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王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华  

页数:

3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论文主要从大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角度论述1871—1900年的萨摩亚问题。论文认为,这次殖民争端,发生在正处形成中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以争夺世界市场为内容,就性质而言,是产生在新经济条件下的旧式殖民争夺。所以,该问题的解决既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又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采用了三层章节结构,章下设节,节下分细目,力求视觉上的清晰感和全文的条理性。全文分七部分: 绪论部分除介绍本题目的学术史和论文的学术构想外,还重点谈及作者对殖民扩张问题的一点理论思考。第一章是对1879年之前萨摩亚国际争端形成过程的概括。第二章论述1880—1884年列强在萨摩亚的外交协调和本地自治的最后时光。第三章详述1884—1889年列强为吞并群岛而爆发的外交争端和第一次萨摩亚危机。第四章涉及“共管”体制的运作与评价,以及大国政策在90年代的大调整。第二次萨摩亚危机和争端的最终解决,是第五章叙述的中心。结语是对萨摩亚争端中大国政策、大国关系和论文观点的总结概括。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中具决定意义的经济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在研究思路、模式及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考证、归纳、对比、分析与综合的史学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还适度引进共时性研究的因素,大量进行比较分析,并补充一些文化内容。另外,本文对各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时,还适度采用了地缘政治学、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理论成分。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本论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及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王华,男,1972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史学博士。1992年毕业于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1992—1998年任教于山东省莱州市驿道中学;1998年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硕士研究生,获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师从齐世荣教授、周钢教授继续攻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在《史学月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译著两部。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学术史与论文的学术构想 二、关于殖民扩张问题研究的一点理论思考 1.近代殖民扩张的必然性与萨摩亚争端 2.近代殖民扩张中的双重外交 3.殖民文化与萨摩亚第一章 “动乱的天堂”:1879年之前 第一节 殖民者的到来(1830-1870) 一、欧洲人“发现”萨摩亚 二、伦敦传教协会与英国殖民的开端 三、汉堡戈德弗罗伊公司与德国利益的产生 四、捕鲸者、海军与美国利益的产生 第二节 各国殖民利益具体化与政府行为力的扩张(1871-1876) 一、英属新西兰殖民地与萨摩亚 二、美国在萨摩亚战略利益的明确化 三、帝国利益的形成:萨摩亚面对新德国 第三节 碰撞与竞约(1876-1879) 一、王位、土地和领事:动乱之源 二、竞相订约 第四节 《1879年自治市公约》:白人优越地位的确立 一、列强合作思想的出现 二、《1879年阿皮亚自治市公约》 三、国中之国:白人优势地位的确立 小结:最后的净土——新老殖民势力在萨摩亚相遇第二章 虚假的“自治”与殖民协调:1880-1884年 第一节 尴尬的“自治”:萨摩亚政府的生存危机 一、塔拉沃乌政府与白人辅政的尝试 二、“莱卡瓦纳和平”:“自治”的最后时光 第二节 大国间的殖民协调 一、各国的政策立场 二、大国的外交协调与领事合作 第三节 新西兰的吞并叫嚣与德国的反应 一、新西兰的吞并图谋 二、德国态度的转变 第四节 《德国—萨摩亚协定》与和平“自治”的终结 一、《德国—萨摩亚协定》:“自治”的终结 二、“莱卡瓦纳和平”的结束 小结:自治的结束与殖民地时代的到来第三章 帝国激情的碰撞:1884-1889年 第一节 俾斯麦与萨摩亚 一、俾斯麦转变殖民态度 二、俾斯麦的萨摩亚政策 第二节 贝亚德和萨摩亚 一、贝亚德接手萨摩亚事务和他的基本政策立场 二、贝亚德与萨摩亚(华盛顿会议之前) 第三节 英德秘密谈判与华盛顿会议 一、英德秘密谈判 二、1887年华盛顿会议 第四节 大动乱 一、布兰岱斯、贝克尔与塔马塞斯政府 二、美国:单独的对抗 三、玛塔阿法的反抗 第五节 台风:阻止了战争? 一、战争危机 二、台风 三、柏林会议 小结:“大陆政策”、“门罗主义”与萨摩亚问题第四章 貌合神离的“共管”合作:1890-1898年 第一节 《柏林总协定》与“共管”体制的建立 一、《柏林总协定》 二、“共管”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共管”体制的运作与评价 一、“共管”体制的主要成就 二、“共管”体制的主要缺陷 第三节 调整中的大国政策 一、德国与早期“世界政策” 二、“大政策”:美国走出美洲 三、难以为继的“均势”:“光辉孤立”的困境 小结:萨摩亚与变化中的大国关系第五章 必然的决裂:1898-1900年 第一节 萨摩亚内战与联合特使团 一、王位争夺与萨摩亚内战的爆发 二、三国特使团的工作 第二节 英德谈判 一、瓜分建议的提出 二、1899年英德谈判 第三节 萨摩亚的瓜分 一、三国索赔仲裁协定的签订 二、最后瓜分条约的签订 三、瓜分之后 小结:“麻烦”的终结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动乱的天堂”:1879年之前第一节 殖民者的到来(1830-1870)萨摩亚问题作为一场国际殖民争端开始凸现,是在19世纪70年代。从30年代起,英、德、美殖民势力相继以不同的方式进人萨摩亚,在将群岛基督教化的同时开始对其经济渗透,三国由此产生了各自在萨摩亚的殖民利益。对各自在群岛经济利益的倚重,使此时期三国的殖民利益具有更多的相似之处。领事或商务代理的设立,表明列强与萨摩亚建立了官方外交关系。进入70年代,英属新西兰殖民地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对萨摩亚产生了狂热的殖民情绪,呼吁大英帝国政府实施吞并。新西兰也由此成为此后20余年间影响帝国对萨摩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萨摩亚在南太平洋跨洋航路上的枢纽地位,也引起美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土土伊拉岛及其上的帕果帕果港成为它谋夺的首要目标,1872年条约初步确立美国在该港口的特权地位,并奠定了它在其后萨摩亚问题发展中的政策基础。德国则在70年代以后确立了其在群岛垄断性的经济优势,萨摩亚成为新帝国在南太平洋的商务中心,同时也成了它殖民扩张的开端。到1876年,相关三国业已在萨摩亚发展起各自明确的殖民利益。面对日益频繁的殖民利益冲突,三国从1876年起相继与萨摩亚政府订立了不平等条约,明确并保证各自的殖民利益。这些条约的签订,既表明列强已正式将萨摩亚纳入殖民政策视野,萨摩亚问题作为国际争端出现,也标志着萨摩亚与列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开始。《1879年自治市公约》的签订,更进而确立了白人在群岛的优越地位,萨摩亚开始其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第一节 殖民者的到来(1830一1870)萨摩亚进入西方列强的殖民视野,是从1830年开始的。此后40余年中,英、德、美相继将殖民势力渗入萨摩亚,开始形成各自在群岛的殖民利益。萨摩亚也由此开始了它同所谓“文明”世界的外交历史。这一段,可以被看成萨摩亚问题形成的预备期。

后记

本书终于可以付梓印行,照例应该写一篇后记,说说成书的经过以及个中诸般甘苦滋味。近两个月来,酝酿了数次,提笔数次,都写不到一二,思绪未绝兴味却已经尽了,于是决定只写一段简短的文字。这本书的选题对象有些冷僻。几年来和师友同仁们聊天谈到时,总是会引来他们的一阵错愕:“萨摩亚?在哪里?”当初做博士论文之所以选中这个题目,很大程度上是抱了一种“见微知著”的研究观念,期望值很高。等到写成了,再细细地看,觉得遗憾和不足还是很多,远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本来应该先把它压着,随着自己学术见识能力的提高再做进一步的修改和补足,却恰好得到了这次出版的机会.虽然怕丑,却也还是硬着头皮把它整理了出来.一方面是希望就教于方家,另一方面也想让它作为一个起点,在学术研究之路上鞭策和激励自己。


编辑推荐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PDF格式下载



这本几乎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书,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