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视野中的《淮南子》研究

杜绣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杜绣琳  

页数:

3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学视野中的淮南子研究》立足于文学视野,采取以文本资料为根据、现代理论为参照的研究方法,对《淮南子》中与文学相关的命题、范畴及论说所蕴含的文艺理念进行阐释,分析了《淮南子》中的几个重要文学意象,辨析了《淮南子》中不同的文体特征,揭示了《淮南子》所具有的文学特质。  《文学视野中的淮南子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两章,主要是对《淮南子》中的文艺理念进行阐释,分析《淮南子》所蕴含的文艺思想及其文艺范畴的美学内涵。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研究《淮南子》的文艺思想,分析其文艺理念的辨证性思维特征与矛盾性表述。第二章从重要的文艺范畴入手,通过对其美学内涵进行溯源寻流的对比分析,揭示《淮南子》对这些文艺范畴的理论创造及其历史价值。下编两章,主要是对《淮南子》的意象描写和文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主要研究《淮南子》中的意象,揭示《淮南子》对这些意象文学性的丰富。第四章主要研究《淮南子》所具有的文体特征,揭示《淮南子》对中国古代文体观及文体形态的成熟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杜绣琳,女,陕西凤翔人,文学博士,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200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文艺美学专业,获文学硕士;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并于同年进入上海大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大学毕业后到辽宁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研究。先后在《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辽宁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书籍目录

前言研究项目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本书的创新点上编:《淮南子》的文艺理念研究第一章 《淮南子》的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节 《淮南子》的本末论一 本末概念的多重界定二 以本振末的本末关系论三 本末论的渊源与创新第二节 《淮南子》的感应论一 玄妙深微——艺术感应的神秘性特征二 气韵流荡——艺术感应的生命特质三 同类感应——艺术感应的规律四 有感有应——艺术感应之主体五 汉武帝时期艺术感应理念的基本形态第三节 《淮南子》的异同论一 同的艺术特征二 异的艺术特征三 异同关系多种体认四 艺术活动中的异同关系五 同“待异而后成”的艺术规律第四节 《淮南子》文艺理念的辩证与矛盾一 文艺思想的辩证性二 审美理念的辩证性三 文艺理念的内在矛盾第二章 《淮南子》文艺范畴研究第一节 《淮南子》的文质论一 文的内涵二 质的内涵三 文质关系模式四 文与质的相互作用五 文质观与汉代其他文质观的比较第二节 《淮南子》的形神气论一 形生象显二 神与化游三 冲气以为和四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五 养神、和气、全形第三节 《淮南子》的心性论一 心论的思想来源二 论心的审美特征三 艺术心源论四 人性论的内涵五 论人性之可塑性六 论全身养性第四节 《淮南子》的礼乐论一 礼乐产生的根源二 礼乐的本质与功用三 礼乐的多种特征下编:《淮南子》的意象描写及文体特征第一章 《淮南子》中的意象第一节 《淮南子》中的神游意象一 神游意象的道家属性二 神游意象的多样性描写三 神游意象对《庄子》与《楚辞》的继承与超越四 神游意象与司马相如作品中神游意象的比较第二节 山水意象一 先秦典籍中的水意象二 《淮南子》中的水意象三 《淮南子》中的山水意象第三节 珠玉意象一 珠玉意象的现实及审美意蕴二 珠玉意象与山水意象的关系三 珠玉意象的象征内涵第四节 《淮南子》对御艺的文学展现一 实践理性统辖下的御艺意象二 工具理性统辖下的御艺意象三 自由天性统辖下的御艺意象第二章 《淮南子》的文体特征第一节 《淮南子要略》的书序体特征一 《要略》篇的基本板块及逻辑顺序二 《要略》与先秦文献书序体特点的比较三 《要略》与秦汉文献书序体特点的比较第二节 《淮南子道应训》的解经体特征一 《道应训》的解经特点对《韩非子》的继承与发展二 《道应训》的解经方式对《韩诗外传》的继承与发展第三节 《说山训》的语录体特征一 《淮南子》采用语录体写作的原因二 《说山训》语录体的特点第四节 《淮南子》的论体特征一 《淮南子》的专论体文章特征二 《淮南子》的泛论体文章特征三 《淮南子》的论体对先秦散文的继承与创新小结参考文献后记英文目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视野中的《淮南子》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