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汪伪政权财政研究

潘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潘健  

页数:

304  

前言

  潘健博士的《汪伪政权财政研究》一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潘健在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订修改而成,她在一年的时间里即完成修改、定稿进而出版,可喜可贺。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汪伪政权的研究是变化相当明显的领域之一。随着思想领域的解放和有关汪伪政权档案资料的进一步整理、挖掘和开放,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中国内地一地发表的有关汪伪政权的论文就达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资料集30多部,另有10余部国外有关的专著和资料集等被翻译出版。可以说,有关汪伪政权的研究一改此前的冷门状态,出现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老一辈学者余子道、石源华、张云、曹振威等学者的努力下,2006年年底出版了集研究汪伪政权之大成的著作《汪伪政权全史》(上下册),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从多个侧面揭示了汪伪政权反动和充当日本侵华工具的面目。  与此同时,国外以及我国台湾的一些学者在对汪精卫集团和汪伪政权进行研究时却提出一些所谓的“新论”:如认为这些汉奸的行为是“欲救沦陷区民众于水火”,不宜用意识形态的史观来研究;对这些人只能称为侵华日军的“合作者”或“傀儡”,而不能称为“汉奸”等,对汪精卫集团投敌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汪伪政权的性质?为了深入以及有说服力地从学术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回答和反驳某些学者对汪伪政权的“美化”观点,潘健博士选择了从汪伪政权财政问题的角度进行研究。之所以选择从此角度进行研究,原因主要有两点。

内容概要

  《汪伪政权财政研究》是一部论述汪伪政权财政的专著。作者运用历史学、财政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大量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从汪伪政权的财政收支状况由“结余颇多——收支平衡——入不敷出——彻底崩溃”的变化历程入手,对汪伪政权财政的特点及其财政与日本对外侵略政策间的关系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由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只是日本“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工具的实质。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二节 学术研究回顾及存在的不足一 民国经济史、财政史论著中的汪伪政权财经史内容二 汪伪政权史论著中的财政史内容三 地方史论著中有关华中沦陷区财政的内容四 我国台湾及海外学者研究汪伪政权财政的著述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第一章 汪伪政权财政建立的社会经济背景第一节 战前华中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概述第二节 日本在华北、华中地区扶持伪政权第三节 战时华中地区经济概况及其对伪政权财政的影响第二章 汪伪政权财政收人概况第一节 财政收入总概况第二节 关税一 汪伪政权成立前华北、华中地区的关税二 汪伪政权成立后的海关与关税三 汪伪政权统治时期关税税率的变化四 汪伪政权的关税收入第三节 盐税一 汪伪政权成立前华北、华中地区的盐政与盐税二 汪伪政权成立后谋求增加盐税收入的举措三 汪伪政权统治时期盐税税率及其变化四 汪伪政权的盐税收入第四节 统税一 汪伪政权成立前伪维新政府的统税征收二 汪伪政权的统税管理三 汪伪政权的统税收入第五节 特税一 鸦片特税二 消费特税第六节 公债与借款一 公债二 对日借款第三章 汪伪政权财政支出概况第一节 财政支出总概况第二节 军务费、地方补助费的支出与“清乡”运动的关系第三节 军务费与经济建设费的比较第四章 汪伪政权的财政特点第一节 沿袭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制度第二节 财政原则的被动性一 沿袭旧制二 只有“概算”、没有“预决算三 从保守的“量入为出”到被动的“量出制入”第三节 财政管理权的缺失一 日本的掌控二 税收管理权的缺失三 货币发行、流通权的受制第四节 财政体系的被分割第五章 日本侵略政策变化导致汪伪政权财政的变化第一节 日本的贪得无厌与汪伪政权傀儡性质的确定第二节 日本解决“中国事变”的破产与汪伪政权的保存“实力”第三节 日本的有限扶持与汪伪政权财政的平衡一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二 太平洋战争对汪伪政权财政的影响三 日本对汪伪政权财政的有限扶持四 1942年度汪伪政权财政保持平衡第四节 日本的无限索取与汪伪政权财政的崩溃一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与汪伪政权的“参战”二 中储券成为日本的军用通货三 设立各种支付名目,任由日方支用中储券四 利用中储券掠夺中国的工农业产品第五节 汪伪政权与日本在财政上的矛盾结语汪伪政权财经大事记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造成中国数千万生命的丧失与数以千亿元财产的损失。为抵抗强敌,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日本侵华期间,为侵略者甘当奴才的汉奸和汉奸政权也竞相出现。在日本扶持的各个汉奸政权中,汪伪政权可谓是后来者居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伪蒙古军政府先后出现,开了伪政权的先河。七七事变后,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和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又相继出笼。但在这些伪政权之后才成立的汪伪政权却号称是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继承者,从而跃居众多伪政权的“中央”政府,在国际、国内均具有一定的蒙蔽性和欺骗性。财政是一个政权统治巩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支持,要了解一个政权的性质,其财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环节。因此,本书选择了从财政人手,力图通过对汪伪政权财政缺乏独立自主权的剖析,进一步证明汪伪政权是一个汉奸傀儡政权,而非如他们所标榜的那样是独立自主,可以代表当时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政权。  本书之所以选择财政作为研究切人点,还因目前汪伪政权史研究中宏观的成果较多,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对汪伪政权从成立到垮台过程的论述;对经济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日伪当局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与统制展开,对于汪伪政权在财政上如何维持以及其财政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傀儡性质,现有的研究成果却乏善可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汪伪政权财政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