坐听败亡。后来弄得连赵氏最后一块骨血也孤悬海外,徒落得崖山覆没,帝子销沉。没奈何,只得把赵宋三百二十年的江山断送了事。  其实,宋朝善政却有数种:第一种,是整肃宫闱,没有女祸;第二种,是抑制宦官,没有阉祸;第三种,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第四种,是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第五种,是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不但汉、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还逊他一筹。这也是赵宋维系人心、享国长年的原因所在呢。

书籍目录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儿出世 弧矢见志游子离乡第二回 遇异僧幸示迷途 扫强敌连擒渠帅第三回 忧父病重托赵则平 肃军威大败李景达第四回 紫金山唐营尽覆 瓦桥关辽将出降第五回 陈桥驿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禅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钟情再婚志喜 孤臣败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进阖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第八回 遣师南下戡定荆湘 冒雪宵来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军孱王归命 受蜀俘美妇承恩第十回 戢兵变再定西川 兴王师得平南汉第十一回 悬绘像计杀敌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第十二回 明德楼纶音释俘 万岁殿烛影生疑第十三回 吴越王归诚纳土 北汉主穷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师败绩 雁门关辽将丧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边 修怨背盟皇弟受祸第十六回 进治道陈希夷入朝 遁穷荒李继迁降虏第十七回 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第十八回 张齐贤用谋却敌 尹继伦奋力踹营第十九回 报宿怨故王索命 讨乱党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战亡身 雷有终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计 纳忠谏御驾亲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约 承天门伪降帛书第二十四回 孙待制空言阻西幸 刘美人徼宠继中宫第二十五回 留遗恨王旦病终 坐株连寇准遭贬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恶 鲁参政挽辇进忠言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第二十九回 中虏计任福战殁 奉使命富弼辞行第三十回 争和约折服契丹 除敌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贼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夺昆仑关 包拯出知开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储贰入承大统 释嫌疑准请撤帘第三十四回 争濮议聚讼盈廷 传颍王长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议新法创设条例司 谳疑狱狡脱谋夫案第三十七回 韩使相谏君论弊政 朱明府寻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竖子成名 逞兵谋番渠被虏第四十回 流民图为国请命 分水岭割地畀辽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宪丧师 城永乐徐禧陷殁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第四十四回 分三党廷臣构衅 备六礼册后正仪第四十五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第四十六回 宠妾废妻皇纲倒置 崇邪黜正党狱迭兴第四十七回 拓边防谋定制胜 窃后位喜极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阉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第五十回 应供奉朱勐承差 得奥援蔡京复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挤毒死辅臣 喜招徕载归异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诡说遇天神 筑离宫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挟妓纵欢歌楼被泽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第五十五回 帮源峒方腊揭竿 梁山泊宋江结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时雨 破杭城计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岩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师第五十八回 夸功铭石艮岳成山 覆国丧身孱辽绝祀第五十九回 启外衅胡人南下 定内禅上皇东奔第六十回 遵敌约城下乞盟 满恶贯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议和议战朝局纷争 误国误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堕奸谋阖宫被劫 立异姓二帝蒙尘第六十三回 承遗祚藩王登极 发逆案奸贼伏诛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躯 信王榛败亡失迹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惊驰御驾 胁禅位激动义师第六十六回 韩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术大举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帼英雄桴鼓助战 须眉豪气舞剑吟词第六十八回 赵立中炮失楚州 刘豫降虏称齐帝第六十九回 破剧盗将帅齐驱 败强虏弟兄著绩第七十回 岳家军克复襄汉 韩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扫穴 返庐山奉榇奔丧第七十二回 髯将军败敌扬威 愚参谋监军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伪主被絷 拒和议忠谏留名第七十四回 刘铸力捍顺昌城 岳飞奏捷朱仙镇第七十五回 传伪诏连促班师 设毒谋构成冤狱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驾 刺奸被执义士丧生第七十七回 立赵宗亲王嗣服 弑金帝逆贼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敌军第七十九回 诛暴主辽阳立新君 隳前功符离惊溃变第八十回 废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创立社仓法 宋孝宗重定内禅仪第八十二回 揽内权辣手逞凶 劝过宫引裾极谏第八十三回 赵汝愚定策立新皇 韩伲胄弄权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贺生辰尚书钻狗窦 侍夜宴艳后媚龙颜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丧师辱国 据西陲作乱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弥远定计除奸 铁木真称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节 获少女杨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误军谋 据东海降盗加节钺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济邸蒙冤 逐制帅楚城屡乱第九十回 诛逆首淮南纾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约蒙古夹击残金 克蔡州献俘太庙第九十二回 图中原两军败退 寇南宋三路进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忧谗殒命 董丞相被胁罢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报欺君罔上 拘行人弃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泽讨叛诛李璮 贾似道弄权居葛岭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连丧二将 宠大憝贻误十年第九十八回 报怨兴兵蹂躏江右 丧师辱国窜殛岭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军告熠 陷临安幼主被虏第一百回 拥二王勉支残局 覆两宫怅断重洋

章节摘录

  第二回 遇异僧幸示迷途 扫强敌连擒渠帅  却说寺中有一老僧,出见匡胤,匡胤知非常僧,向他拱手。老僧慌忙答礼,且道:“小徒无知,冒犯贵人,幸勿见怪!”匡胤道:“‘贵人’两字,仆不敢当,现拟投效戎行,路经贵地,无处住宿,特借宝刹暂寓一宵。哪知令徒不肯相容,并且恶语伤人,以至争执,亦乞高僧原谅!”老僧道:“点检作天子,已有定数,何必过谦。”匡胤听了此语,莫名其妙,便问点检为谁。老僧微笑道:“到了后来,自有分晓,此时不便饶舌。”埋伏后文。说毕,便把坠地的两僧唤他起来,且呵责道:“你等肉眼,哪识圣人?快去将客房收拾好了,准备贵客休息。”两僧无奈,应命起立。老僧复问及匡胤行囊,匡胤道:“只有箭囊、弓袋,余无别物。”老僧又命两徒携往客房,自邀匡胤转入客堂,请他坐下,并呼小沙弥献茶。待茶已献入,才旁坐相陪。匡胤问他姓名,老僧道:“老衲自幼出家,至今已将百年,姓氏已经失记了。”正史不载老僧姓氏,故借此略过。匡胤道:“总有一个法号:”老僧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老僧尝自署空空,别人因呼我为空空和尚。”匡胤道:“法师寿至期颐,道行定然高妙。弟子愚昧,未识将来结局,还乞法师指示。”老僧道:“不敢,不敢。夹马营已呈异兆,香孩儿早现奇征,后福正不浅哩!”匡胤听了,越觉惊异,不禁离座下拜。老僧忙即避开,且合掌道:“阿弥陀佛,这是要折杀老衲了。”匡胤道:“法师已知过去,定识未来,就使天机不可泄漏,但弟子此时,正当落魄,应从何路前行,方可得志?”老僧道:“再向北行,便得奇遇了。”匡胤沉吟不答。老僧道:“贵人不必疑虑,区区资斧,老衲当代筹办。”有此奇僧,真正难得。匡胤道:“怎敢要法师破费?”老僧道:“结些香火缘,也是老衲分内事。今日在敝寺中荒宿一宵,明日即当送别,免得误过机缘。”说至此,即呼小沙弥至前,嘱咐道:“你引这位贵客,到客房暂憩,休得怠慢!”小沙弥遵了师训,导匡胤出堂。老僧送出门外,向匡胤告辞,扶杖自去。  匡胤随至客房,见床榻被褥等都已整设,并且窗明几净,饶有一种清气,不觉欣慰异常。过了片刻,复由小沙弥搬入晚餐,野簌园蔬,清脆可赏。匡胤正饥肠辘辘,便龙吞虎饮了一番,吃到果腹,才行罢手。待残肴撤去,自觉身体疲倦,便睡在床上,向黑甜乡去了。一枕初觉,日已当窗,忙披衣起床,当有小沙弥入房,伺候盥洗,并进早餐。餐毕出外,老僧已扶杖伫候。两下相见,行过了礼,复相偕至客堂,谈了片刻,匡胤即欲告辞。老僧道:“且慢!老衲尚有薄酒三杯,权当饯行,且俟午后起程,尚为未晚。”匡胤乃复坐定,与老僧再谈时局,并问何日可致太平。老僧道:“中原混一,便可太平,为期也不远了。”匡胤道:“真人可曾出世?”老僧道:“远在千里,近在眼前,但总要戒杀好生,方能统一中原。”赵氏得国之由,赖此一语。匡胤道:“这个自然。”  两下复纵论多时,但见日将亭午,由小沙弥搬进素肴,并热酒一壶,陈列已定。老僧请匡胤上坐,匡胤谦不敢当,且语老僧道:“蒙法师待爱,分坐抗礼,叨惠已多,怎敢僭居上位哩?”老僧微哂道:“好!好!目下蛟龙失水,潜德韬光,老衲尚得叨居主位,贵客还未僭越,老衲倒反僭越了。”语中有刺。言毕,遂分宾主坐下。随由老僧与匡胤斟酒,自己却用杯茗相陪,并向匡胤道:“老衲戒酒除荤,已好几十年了,只得用茶代酒,幸勿见罪!”匡胤复谦谢数语。饮了几杯,即请止酌。老僧也不多劝,即命沙弥进饭。匡胤吃了个饱,老僧只吃饭半碗,当由匡胤动疑,问他何故少食?老僧道:“并无他奇,不过服气一法。今日吃饭半碗,还是为客破戒哩。”匡胤道:“此法可学否?”老僧道:“这是禅门真诀,如贵客何用此法。”天子玉食万方,何必辟谷。匡胤方不多言。老僧一面命沙弥撤肴,一面命僧徒取出白银十两,赠与匡胤。匡胤再三推辞,老僧道:“不必!不必!这也由施主给与敝寺,老衲特转赠贵客,大约北行数日,便有栖枝,赆仪虽少,已足敷用了。”匡胤方才领谢。老僧复道:“老衲并有数言赠别。”匡胤道:“敬听清诲!”老僧道:“‘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这十六字,请贵客记取便了。”匡胤茫然不解,但也不好絮问,只得答了“领教”两字。当下由僧徒送交箭囊弓袋,匡胤即起身拜别,并订后约道:“此行倘得如愿,定当相报。法师鉴察未来,何时再得重聚?”老僧道:“待到太平,自当聚首了。”太平二字,是隐伏太平年号。匡胤乃挟了箭囊,负了弓袋,徐步出寺;老僧送至寺门,道了“前途珍重”一语,便即入内。  匡胤遵着僧嘱,北向前进,在途饱看景色,纵观形势,恰也不甚寂寞。至渡过汉水,顺流而上,见前面层山叠嶂,很是险峻,山后隐隐有一大营,依险驻扎,并有大旗一面,悬空荡漾,烨烨生光。旗上有一大字,因被风吹着,急切看不清楚;再前行数十步,方认明是个“郭”字。当即触动观念,私下自忖道:“老僧说是‘遇郭乃安’,莫非就应在此处么?”回顾前文。便望着大营,抢步前趋。不到片刻,已抵营前。营外有守护兵立着,便向前问讯道:“贵营中的郭大帅,可曾在此么?”兵士道:“在这里。你是从何处来的?”匡胤道:“我离家多日了。现从襄阳到此。”兵士道:“你到此做甚么?”匡胤道:“特来拜谒大帅,情愿留营效力。”兵士道:“请道姓名来!”匡胤道:“我姓赵名匡胤,是涿州人氏,父现为都指挥使。”兵士伸舌道:“你父既为都指挥,何不在家享福,反来此投军?”匡胤道:“乱世出英雄,不乘此图些功业,尚待何时?”壮士听者!兵士道:“你有这番大志,我与你通报便了。”  看官!你道这座大营,是何人管领?原来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他此时尚未篡汉,仕汉为枢密副使。隐帝初立,河中、永兴、凤翔三镇相继抗命,李守贞镇守河中,尤称桀骜,为三镇盟主。郭威受命西征,特任招慰安抚使,所有西面各军,统归节制,此时正发兵前进,在途暂憩。凑巧匡胤遇着,便向前投效。至兵士代他通报,由郭威召入,见他面方耳大、状貌魁梧,已是器重三分。当下问明籍贯,并及他祖父世系。匡胤应对详明,声音洪亮。郭威便道:“你父与我同寅,现方报绩凤翔,你如何不随父前去,反到我处投效呢?”匡胤述及父母宠爱,不许从军,并言潜身到此的情形。郭威乃向他说道:“将门出将,当非凡品。现且留我帐下,同往西征,俟立有功绩,当为保荐便了。”郭雀儿恰也有识。匡胤拜谢。嗣是留住郭营,随赴河中,披坚执锐,所向有功。至李守贞败死,河中平定,郭移任邺都留守,待遇匡胤,颇加优礼,惟始终不闻保荐,因此未得优叙。无非留为己用。  既而郭威篡立,建国号周,匡胤得拔补东西班行首,并拜滑州副指挥;未几复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世宗嗣位,竟命他人典禁兵。历周始显,其言复验。会北汉主刘崇闻世宗新立,乘丧窥周,乃自率健卒三万人,并联结辽兵万余骑,入寇高平。世宗姓柴名荣,系郭威妻兄柴守礼子,为威义儿。威无子嗣,所以柴荣得立,庙号世宗。他年已逾壮,晓畅军机,郭威在日,曾封他为晋王,兼职侍中,掌判内外兵马事。既得北方警报,毫不慌忙,即亲率禁军,兼程北进。不两日,便到高平。适值汉兵大至,势如潮涌,人人勇壮,个个威风,并有朔方铁骑,横厉无前,差不多有灭此朝食的气象。周世宗麾兵直前,两阵对圆,也没有什么评论,便将对将、兵对兵,各持军械战斗起来。不到数合,忽周兵阵内窜出一支马军,向汉投降,解甲弃械,北向呼万岁。还有步兵千余人,跟了过去,也情愿作为降虏。周主望将过去,看那甘心降汉的将弁,一个是樊爱能,一个是何徽,禁不住怒气勃勃,突出阵前,麾兵直上,喊杀连天。汉主刘崇见周主亲自督战,便令数百弓弩手一齐放箭,攒射周主。周主麾下的亲兵,用盾四蔽,虽把周主护住,麾盖上已齐集箭镞,约有好几十枝。  匡胤时在中军,语同列道:“主忧臣辱,主危臣死,我等难道作壁上观么?”言甫毕,即挺马跃出,手执一条通天棍,捣人敌阵。各将亦不甘退后,一拥齐出,任他箭如飞蝗,只是寻隙杀人。俗语尝言道:“一夫拚命,万夫莫当。”况有数十健将,数千锐卒,同心协力的杀将进去,眼见得敌兵搅乱,纷纷倒退。是匡胤第一次大功。周主见汉兵败走,更率军士奋勇追赶,汉兵越逃越乱,周兵越追越紧。等到汉主退入河东,闭城固守,周主方择地安营。樊爱能、何徽等军被汉主拒绝,不准人城,没奈何仍回周营,束手待罪。周世宗立命斩首,全军股栗。  应该处斩。翌日,再驱兵攻城,城上矢石如雨。匡胤复身先士卒,用火焚城。城上越觉惊慌,所有箭镞,一齐射下。那时防不胜防,匡胤左臂,竞被流矢射着,血流如注。他尚欲裹伤再攻,经周主瞧着,召令还营。且因顿兵城下,恐非久计,乃拔队退还,仍返汴都。擢匡胤为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


编辑推荐

  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毛泽东案头的一部常备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这是一部通俗的人人都看得懂的政治教科书、生活教科书、历史教科书、文学教科书。该书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部全书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朝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史演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