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文学到电影

傅明根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中国社科  

作者:

傅明根  

页数:

28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中国第五代导演是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一支生力军。《从文学到电影:第五代电影改编研究》立足于文学的电影改编这一研究视角,从电影改编的语境、改编的模式以及改编中的叙事话语等层面,关注和探讨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学改编电影。希望能够从第五代电影对文学的改编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为中国电影的改编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傅明根,男,1968年生,江西临川人。文学博士,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现为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在《文艺争鸣》、《小说评论》、《文艺评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求索》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课题《新时期城乡关系的演讲及问题研究》、广东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课题《文化产业研究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探询》和《文学与影像的转换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对当代小说改编的思考》。

书籍目录

序言一序言二导言 关于“第五代”电影 一 研究动机、现有研究成就、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二 “第五代”称谓的界定 三 “第五代”人员范围的确定 四 “第五代电影”的起止年代及阶段性划分 (一)初鸣期(1980年、1982年) (二)契机时期(1983年) (三)确定时期(1984年、1985年) (四)强化时期(1986年、1987年) (五)转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 (六)异化时期(2000年以后)第一章 改编语境论 第一节 世纪与时期:中国新时期电影改编进程中多元社会语境的转换 一 “墙外开花墙内香”:国际语境的尴尬 二 反叛与共谋:政治语境的两难 三 突围与陷落:经济语境的困惑 第二节 文学与电影:中国新时期电影改编进程中的文学语境 第三节 忠实与创造:中国新时期电影改编进程中电影改编观念的演进 一 文学的电影改编观念 二 文学的电影改编方法第二章 改编模式论 第一节 模式论与新时期第五代电影改编 一 “意念” 二 “符号” 三 “情境” 第二节 “反思型”电影改编模式 一 文化之子——陈凯歌 二 新时期反思型改编电影之缘起 三 厚重性文化反思环境的营造 四 单义性文化反思人物的塑造 五 多义性文化反思主题的开拓 第三节 “民俗型”电影改编模式 一 平民之子——张艺谋 二 新时期民俗型改编电影之缘起 三 既熟悉又陌生的民俗景观营造 四 民俗景观中生存的边缘人形象 五 民俗景观中渗透出的生命主题 第四节 “战争型”电影改编模式 一 战争之子——吴子牛 二 多重功能兼容的战争环境营造 三 “生死临界点”上的战争人物塑造 四 战争中“大同”式人性主题的挖掘第三章 改编的叙事与意识形态显现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书写与意识形态显现 一 “文革之子”——“文化大革命”的记忆梦魇与心理参数的形成 二 第五代导演与“文化大革命”书写 三 从第五代电影叙事转型看“文化大革命”影片中的意识形态显现 四 第五代“文化大革命”电影中的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显现 第二节 “秦王”书写与意识形态显现 一 历史之子——“天下”意识与心理参数的形成 二 历史影像叙事与意识形态显现 三 三部“刺秦”电影与意识形态显现第四章 结语:对“第五代”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思考 一 第五代电影与探索 二 第五代电影与改编 三 第五代电影与意识形态 四 回顾与展望:21世纪语境中的第五代电影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首先,这部作品的出现就与1983年、1984年的国内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一方面是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是反对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所以,当时人们一方面由于对改革的考虑而引起对规范的忧虑,同样又出于对规范的考虑而引起对改革的忧虑,这就容易造就这一时代人的一种特别心态,即忧患意识。但是,第五代导演的这种忧患意识,因没有被社会所承认、所关注,因而形成一种极度压抑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①。这种政治语境特别体现在这部影片结尾的设计上。其次,这部作品的出现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与一直以来北京电影学院78级学生家庭出身所流传着三个世界之分的说法密切相关。在北京电影学院的78级学子中,存在着第一世界的高级干部子弟;第二世界的艺术世家子弟;第三世界的平民家庭子弟。毕业时,作为前两个世界的子弟当然如愿以偿。而作为第三世界的这些平民子弟却面临发配边远山区的命运,这其中以被发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的一组最为典型。这组“平民子弟”包括电影系的张军钊、摄影系的张艺谋和肖风、美术系的何群和录音系的陶经。这四个人正是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何群语)的态度来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并且抓住一个机会精诚合作,拍出了“第五代”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可见,《一个和八个》之所以会把原著改编成这个模样,既非偶然也不觉奇怪了。实际上,这是他们内心蓄谋已久的一次成功的意识形态表述——一群被放逐者的悲歌②。最后,也与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语境密切相关。《一个和八个》体现出那种拍出与传统那套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的反叛精神以及借拍电影来“造反”的意识,无疑与“文化大革命”经历相关。所以包括以后的《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和《红粉》,毫无疑问都是第五代导演对中国五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历史与现实的电影表述。在此意义上,“第五代”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③,这是“第五代”的前语境。似乎这种“前语境”对“第五代电影”的深刻影响还没能够得以展。


编辑推荐

新时期文学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文学艺术家开始重视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了。当时的状况是,创作的小说一旦被改编为电影,就像给作品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顿时广为传播,受众面几乎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加。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使文学与电影的联姻和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傅明根的《从文学到电影(第五代电影改编研究)》着力探讨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价值,第五代导演的文学情结与文化背景导致他们对文学的重视,其影片的文学滋味和境界是如何营造的,他们的成功又是如何依仗文学而获得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文学到电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