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

吴琦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吴琦 编  

页数:

330  

字数:

39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1978-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然走过了整整三十个年头。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停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今日之中国与三十年前之中国几有天壤之别。变化无时不有,变化亦无处不在。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的历史学。回首过往的三十年,中国历史学在承继前代之功与反思旧有之弊中不懈前进,其变化为学界有目共睹。一方面史学走出“家门”,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中国史学已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史学遵循自身发展的轨迹,不断演化着学术转型,寻找本土化的学术路径。其中,一个巨大的成就令人瞩目,这便是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社会史的崛起。  社会史研究在中国之兴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文化大革命”之后再度复兴,此已成史学界之公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迄今,三十年的历程,中国社会史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过程,其成就不言而喻,伴随着社会史领域一批优秀成果的推出,一批学人迅速成长、成熟,开放的学术心态、广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学科素养、明确的学术目标、新颖的研究视角、多维的研究方法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则使得这个领域弥漫着浓烈的对话氛围和创新意识,充满着勃勃生机。  面对史学领域的变化和社会史研究取得的成绩,欣喜之余,静心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明晰,以下数端应是目前社会史研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其一,社会史秉承“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坚持写出“底层的历史”,无疑是符合这一领域学术研究主旨的,但一味地、长期地目光向下,排斥对于国家政治以及精英层面的关注,则有可能使社会史的研究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将社会史研究引入误区,犯下与传统精英史学相同性质的学术弊病,即重视一端,忽视一端,形成学术视阈中的盲点。

内容概要

当前,社会史的研究方兴未艾。注重长时段和整体史的研究,注重国家与社会及精英与民众的互动研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这种知识背景下,将地方力量和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国家事务和地方社会的视角,将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细化,从更深入的层面进行考察,探求其中的个性、共性及时代意义,则显得尤为重要……

书籍目录

序言利益纠葛中的官府、绅衿与民众:以清代抗粮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一、抗粮:利益关系的失衡 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抗粮事件中的民众 三、利益追逐中的特殊阶层:抗粮事件中的绅衿 四、时严时缓的矛盾举措:抗粮事件中的州县官 五、总结:利益纠葛中的官府、绅衿与民众清代地方社会官、民与法的互动:以诬告案为例 一、诬告与诬告律 二、诬告案中的民众 三、诬告案中的地方官 四、清代地方社会中官、民与法的互动传统慈善事业中的官民参与及角色:以清代湖北育婴事业为中心 一、清代湖北育婴事业发展概况 二、湖北育婴堂的基本类型 三、官方的角色与地位 四、社会力量在育婴事业中的角色 五、官民参与的几种模式:若干个案分析 六、结论清代湖北义学与地方社会 一、义学的内涵与源流 二、清代湖北义学的时空分析 三、清代湖北义学中的官民互动 四、清代湖北义学与地方社会 五、结语清代湖北的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发展:以津渡的设置为视角 一、清代湖北津渡的设置 二、津渡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营管理 三、津渡与地方社会清代民族边缘地区乡村社会的地方势力与秩序均衡:以鄂西南景阳河社区为个案 一、个案乡村概况 二、景阳河社区的地方势力与乡村社会秩序 三、国家与地方势力:民族边缘地区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明末清初社会变动与地方社会秩序的重整:以《松江府志》的书写为个案 一、《松江府志》纂修概况 二、从明末到清初:《松江府志》的纂修变化 三、地方史的书写与地方秩序的重整明清山西戏台中的地方社会力量 一、明清时期山西戏台的分布状况 二、公共祭祀与戏台在地域社会中的意义 三、地方社会力量与戏台修建 四、个案分析:城隍庙戏台与文昌庙戏台中的地方社会力量清代广东盐商与社会制度变迁 一、清代广东盐商的地位 二、清代广东盐商与盐法制度变迁 三、清代广东盐商与地方社会建设 四、清代广东盐商与清后期社会变化明代社会的女性教化体系 一、朝廷:教化与倡导 二、地方官员:劝诫、督导与保护 三、乡里宗族:倡导、监督与约束 四、女性对外在教化的体悟

章节摘录

  利益纠葛中的官府、绅衿与民众:以清代抗粮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清代,围绕漕粮征派,中央政权、地方州县及民众形成了紧密关联的三方。征派漕粮的指令源于中央政权,任务落实于地方民众,中间的主要执行力量是州县官府,协同力量则是绅衿胥吏。也就是说,在漕粮征收过程中,诸多社会力量均置身其中。然而,驱动各社会力量形成互动的不仅仅是漕粮这种征派形式,还有由此而形成的利益关系,而后者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漕运中众多重大的群发性事件无不由此而生。  一抗粮:利益关系的失衡  漕粮征派将中央政权、地方州县、绅衿及民众连接成了紧密关联的多方。从理论上讲,为完成一年一度的漕运任务,各方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围绕漕粮征派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收支各方应该大体保持平衡,至少不能过度偏离制度的规定。否则,利益关系将出现失衡,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我们常见诸史料的群发性事件甚至社会性运动。  漕运对清代王朝至为重要,时人称“天下之大命所系”。有清一代,“京师民食专资漕运”,所谓“百官禄廪,满汉军民之饔飧,无不仰给充裕”。所以,漕粮乃“天庾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成为有清一代朝野上下的共识。由此不难确定,王朝中央乃漕运的最大受益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而非普及性读物。对于研究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人,会比较有帮助,是地方区域研究的一个典范。


对于明清地方社会研究颇有深度,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