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师期望效应研究

范丽恒 范丽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范丽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

范丽恒  

页数:

17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确会在学生随后的发展中得到证实的现象,它反映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证研究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理论假设,而且对于改变现实中教师不良的观念与行为,缩小学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微观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原则,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书对教师期望领域的已有研究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数据处理方法,对当前初中阶段的教师期望现状以及教师期望效应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的可能原因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等问题在本书的最后章节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

范丽恒,女,汉族,河南西平人,博士,河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2001年就读于河南大学教育系,并获学士(应用心理学)和硕士学位(基础心理学)。2001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200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师从金盛华教授攻读应用心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心理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三部,获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三项。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研究背景一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与关注焦点的片面性(一)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二)教育公平问题关注焦点的片面性二 我国中学教师的现状(一)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矛盾(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角色定位(三)教师行为的区别对待现状三 初中生的发展现状第二章 文献综述一 发展脉络二 概念界定与测量(一)教师期望(二)教师差别行为(三)教师期望效应三 理论构架(一)Brophy和Good模型(二)期望交流模型(三)DaLrley和Fazio模型(四)Rosenthal中介因素模型四 相关研究(一)教师期望形成的研究(二)教师期望与教师差别行为之关系研究(三)教师期望效应研究(四)教师差别行为与学生发展之关系研究第三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一 文献述评(一)此前研究的成就(二)当前研究的局限二 研究问题(一)教师期望表现内容与特点探讨(二)教师差别行为的结构与测量工具(三)教师期望、教师差别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四)教师期望传递过程三 研究价值(一)理论价值(二)实践价值第四章 总体研究设计一 概念界定二 总体设计三 研究方法(一)被试(二)分析方法选择(三)学生发展变量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第五章 测量一 教师期望评价量表(一)教师被试选取(二)教师期望内容维度获得的方法与过程二 学生知觉的教师差别行为问卷(一)学生被试的选取(二)初中学生知觉到的教师差别行为量表的编制三 学生结果变量的测量工具四 测量程序第六章 研究结果一 教师期望的描述性研究(一)研究目的(二)研究问题与设想(三)研究方法(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五)讨论(六)小结二 教师差别行为的描述性研究(一)研究目的(二)研究问题(三)研究方法(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五)讨论(六)小结三 教师期望、教师差别行为与学生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研究目的(二)研究问题与假设(三)研究方法(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五)讨论第七章 综合讨论一 初中教师期望(一)初中教师期望的一般特征(二)初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期望(三)初中教师的班级平均期望(四)年级变量对教师期望的影响二 初中教师的行为(一)初中教师差别行为(二)学生知觉的教师自我对待三 教师期望、学生知觉的教师对待与学生发展变量间的关系(一)教师期望与学生知觉的教师对待之关系(二)教师期望和教师差别行为与学生发展之关系(三)教师期望传递过程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一 主要结论二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一)关注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发展(二)提高教师的班级期望水平(三)建立和谐平等的班级环境(四)改善班级内处境不利学生的发展(五)重视学生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三 思考与建议(一)对教师行为研究视角的思考(二)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思考(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参考文献一 中文部分二 英文部分附录附录一 教师期望访谈提纲附录二 教师评定量表说明及教师个人信息表附录三 学生对好差生及教师对待知觉状况的开放式问卷调查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附录五 学生调查问卷卷首说明与学生个人信息表附录六 学生知觉的教师差别行为问卷附录七 学生的学校满意度问卷附录八 同伴接纳提名指导语与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一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与关注焦点的片面性(一)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教育公平作为推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核心前提,一直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一个普遍原则。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并以宪法的形式赋予每一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权利。在2006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透视教育公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引起各位与会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一时成为焦点。这种情况在历次“两会”期间很少见到。教育公平问题在我国如此受到关注,一方面说明党和国家对该问题的重视和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的确说明教育公平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又是一个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理想。尽管我国政府在教育公平问题上采取了诸如希望工程、高等教育扩招、废除重点学校制度、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但由于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城乡(区域)差异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多的矛盾,使得教育公平的确更多是作为一种教育或社会理想而存在。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依然严峻,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据统计,东、西部人均基础教育经费差距已经达到近10倍,小学生人均经费从300元到3000元,初中生人均经费从500元到4100多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课题报告显示:2002年全国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23%的投入。


编辑推荐

《教师期望效应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教师期望效应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