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群性群育论

向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向春  

页数:

340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讨论群性和群育。全书分为五部分,共计十一章。 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论。强调重提群性群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如: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人,轻集体;重功利,轻情感;重私德,轻公德;习惯于“斗争哲学”,缺乏互生和谐理念等等,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重新重视群育。从理论上看,实施群育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和群性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共生互动发展,既为重提群性和群育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彰显了群育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二部分,历史篇。包括三章:第二章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第三章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第四章中国当代群育观念的发展。从历史沿革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群育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本书指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早就有“群”的观念,并特别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的群育观念。近代以降,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下,群育观念重新兴起,严复、梁启超等是复兴群学要义的重要代表。在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群育观念进一步发展,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标中鲜明提出了“群育”。蔡元培、梅贻琦、罗辀重、潘光旦等是群育主张的重要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德育的框架下提倡集体主义教育,其中包涵群育的实质。但是,过分强调集体的利益重于个人的利益、过分强调共性、过于强调大公无私,不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德育的功效不彰。 第三部分,比较篇。包括第五章东亚文化圈集体本位观及日本、新加坡的群育。分析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指出,东亚文化圈有着共同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化价值取向,并对东亚文化圈内的日本、新加坡的群性观念及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群育的理论观照和现实观照进一步升华。 第四部分,理论篇。涵盖四章:第六章群育的理论基础,第七章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第八章群育与民主、民族、国际视野的关系。第九章群育视野下的当代教育检讨。第六章指出,对人性的认识是进行群育的重要前提,分别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群育的理论基点。第七章指出,就教育在培养健全的个人来说,虽然各育实施,实际上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就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德、智、体、美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在“群”,人类最终的理想是促使社会和群体的和谐、进步与发展。第八章指出,群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民主、民族观念及国际视野的发展。第九章指出,当代德育范围过于宽泛,效果不理想,重提群育,利大于弊。特别强调群育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调和。理论的探讨凸显了群育的理论价值。 第五部分,实践篇。分为第十章群育的实践原则,第十一章群育的实践途径。首先,指出群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是实践中可以探索出一些基本的实施原则和有效途径,也可以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实践的探讨凸显了群育的鲜活的生命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现实的需要  二 理论的革新 第二节 什么是群性和群育  一 群、群体、群性的概念  二 群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 群性与共性的关系  四 群育的基本含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 基本內容与思路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历史篇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   一 孔子的群育观念   二 孟子的群育观念   三 荀子的群育观念   四 墨子的群育观念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积淀   一 “和合之道”与“忠恕之道”   二 对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反思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  第一节 近代群育观念的复兴   一 严复的群育观念   二 梁启超的群育观念  第二节 现代群育的提出   一 群育成为教育方针   二 梅贻琦、罗辀重、潘光旦的群育思想 第四章 中国当代群育的发展  第一节 大陆群育的发展   一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   二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  第二节 台湾地区群育的发展   一 台湾地区当代教育概况   二 台湾地区的群育实施   三 案例:从台湾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理念看群育  第三节 香港地区群育的发展   一 香港地区的群育目标   二 香港地区的群育实施比较篇 第五章 东亚文化圈的集体本位观及日本、新加坡的群育  第一节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 ……理论篇 第六章 群育的理论基础 第七章 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第八章 群育与民主、民族、国际视野的关系 第九章 群育视野下的当代教育检讨实践篇 第十章 群育的实践过程与原则 第十一章 群育的实施途径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礼记•学记》中提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其中的“敬业乐群”,就是说学校要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亲近同学和朋友。另外,《易•兑》中还提道:“君子以朋友讲习”,《小雅·伐木》表述:“嘤之鸣兮,求其友声。”这些都是“群,,的观念的发端。但“群”的观念的系统确立,则是由于孔子、苟子、墨子等思想家的贡献。一 孔子的群育观念(一)由“仁爱”到“忠恕”到“推己及人”儒家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并在“仁爱”之中强调“群”。“仁”通“人”(仁者人也),“仁”的字形从“人”、从“二”,表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不仅应关心自己,还应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不“仁”,就不能算作是一个“人”。


编辑推荐

《群性群育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群性群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