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

季桂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季桂起  

页数:

231  

内容概要

  《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主要以小说形态学为研究理论构架,结合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把“五四”小说的“心理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心理化”现象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五四”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所体现出的深层的现代化特性,解释中国小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种总体的创作模式转型的历史原因,揭示在这其中隐藏的引起文学变动的某些内在因素,从而为从更深层次上研究“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内容与意义提供具体的依据及视角。

作者简介

  季桂起,男,1957年6月生,河北省南皮县人。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德州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承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文化资源及现代性民族特点”、“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历史演变”两项省部级科研立项课题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概观》等学术著作六部。曾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项,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一项,山东省跨世纪文学评论奖一项。

书籍目录

序导论一 “心理化”:“五四”小说现代性考察的一种视角二 “五四”小说“心理化”精神艺术世界概观第一章 “心理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路径——“五四”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之路的开辟一 清末民初小说:未完成的“心理化”二 “人的觉醒”时代:“五四”小说“心理化”的文化语境三 “五四”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小说“心理化”变革的内在契机第二章 青春的萌动与生命的觉醒——“五四”小说的“青春型”精神现象一 “青春型”精神与生命觉醒的感性化二 理性精神薄弱的生命“觉醒”主题三 个案考察之一:冰心小说第三章 历史的沉重与文化的自审——“五四”小说的“自审型”精神现象一 文化“自审”的心理矛盾与“人的发见”的特殊性二 超越与依恋互为交织的“自审”主题三 个案考察之二:鲁迅小说第四章 生存的焦虑与人生的沉沦——“五四”小说的“沉沦型”精神现象一 理性和感性相互矛盾的“为人生”精神二源于生存焦虑的迷茫心态与“沉沦”主题三个案考察之三:郁达夫小说第五章 痛苦的体验与悲剧的欲求——“五四”小说的“悲剧型”精神现象一“痛苦”的生命体验和“感伤”的生活情绪二 悲剧的审美欲求和悲剧性的叙事意识三 个案考察之四:王统照小说第六章 体验的冲动与激情的表达——“五四”小说“心理化”的艺术途径一 “体验”:“五四”小说对现代人感知方式的传达二“ 激情”与激情化:“五四”小说创作方法的变异第七章 倾诉性、个人化与心态化的叙事——“五四”小说“心理化”的艺术特征一 “倾诉”:“五四”小说的文体追求二 “个人化”:“五四”小说的言说方式三 “心态化”:“五四”小说的叙事模式结语一 重构中国现代小说的精神艺术世二 “五四”小说文学史价值的重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心理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路径——“五四”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之路的开辟  一清末民初小说:未完成的“心理化”  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换,走过了一条虽不算漫长但却十分复杂的道路。从现有史料分析,这场转换最早应追溯到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场著名的文学变革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而激烈的转变。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与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大量输入中国,引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离开原先独自向前滑行的轨道,开始汇人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行列。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动。这一趋势在甲午战争后愈加强烈,并引发了旨在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全面变革中国社会的维新变法运动。西学东渐和新学的崛起,为中国的文化变革和文学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和思想资源。与维新变法运动相呼应,在文学上是由这场运动的主将们倡导并发动的文学革新运动,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对传奇、杂剧改良的倡导,以及“白话文运动”。其中“小说界革命”是一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革新运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