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官

陈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旭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官:研究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从政治文化的学术角度切入,旨在探究蕴含在清官问题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涵。正史系统中的清官主要是以循吏为主体的一部分官僚,在整个官僚群体中数量极少,不能改变传统社会吏治的整体窳败。清官故事与形象是下层民众政治文化理念的深厚载体,主要体现了下层民众“圣王贤臣”与他治的政治价值取向。清官是典型的政治自律文化类型,行政约束主要依靠官员道德自律,政治体制上的监督机制被弱化,政治体制之外的社会实体与舆论监督机制严重缺失。清官的政治调节、政治教化与政治心理安慰功能有利于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清官崇拜体现了民众政治主体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的自我弱化以及公民意识的缺失,其深层原因在于传统社会权力体系本身,即专制王权对社会的控制。

作者简介

  陈旭,男,1970年9月生于宁夏西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现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范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及北方民族史。近年来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民委重点项目“西北村社的传统与现代化之路——1900年至1949年的西北农村社会研究”、宁夏高校项目“宋西夏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民族分布与中西商业贸易控制权的变更”。

书籍目录

绪论一学术回顾二研究的方法与理路三本书的创新点第一章 循吏:中国大传统中的官吏典范与清官原型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第二节 政治文化是大传统的核心第三节 大传统中“清官”内涵的变化第四节 循吏概念的变迁及其一般情况第五节 循吏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数量第六节 循吏的个人道德第七节 循吏的政绩第八节 循吏的教化功能第九节 循吏司法审判的特点第十节 循吏的崇拜与神化第二章 清官:小传统中理想化的官吏设计第一节 大、小传统的互动与大传统在小传统中的演变一小传统对精英阶层文化生活的影响二大传统进入小传统的路径及其在小传统中之演变第二节 清官:小传统中理想化的官吏设计一功名:小传统中的权力崇拜情结与人生价值追求二圣王贤臣:小传统中理想化的政治范式三看家狗:作为王权和封建纲常维护者的清官四救世主:执法如山和爱民如子的清官五儒家操守:道德化的清官六神格化:具有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清官七活阎罗:作为威刑主义实施者的清官第三节 清官: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综合体第三章 清官思想第一节 11世纪的政治思潮与包拯的思想一圣人之道:以范仲淹为核心的11世纪前期的政治思潮二11世纪政治思潮影响下的包拯思想第二节 海瑞:陆、王心学的实践者一求真心二做真人三干实事第三节 清官政治思想的普遍模式:孝亲、忠君、爱民一孝亲的政治思想含义与清官的孝亲思想二忠君的政治思想内涵与清官的忠君三儒家的仁政与清官的爱民思想第四章 自律政治文化类型:清官的政治品格与人格第五章 功能补偿:清官的政治文化功能第六章 清官迷信与王权统治下的乡土社会主要参考文献致谢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种意见认为清官与贪官没有本质区别,是一丘之貉,甚至清官比贪官更坏。这种观点以姚文元1966年11月10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杀人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为代表。姚文认为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封建国家的官吏,包括“清官”、“好官”在内,乃是地主阶级压迫、剥削农民阶级的工具,这就是封建国家官吏的本质,也是“清官”、“好官”的本质。“清官”、“好官”对朝政或皇帝本人的批评是为治好社会疾病、维护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所作的批评,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是不代表人民利益的。海清官骂皇帝是为了爱皇帝,支持海清官这种行为的是臣子宁死也要忠于君主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清官”、“好官”与豪强权贵的矛盾,乃是剥削阶级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这种斗争加强了封建政治统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清官、好官反对贪污、提倡廉洁无非是因为恪守封建伦理,忠于皇帝,忠于封建统治。“清官”、“好官”的执法公平、铁面无私,只是对地主阶级有利,根本谈不上代表人民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久统治。在民生困难的情况下,注意人民生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是为了更多地剥削农民,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官思想作为一种政治观念,是封建统治阶级制造出来的骗术。但文章的真实意图远不止此,而是向吴晗发难,把清官问题的讨论和当时的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把海瑞罢官同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错误政治批判联系起来,制造现代“文字狱”,并掀起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