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王春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春法  

页数:

529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地对有关科技全球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科技全球化兴起的背景、相关的研究共识以及争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全球化背景的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以此对科技全球化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同时还对科技全球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对科技全球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科技全球化与全球科技治理之间的关系,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政策含义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书籍目录

序引言 一 对生产力概念的重新认识 二 国际竞争形式的新变化 三 关于科技全球化 四 关于本书第一章 科技全球化:研究概述 一 科技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史 (一)科技全球化的历史发展 (二)关于科技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共识 (三)关于科技全球化的研究视角 二 科技全球化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全球化的规模 (二)科技全球化的类型与特点 (三)科技全球化的动力机制 (四)关于海外研究开发区位的选择 (五)关于外国参与研究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三 小结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一 国家创新体系的界定及其内涵 (一)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三)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二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变化 三 走向全球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缺陷及其修补 (二)跨国创新体系——跨国公司视角 (三)走向全球创新体系——国家视角第三章 科技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研究开发国际化 一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产业研究开发全球化 (一)关于研究开发国际化的三个基本问题 (二)大规模的产业研究开发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深入的标志 (三)发达国家产业研究开发全球化仍然居主导地位 (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产业研究开发全球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 中国产业研究开发国际化的现状 (一)专利申请情况 (二)跨国公司对中国研究开发投资的情况 (三)国内企业在国外的研究开发 (四)国际技术联盟 (五)技术贸易规模和结构 三 产业研究开发全球化对中国产业研究开发的影响 (一)研究开发资金和技术的获取 (二)本地技术开发及溢出效应 (三)人才的培养和流失 (四)有关产业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的学习效应 四 中国应对产业研究全球化的政策建议 (一)应对产业研发全球化的政策分析框架 (二)准确把握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特征 (三)充分理解转型中的国家创新体系 (四)应对产业研发全球化的政策取向第四章 科技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之二:企业战略技术联盟 一 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何谓战略联盟 (二)战略联盟的种类 (三)技术联盟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二 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背景、趋势与特点 (一)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二)策略性技术联盟的发展趋势 (三)建立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动机 三 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国别与部门差异 (一)世界范围内策略性技术联盟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企业技术联盟的国别差异 (三)企业技术联盟的产业差异 四 小结第五章 科技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之三:全球科技合作 一 国际科技合作:定义及其基本形式 二 迅猛发展的区域科技合作 (一)欧盟研究开发框架计划(FP) (二)“尤里卡”计划 (三)欧洲研究区 (四)亚太地区的区域科技合作 三 大科学项目与全球科技合作 (一)大科学项目的形成及发展 (二)主要大科学项目 (三)大科学项目合作的基本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四 结论及其对中国的含义第六章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二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三 经济发展水平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四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五 结论及其对中国的含义第七章 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 一 关于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的文献回顾 二 关于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的三个视角 三 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问卷分析 四 中国台湾微电子产业的案例分析 五 结论及其政策含义第八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 一 关于科技人力资源 二 科技人力资源全球流动的规模、特点与原因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全球分布及其流动的总体规模 (二)科技人力资源全球流动的特点 (三)科技人力资源全球流动的原因分析 三 典型国家吸引科技人力资源的政策措施比较 (一)美国 (二)欧盟 (三)韩国 四 几点结论第九章 科技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全球治理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治理 (一)全球治理的理论内涵 (二)科学技术的全球治理 (三)科学技术全球治理中的国际科技组织 二 科技发展与产业规制——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一)美国 (二)欧盟 (三)日本 三 标准之争与科学技术的全球治理 (一)全美亚洲研究所的报告 (二)互联网实验室的反驳 (三)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四 科学技术的全球治理:平衡技术全球主义与技术民族主义 (一)技术全球主义 (二)技术民族主义 (三)科学技术的全球治理:在技术全球主义与技术民族主义之间寻求平衡 五 几点结论第十章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选择 一 科技全球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一)中国有可能得自科技全球化的收益 (二)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选择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科技含义 (二)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三)中国科技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 三 关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技术创新本质上是科技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过程 (二)自主创新重在自主 (三)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制度能力 (四)小结 四 结论及其政策含义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普罗科托尔·P.雷德和阿兰·斯科雷希姆(Proctor P.Reid and AlanSchriesheim)[1996]指出,目前的美国安全规则与程序似乎防止了大多数外国公司把敏感的美国军用技术非法转移到国外的活动。然而,它们在延缓或防止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或者并购来转移军用关键技术的中长期风险方面似乎并不那么有效。联邦政府没有明确界定的、一致同意的标准来确定一个公司的技术能力是不是军用关键技术。而且,用以实施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监控努力和方法不适于处理由于国防市场上的并购以及公司联盟活动而引起的垄断威胁,不管涉案的公司是外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由于不存在对国家安全的清晰威胁,国会应该避免对外国参与私人资助的美国研究开发活动施加立法限制。外国参与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开发是由一系列混乱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双边政府间协议、联邦研究开发立法以及机构指令来管理的。联邦政府不应随意使用国家安全作为限制外国参与美国的产业研究开发活动的借口。与此同时,承担联邦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活动的机构应该承认,对于外国参与的关注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关系问题,大学和其他公共资助研究的承担者理应对这些关注做出回应。 马西莫·保利、西蒙尼·圭尔奇尼(Massimo Paoli,Simone Guercini)[1997]指出,对知识和信息安全与保密的需要是一种传统观点,它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研究开发对于维持公司竞争优势的技术来源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研究开发应该尽可能安全和保密;确保研究开发安全的最佳方法就是将研究开发集中于母公司的总部。有关安全因素是在母国政府的直接保护之外建立商业性实验室,因而将其暴露在东道国当局采取的任何行动的影响之下所带来的政治风险。然而,这种因素是否真正有助于公司技术活动的集中化是有争论的。首先,多个研究开发机构的存在使外部机构难以获得有关商业性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完整信息。因此,将研究开发活动分散在多个实验室可以降低安全和保密风险。其次,即使集中化有助于保密和安全,它也不能确保这种集中化必然发生于公司母国。


编辑推荐

《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PDF格式下载



科哲专业研究生科技政策方向的人应该有这本书,文中数据非常重要。


写毕业论文用的,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