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理想与现实的抉择

卫春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卫春回  

页数:

3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的主题是1940年代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潮和运动,这一研究领域以前虽有著作涉及,但多是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检讨中间党派和中间道路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局限,多少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本书超越了这一党派史的特点立场,从中国自由主义的主体性角度,叙述1940年代后期这个历史大转折年代里面,自由主义对于建国的思想理念和政治实践,将思想史研究与政治史研究相结合,从思想观念、公众舆论和政治运动三个层面,系统考察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框架清晰,史料功夫扎实,论述公允平实,有明显的学术突破价值,富有历史的启迪。

书籍目录

序序二绪论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学人的思想源流与历史语境 第一节 基本特征和思想源流 一 传承与流变 二 背景分析 三 费边社会主义和拉斯基思想 四 哈耶克与自由保守主义 五 民本思想与“大同学说”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语境 一 民主建国的历史机遇 二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起 三 “新自由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第二章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学人的政治参与模式 第一节 文人论政 一 风起云涌的同仁报刊 二 “独立的、客观的、超党派的”立场 第二节 组建政党 一 纲领与建党特点 二 现实政治中的不同取向第三章 “中问路线”的形成与讨论 第一节 “中问路线”的形成 一 参与政协会议 二 “中间路线”的明确提出 第二节 关于“中间路线”的两次讨论 一 “中间路线”能够存在吗? 二 “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第四章 “中问道路”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政治民主 一 自由的概念 二 民主的概念 三 宪政的国家政体 第二节 经济民主 一 关于所有制的讨论 二 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 三 公平与效率 第三节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 一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合而为一 二 几种代表性学说 三 理想制度的价值与意义第五章 国共之争中的“第三种势力” 第一节 自由主义者眼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一 对国民党及其政权的认识 二 对共产党及其政权的认识 第二节 国共之问的“第三种势力” 一 三大政治问题的提出 二 调处国共关系与呼吁和平 三 支持同情学生运动 四 批判现行经济政策 第三节 兼亲美苏的国际策略 一 兼亲美苏的外交路线 二 美苏对华政策评说第六章 自由主义阵营的分化与“中问道路”的破产 第一节 自由主义阵营的分化 一 内战形势的急剧变化 二 分化的加剧 第二节 “中间道路”的破产 一 参与中共的“新政协” 二 自觉或无奈的不同选择结束语 理想与现实之问的抉择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理想与现实的抉择 PDF格式下载



1945—1949年,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从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很快被战争和政治浪潮所湮灭。在这个过程中,自由主义表现出了在政治实践上的戏剧性和思想理论上的典型性。抗战胜利后,中国曾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前景,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对峙的局势和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自由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在抗战中被动员起来的自由主义者们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参政议政,一度掀起自由主义运动的高潮。以民盟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力量曾在政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好景不长,国、共内战爆发后,尽管自由主义力量积极调解国共争端并努力国、共两党的夹缝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声音,但战事的扩大,使得自由主义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最终自由主义者们不得不作出非此即彼的政治选择。随着内战形势的明朗和新政权的建立,自由主义在中国寂灭了数十年。
细细分析自由主义者们在论述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时,可以发现他们常常会把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问题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故自由主义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具有超越性和理想色彩,但是在强权暴力而非理性公道主宰国家前途时,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在现实层面显得软弱。自由主义者对此并非没有认识,正如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努力,在个人方面也许要归于失败,但民主政治的促进上绝不会失败,尤其在民主政治的教育上更不会失败。”尽管自由主义者的和平努力被暴力所淹没,但是自由主义提出的超越时代的种种理念和观点,如他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对宪政、民主、法治的思考,对思想文化自由的坚持,却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时至今日,自由主义再度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重要的思潮之一。自由主义曾经所思考与争论的诸多话题,诸如民主政治的建设、自由与公平的选择等等,仍是当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对半个世纪前自由主义者们重构社会秩序和价值的努力,进行重新审视和认真思考。自由主义对于暴力、极权的抗拒;对于民主、法治、人权、宪政的推崇;对于社会正义问题的关注;对于法治社会权力制衡的思考,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为几代知识分子不断求索并付诸实践的理想,在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养分。


两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