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荀子思想研究

王军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中国社科  

作者:

王军  

页数:

253  

字数:

206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荀子思想围绕“礼乐重构”主题展开:“天人之学”和“人性之论”乃其理论奠基;“宽猛相济”和“崇礼兴乐”是其制度设计;“王霸之途”和“理国之道”乃其思想关切。在此人文思想演绎进程中,荀子坚持了中国儒家人本主义基本立场,同时亦采取了通权达变之方略举措;荀子的认识论与逻辑学亦乃其礼乐思想重构之衍生品。故尔,若要通透理解荀子思想之所谓“矛盾”,亦须从“礼乐重构”主题入手;评价荀子亦然:荀子并非习俗所云“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而是站在儒家立场上的“先秦思想总结者”。

作者简介

王军,男,1975年12月生,江苏宿迁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政治系博士后研究人员,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儒家思想、政治哲学。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在《求实》、《天府新论》、《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崩溃与重构:荀子思想的背景与主题 第一节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 礼坏乐崩 二 诸子蜂起 第二节 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一 从荀子的批评言论推断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二 从荀子思想体系推演看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三 从百家思想之主题看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第二章 天人之学:礼乐重构的理论奠基(上) 第一节 天神隐遁与人的觉醒 一 天神隐遁 二 人的觉醒 第二节 天之二分与天人分合 一 形上之天与形下之天 二 由合而分与由分而合 第三节 天人之际与人之安顿 一 天人相分与群体之挺立 二 不求知天与人类之自觉 第四节 礼乐重构与天人之学 一 道之多义与人道之凸显 二 礼乐重构与个体之消解 第三章 人性学说:礼乐重构的理论奠基(下) 第一节 性之二分与性道并举 一 实然之性与应然之性 二 性与道 第二节 性伪分合与善恶之争 一 性伪分与性伪合 二 道性善与倡性恶 三 孟荀性论之关系 第三节 圣凡同性与习染之别 一 圣凡同性 二 习染之别 第四节 礼乐重构与人性学说 一 礼乐重构与人性不美 二 荀子性论之得失分析 第四章 一体两翼:礼乐制度的基本构架 第一节 隆礼重法 一 隆礼 二 重法 三 礼主法辅 第二节 乐为礼辅 一 乐者乐也 二 美善相乐 第五章 立道用术:礼乐重构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王道理想与霸道之途 一 先王与后王 二 王道与霸道 三 反战与议兵 第二节 重义兼利与富强之路 一 重义而兼利 二 惠民而爱民 第三节 君民本末与君臣之际 一 君舟民水与立君为民 二 尚贤使能与臣为君具 三 以道事君与持宠之术 第六章 认识论与逻辑学:礼乐重构的附产物 第一节 以解政治之蔽为特色的认识论 一 解蔽的政治意蕴 二 荀子解蔽之“蔽” 第二节 以政治正名为目的的逻辑学 一 荀子逻辑学的正名立场 二 荀子逻辑学的缺陷分析 第七章 内在张力:礼乐重构与苟于思想的两面性 第一节 礼之拓展与仁之退却 第二节 重智与重德 第三节 尊君与爱民 第四节 重人与重法 第五节 汇通百家与党同伐异 第八章 荣辱兴衰:礼乐重构视域中的苟子之定位 第一节 历代对荀子的评价 一 从孟荀并称到大醇小疵 二 从大本已失到全是申韩 三 从零星肯定到重光荀学 四 近代的排荀与尊荀之争 第二节 荀子的学派属性 一 学派之争述评 二 荀子属于儒家 三 荀子不是歧儒 第三节 荀子: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一 荀子不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 集大成论断形成的思想根源 三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是由合而分。具体地说,形上之天与人是本然地合一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为一种本源性的力量,形上之天创生出人及人的活动(“伪”,即人为,也是人的另外一层含义):人的生理结构,人的情、欲以及人的活动能力等,都是由形上之天所决定的,或者说,人是天“生”出来的;如此说来,人不过是形上之天的派生物,因而人与形上之天之间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联系,所以说,天与人是统一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最高的依据和法则,形上之天制约着人及人的活动:人的可能的以及现实的发展方向、人的活动可能以及能够依据的条件、人的活动可能以及能够模仿的对象,都来自形上之天并且受到形上之天的制约,因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无法离开形上之天。综上所述,形上之天与人当然是合一的。  但是,由于形上之天的超越性,决定了人无法认识其本质,所以荀子主张“不求知天”(《天论》)①。如此,荀子就悬搁了形上之天,造成了天人相分的结果。总之,在形上之天的层面,天与人是本然地合一的;但由于这种天的超越性决定了它的不可知性,所以人不能也不必知天,从而造成了天人相分的结果,其思路是由合而分。  在形下之天的层面,荀子天人关系的思想又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在理论上,其思路与前面刚好相反:在严辨天人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人为达到天人相合;而在现实的活动中,即使是形下之天,也不是都需要认识的,人们只要认识与人的活动(主要是礼乐重构)关系最密切的部分就可以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荀子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偶是初学者,内容很容易读懂,也增长了见识,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